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興
摘 要: 花生作為國內主要的經濟作物,對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老生產區種植花生農戶多年種植,受重茬地塊的影響,極易產生花生病蟲害,導致花生減產,影響到花生的品質。要實現高產、穩產,必須做好花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并輔以化學調控技術抑制病蟲害出現,保證花生健康生長。本文主要分析了花生主要病蟲害防治及化學調控技術措施,以供參考完善。
關鍵詞: 花生;病蟲害防治;化學調控技術;措施
花生作為一種營養價值高的農作物,素有“田中之肉”、“長生果”和“中國堅果”等美稱。隨著近年來花生種植的面積不斷擴大,花生種植的重迎茬地也在增加,使得花生病蟲害有加重趨勢,直接影響到花生的產量與質量。因此如何通過化學調控技術措施來抑制花生病蟲害的產生,提高花生的品質,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花生主要病蟲害和原因分析
(一)花生主要病蟲害
目前已知的花生病蟲害品種已經超過百種,這些病蟲害的產生,不僅降低了花生的產量,還影響到花生的品質,給種植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中對于花生主要病蟲害,根據具體危害,主要好發于花生的果實、根、莖和葉中,相應的病害主要包括6種:根腐病、葉斑病、莖腐病、青枯病、銹病以及根結線蟲病,蟲害主要包括4種:蠐螬、蚜蟲、斜紋夜蛾和甜菜夜蛾。
(二)誘發原因分析
誘發花生病蟲害的原因多樣,不僅包括人為忽略因素,還包括四周農作物布局、氣候條件影響和是否重茬等。其中人為忽略即在花生出現病蟲害的前提,屬于病情較輕可控制階段,但是由于農戶沒有及時發現病情或未得到重視,積極采取防治措施加強防治,從而產生大規模的病蟲害。四周作物布局是指由于上年度的病毒真菌和害蟲蟲卵沒有得到有效防治,在次年若種植花生,容易導致花生發生病蟲害,加上四周農作物的病蟲害會隨著風或蟲傳播到花生中,使得花生出現二次病蟲害。氣候條件即雨水、溫度、干旱和風向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花生的正常生長,引起花生發生病蟲害。此外,花生大規模種植不能出現重茬,否則便會為病毒真菌與害蟲蟲卵提供機會,容易誘發病蟲害,導致花生減產[1]。
二、花生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一)根腐病
土壤作為根腐病的傳播源,是有效抑制根腐病的主要措施。因此為防治根腐病,需要深耕土地,增強活土層,提升土壤的排水與蓄水能力。在種植前,需要根據花生種的0.2%加入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三唑酮攪拌,全田施用。例如對于根腐病的防治,應堅持耕作栽培防病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原則,嚴把花生種的收、選、曬與藏關,選出變色、破損與霉爛的種子,然后使用0.2%的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新高脂膜拌種,密封一天后播種,待到花生齊苗后,加強田間管理力度,一旦發現病株應立即通過噴霧兼顧淋灌方式,使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天達2116”稀釋1000倍液噴施,間隔半個月噴施1次,噴施2次。
(二)葉斑病
葉斑病作為花生褐斑病與黑斑病的統稱,好發于花生生長中后期,植株全身發病,減產率達到20%~30%。對于葉斑病的防治,每667m2使用50ml的甲基托布津膠懸劑或者是40%多菌靈膠懸劑加入到250g尿素、150g磷酸二氫鉀中加強防治,間隔15天噴施1次,噴施2~3次。
(三)莖腐病
作為一種爆發性病害,莖腐病常見于種子、秸稈與病殘株上,屬于一種次年侵染源。對于莖腐病的防治,需要從根源入手,嚴格選種與曬種,加強對花生種的消毒工作,根據種子量的0.2%比例,采用50%的多菌靈攪拌噴施。此外,為了降低病害的侵染,還需合理輪作,消除土地中的病菌源。
(四)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稱為花生瘟,以開花期發病為主,一旦發病減產15~20%,嚴重達到50%,結莢期甚至是顆粒無收。因此為避免花生發生青枯病,需要在播種前,每667m2施石灰35~50kg,減少病害發生的概率,并嚴整土地,做好土壤保水與保肥工作。如果在日常田間管理中發現該病,需要混合72%農用鏈霉素、20%葉枯唑、春雷霉素、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38%惡霜嘧銅菌酯和20%噻菌銅溶液攪拌,每間隔10天噴施1次,噴施2~3次;或者是使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和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通過灌根處理的方式對每株灌液250ml,每間隔10天1次,連續灌溉2~3次。
(五)銹病
花生銹病會造成花生減產,花生果實變質無法食用。因此必須做好花生銹病的防治工作,具體體現為:播種前需要及時清理田間的雜草與農作物病殘體,在田間燒毀漚肥,深耕土地,從根源上防止病蟲害產生。一旦出現花生銹病,需要使用10%苯醚甲環唑600倍液、波爾多液、95%敵銹鈉600倍液、50%膠體硫150倍液和75%百菌清600倍液在下午噴施,每667m2噴施900~1125kg,每間隔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禁止在中午時刻噴施,防止落葉,并且遇到雨季,在噴施時需要加入害立平增效劑5ml。
(六)根結線蟲病
