車琳琳 才振國 曹明明 楊琳 畢海洋 王海燕
摘 要: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是高等中醫藥院校建設與發展的永恒主題。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教師教學水平的直接體現。對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評價;理論與實踐
中醫藥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性較強的科學,培養的學生大多從事醫藥衛生工作,肩負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責,這就要求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的學生要擁有良好的基礎知識和扎實的臨床實踐能力,只有做好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教學評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地促進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教學評價的定義
關于教學評價的定義,許多學者和研究工作者都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各自的界定,有不同的見解。例如有人認為“教學評價,即對教學過程及其結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 [1] ,也有人認為“教學評價就是對學績測驗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及解釋”[2]“教學評價是測量評判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既定的目標的過程”[3]。現今將教學評價概念界定為是評價者對教學活動或行為主客體價值關系、價值實現過程、結果及其意義的一種認識活動過程,其核心內容是揭示教學活動或行為中的客體對主體的需要(利益)、目標的價值意義。
二、教學評價的分類
1.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是1967年美國哈弗大學Scriven教授在《評價方法論》中提出的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B.S.Bloom后來將其理論引入教學領域。[4]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方案的實施以及教學進程中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監控整個教學過程并獲得教學過程中的連續性反饋。使教師和學生獲知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并及時發現問題,從而教師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學生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
2.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在新的課程學習或某一個學習單元開始之前,為了使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實現因材施教,對學生所具有的認知、技能與情感等方面進行的評價。診斷性評價既可以在教學開始前進行,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其是針對在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而做出的評價,目的是幫助學生對個人學習中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診斷。
3. 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
終結性評價是用于教學結束后,在性質上相當于現在院校中舉行的期末考試。其目的是在教學目標之下,檢查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情況,判斷教學效果的得失;根據終結性評價的結果,評定學生的學業成就,并將評定結果及時反饋,以方便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采取解決措施,進而使學生的學習水平提高。給學生的學習作出鑒定并分出等級,以此來檢查教學是否有效。
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三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應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學評價的作用
1.導向作用:在教學評價中,對任何被評對象所做的價值判斷都是根據一定的評價目標、評價標準進行的。學校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標準都具體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學校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大綱的要求,評價的許多項目本身就是教學目標的“分解指標”,評價指明了教學的目標和方向,起到一種導向的作用,滿足人才培養方案和社會需求,激勵師生不斷在教學過程中完善、提高,努力實現教學目標。
2.鑒定作用:評價活動可以教學評價中,通過領導、管理者通過一系列的監測、考核等手段,對教師的工作、學習表現和取得的成績等有比較全面的掌握,衡量其是否達到合格標準或達到目標的優劣程度,為相應的確認、評選等鑒定性工作提供依據。
3.診斷、調節作用:診斷作用的過程就是評價者通過搜集有效信息,通過練習、考試等檢測手段,對整體情況進行分析,根據評價標準判定是否達到既定目標,并得出評價結論。并對診斷結果進行分析,找到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教學診斷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以便于教師給予相應的鼓勵及幫助。
4.激勵作用:教學評價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激勵手段,促進學生、教師發展,激發學生潛能,提高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水平。
四、教學評價的實施
自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公開出版第一個用于收集學生評價教學管理信息的等級量表開始,評教活動在世界許多國家廣泛推廣,它已成為我國大多數院校開展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一種常規工作。教學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體系,由于受教與學的交互影響和質量觀的制約,其影響因素難以把控,因此出現教學評價流于形式,或精準度不夠和信度效度欠佳,使教與學的積極性受到影響。高等中醫藥院校現在所實行的教學評價,多采用學生評教,以學生為主體;越來越多的院校也實行了督導評教,部分高等中醫藥院校還實行了管理干部評教,趨向綜合評價教學。在國家實行審核評估、合格評估和專業認證等各種評價工作中高校的教學評價工作也逐步作為評估認證的重點內容,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檢測的重要抓手。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學評價工作始于1999年,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為解決單純學生評教所帶來的問題和制約教與學的多因素問題,實施了由學生評教、督導評教、管理干部評教共同組成的教學評價體系,將評教分出不同層次。教學評價工作由高教研究與教學質量評估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其他各部門配合工作。其評價對象為全體授課教師,評價結果以學生評價為主要依據,占總評分的50%;學校(督導組)占總評分的30%;院(部)教學管理干部和教研室主任的評價結果占總評分的20%,最后得出綜合評價結果,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個教學單位。90分以上者可參加學校教學獎項及其他獎勵的評獎;分數過低者給予限課、停課處理,并由學校或院(部)安排進修提高。把教學質量評價,教學工作量和教學工作態度進行綜合分析,按評價結果分為A、B、C、D四級教師。A級為優,B級為良,C級為合格,D級為不合格。最后對各級評價指標以及整體三級評價成績進行分析研究形成教師教學質量分析報告,以此更加有效的提出改進措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生命線,建立良好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更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教學質量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而教學評價能夠更積極、客觀、公正、有效地反應教學情況,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評價已成為高等中醫藥院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李定仁.教學思想發展史略—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 M]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 .
[2] 馮忠良.結構—定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上冊)[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陳中永, 劉文霞.教育與心理評價[ 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0 .
[4] B.S.布魯姆.教育評價[M].邱淵,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車琳琳(1985-),女,哈爾濱人,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與管理
通訊作者:
*王海燕(1982-),女,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