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程
1、引言
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規定,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清楚、簡要的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是指權利要求應當得到說明書的支持。權利要求書中的每一項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應當是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從說明書充分公開的內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的技術方案,并且不得超出說明書公開的范圍。說明書是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內容的詳細介紹,權利要求是在說明書記載內容的基礎上,用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來限定專利申請或者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因此,權利要求的內容與說明書的內容不能相互脫節,兩者之間應當有一種密切的關聯。專利法將這種關系表述為“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
2、案例分析
下面主要通過一個爭議性的案例加深對該法條的理解。
申請號:CN201510394402.9
發明名稱:一種轉子線圈整形機
權利要求1:一種轉子線圈整形機,由前側拉機構A、后側拉機構B、左橫拉機構C、右橫拉機構D、液壓動力機構E和工作臺面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側拉機構A和后側拉機構B在工作臺面上通過液壓動力機構E可前后移動,左橫拉機構C和右橫拉機構D通過液壓動力機構E可左右移動,由夾爪將需要整形的線圈抓緊,通過前后側拉機構和左右旋轉橫拉機構將線圈的外形拉成所需的框架型,再由彎曲挺將線圈的曲面扭曲成型。
該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在說明書中存在記載,但是說明書的具體實施例中描述的是“通過控制右橫拉機構向右移動,將線圈拉直,通過油缸Ⅰ11和油缸Ⅱ12驅動前、后側拉機構旋轉,將線圈拉開成所需框架型”,且說明書及權利要求2-5中對前后側拉機構和左右旋轉橫拉機構的具體結構限定中,對于前后側拉機構設計有具有旋轉功能的旋轉曲柄,而左右橫拉機構并部存在具有旋轉功能的部件,此類情況是否屬于得不到支持的類型呢?具體有以下兩種觀點:
觀點1: 權利要求1中記載的為“前后側拉,左右旋轉”,而說明書中實施例中只公開了一個技術方案,其技術內容為“前后旋轉橫拉,左右平移側拉”,即技術特征“前后側拉,左右旋轉”并沒有在說明書中記載,同時該技術特征也不能由說明書中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概括得出,權利要求1沒有以說明書為依據,得不到說明書的支持。
觀點2:權利要求1中記載的為“前后側拉,左右旋轉”,雖然說明書中實施例中只公開了一個技術方案,其技術內容為“前后旋轉橫拉,左右平移側拉”,但“前后左右”只是方向的定義,實施例中的前后左右與權利要求中的前后左右雖然字面上矛盾,但定義上不矛盾,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從說明書中的實施例得出權利要求1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因此權利要求1是以說明書為依據得到說明書的支持。
權利要求1中記載的為“前后側拉,左右旋轉”,而說明書中實施例中的工作原理以及說明書附圖可知,其應該是“前后旋轉橫拉,左右平移側拉”,可知其與權利要求1中的描述是矛盾的。從整個說明書的內容來看,同時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并站在申請人的角度來說,這可以理解為只是申請人的筆誤。一種處理方式是,可以給申請人打電話溝通,修改正確后再發通知書,以提高效率;另一種處理方式是,指出從權4、5中限定的左右橫拉機構是一個平移的機制,與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左右旋轉方式存在矛盾之處,導致從權4、5不清楚,之后再進行假設評述(假設將權1修改成與說明書實施例一致)。然而,考慮到本案的修改涉及到技術方案的問題,發一通之前不建議給申請人電話溝通,所以傾向于后一種做法。
假設權1就是申請人所想表達的內容而并非申請人的筆誤,單獨來看本申請,對權利要求進行解讀:權1也不存在不支持的缺陷。衡量權利要求能否從說明書概括得出,應當努力站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角度,從整體理解發明內容出發,避免將關注點僅限于具體實施方式記載的內容。對于本案而言,從權利要求1所公開的技術方案來說,其完全是可以實施的,并且可以認為其包含兩種技術方案:其一是,前后平移側拉,左右旋轉橫拉;其二是,前后旋轉橫拉,左右旋轉橫拉。
首先,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確定的是,前后平移,前后旋轉,左右平移,左右旋轉,相互組合可得到四種技術方案,除了前后左右都選擇平移的方式之外的另外三種技術方案都可以對線圈進行整形而解決本申請所提出的技術問題。雖然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僅僅記載了其中的一種技術方案,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完全可以根據其中的一個技術方案推測出另外的三個技術方案,并不需要付出過多的創造性勞動。因此,權利要求1是能得到說明書的支持的。讀完權利要求1,再讀到從權4、5時,發現其限定的是左右橫拉機構是一個平移的機制,與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左右旋轉方式存在矛盾之處,因此導致從權4、5不清楚。
3、小結
總而言之,衡量權利要求的概括能否得到說明書支持,必須以本領域技術人員作為判斷主體,在準確把握發明實質貢獻的基礎上進行,既不能放任權利要求的外延過度擴張而妨礙公眾利益,也不應僅苛刻地將保護范圍限制于特定實施例而損害申請人利益。只有確保權利要求的概括范圍與發明對現有技術的貢獻相適應,才能有效體現發明價值,真正實現鼓勵發明創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