根結線蟲病,成為花生根瘤線蟲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線蟲病害,一旦發生該病害,減產達到70~80%,甚至是絕收。對于該病害的防治,在播種前,需要沒667m2采用30~45kg的10%克線磷顆粒劑、12~19.5kg的15%涕滅威顆粒劑、120kg的5%硫線磷顆粒劑、54kg的5%米樂爾顆粒劑、15~18.75kg的10%滅線磷顆粒劑與300~375kg的細土攪拌,施于溝槽內,并覆上一層薄土即可。
(七)蚜蟲
蚜蟲作為危害花生葉片的主要害蟲,容易導致花生葉片蜷縮變形,影響到花生的健康生長,并且蚜蟲還是病毒病傳播的來源,因此對于蚜蟲的防治,必須做到及時預防,使用40%樂果乳劑、50%抗蚜威、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啶蟲脒乳油和25%阿克泰水分散顆粒劑稀釋加強防治。
(八)蠐螬
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花生在播種到采收整個生長階段都會受蠐螬的危害,因此對于蠐螬的防治,需要在花生播種前與生長階段進行全面防治,具體使用量為:每667m2使用辛硫磷顆粒劑,根據播前淺耕與花生生長的具體情況施在土壤中,或者是使用50%辛硫磷乳油藥劑,通過輸液管順水灌施到土壤中,抑制蠐螬繁殖[2]。例如在種植花生時,由于6月下旬與7月下旬屬于幼蟲孵化盛期,為了有效誘殺這些幼蟲,需要每667m2采用150ml的40%甲基異柳磷或者是50%辛硫磷乳油,添加7.5kg炒香麥麩攪拌,制作形成毒餌,在傍晚時間撒在土壤表面,用于誘殺幼蟲。
(九)斜紋夜蛾、甜菜夜蛾
斜紋夜蛾與甜菜夜蛾好發于5、6月份,該害蟲喜歡晝伏夜出,因此在噴施藥劑時,為了提高治療效果,需要在下午噴施,噴施的過程中盡可能噴施正反葉片,噴透植株根系周圍的地面,避免害蟲滾落與鉆入地面。防治藥劑的使用方面:每667m2應用1.14%甲維鹽1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2500倍液、1.8%透皮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和凱秀2500溶液兌水噴施,對于蟲齡較大的害蟲,使用5%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與3.2%阿維菌素乳油進行綜合防治,每間隔7~10天1次,噴施2~3次。
三、花生化學調控技術措施——以多效唑為例
在花生生長期間,植株旺長倒伏、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比例失調的現象頻發,已經成為抑制花生穩產、高產的難點。而有效運用化學調控技術措施,有利于控制花生旺長,避免倒伏,平衡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促進花生穩產、高產?,F以花生化學調控技術——多效唑為例進行分析研究。
多效唑,稱為氯丁唑,純品是白色結晶,水中溶解度為35×10-6,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溶于甲醇中的溶解度為5%、丙酮為11%、二甲苯為6%,在溫度為50℃時能穩定儲存半年以上,儲存期間性能穩定。我國生產的多效唑主要成分是15%可濕性粉劑,具有安全性高、降解快與毒素低等優勢,在常溫下儲存5年不減效,能夠被植株的葉、根和莖快速吸收,有效控制赤霉素生物生成,防止植物細胞分裂與延長,減少莖桿縱向伸長,幫助植株橫向生長,并促進葉片增厚、葉色濃綠,同時起到抑菌效果,在花生生長期,或者是夏花生在下針后期、結莢初期和主莖高度達到35~40cm時施用,具體施用技術:每667m2使用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根據30g~50g的比例兌水30kg~50kg,在晴天傍晚時分噴施于葉面,待到用藥時間在初次花開后的一個月后,選擇晴天傍晚再次噴施,結束噴施工作后,加強對土壤管理,保證土壤濕潤,從而抑制病蟲害發生。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多效唑僅適用在肥水充足、花生長勢茂盛、有徒長趨勢和倒伏的地塊?;ㄉIL時不能施用,或者是施用量過多、過早都會影響到花生莢果發育的狀態,減小果粒,增厚果殼。且多效唑的施用還會加重花生葉部病害發生,導致葉片枯死和脫落,甚至是早衰。此外,花生種萌芽與幼苗出土時期對多效唑使用極為敏感,采用0.5~1mg的多效唑浸泡種子,都會抑制種子萌芽,推遲苗期。因此在花生種萌芽期,不能使用多效唑浸泡種子,加上多效唑藥量穩定,在土地中半衰期較長,殘留量大,如果連茬施用,會增加土地中的含量,影響到花生和其他雙子葉作物萌芽與幼苗正常生長,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種植花生的過程中,誘發花生病蟲害的因素復雜,部分致病原因存在不可抗力。因此必須認識到花生病蟲害對花生減產、絕產的影響,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加強對病毒病、根腐病等花生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根據病蟲害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化學調控防治技術措施進行防治,才能確?;ㄉ€產、高產,提升花生的品質,從而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陳怡光.花生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及優化策略[J].吉林農業月刊,2015(10):78-79.
[2]梁慶超,孫冬梅.花生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4(2):125-125.
[3]李盼,李賓,楊海棠,等.花生主要病蟲害防治及化學調控[J].種業導刊,2013(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