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戴紅
摘 要:科學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新聞媒體的形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的黨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推動黨建事業的長遠發展,就必須重視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把新聞媒體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
關鍵詞:新聞;媒體;黨建;群眾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只有踏實實深入一線,貼近基層,走群眾路線,才是搭建起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真正的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
一、密切聯系群眾是新聞媒體保障群眾利益的有效渠道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傳遞價值理念、引領社會生活的最佳途徑?,F代信息社會新聞媒體借助各種新的傳播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出議題、引發討論、形成輿論、組織社會生活方面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及、無遠弗屆”。信息的快速更新以及有選擇的讀取,跨越時空的互聯網技術使得民眾能及時掌握事態發展,并且進行言論的表達,在輿論引導和社會協調方面有著強大的傳播實力。因此,新聞媒體成為黨和政府實現價值傳遞、引領社會生活的最佳途徑。黨和政府越來越需要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以及網絡媒體中直接面對社會大眾甚至全球受眾,以尋求廣泛的政治認同。只有媒體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廣泛接地氣,關注社會熱點,反映百姓心聲,才能為黨委和政府實現保障群眾利益的有效渠道。
二、群眾路線是新聞工作者的“生命線”
新聞工作的根在基層、源在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我們踐行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新聞工作的根本要求。實踐早已證明,只有依靠群眾,堅持“從一線來、到一線去”的原則,才能為新聞戰線提供強大的源頭活水和巨大的財富。
在復雜多樣的社會態勢下,新聞工作者親臨一線、親身體驗、親自感受,比什么都重要。越是和群眾聯系緊密,媒體就越受歡迎,脫離群眾,媒體就失去了發展的根本。因此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明確了新聞宣傳的工作重心。導向正則方向明,方向明則思路清。新聞宣傳涉及眾多領域、題材、事件和問題,但都應該永遠以人民利益為重。比如,在報道教育醫療、房價物價等熱點問題時,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心;在報道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時,要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重心;在揭露侵害人民利益等負面問題時,要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為重心……牢牢把握這個重心,新聞宣傳就能站得住、站得穩,走得正、走得遠。
三、縣級新聞媒體脫離群眾的主要弊端
縣級新聞媒體除了官方媒體碭山廣播電視臺、碭山政府網、碭山新聞網,碭山發布。自媒體也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但作為當地的主要官方媒體,也是全縣的主流媒體,如何去發揮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搭建起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我認為必須解決好當前存在的“四風”問題,就拿我縣廣播電視臺舉例,近年來雖然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碭山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等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離人民群眾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一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及脫離群眾的現象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現在:
1、會議新聞多,民生新聞少;
電視臺的《碭山新聞》及碭山新聞網每天都少不了會議新聞,有時每天幾條會議新聞,給受眾印象里類似工作簡報,枯燥單調;聚焦民生,聚焦社會的新聞較少。雖然也有播出民生新聞,但份量很少。原因主要有兩種:1、上級有這樣的需求,縣里各大小會議都想通電視臺傳達精神。2、縣級采編人員業務水平不夠高,主觀能動性不夠強,不愿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去找新聞,拍了會議新聞、拿些會議資料也算完成了一條任務。
2、領導鏡頭多,群眾鏡頭少;
無論是我縣電視新聞,還是新聞網上新聞,領導出鏡率非常高,報道今天這個領導要主持召開會議,明天那個領導要去哪個部門調研等活動,記者老是跟領導轉,而反映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場面較少。這很明顯是一種形式主義,脫離群眾的表現。在和諧發展、文明創建、改革開放的經濟社會建設中,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主角。
3、唱贊歌的多,批評報道少;
不論是廣播電視臺,還是新媒體網站報道來報道去都是一些正面的宣傳,或是好大喜功的表面文章,今天這個“恰談會”、“博覽會”,明天那個“慶功會”、“表彰會”,哪些批評性的,負面的,曝光監督性的報道少之又少。有些記者甚至已經采訪回來一些負面的或曝光的新聞將要報道,但上級領導一個電話就撤下來了,不敢正視問題,這是縣級媒體的通病。當然正面宣傳為主是對的,但有效的,適度的媒體監督,對社會,對工作是有好處的。當然,前提是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能影響社會穩定。
4、采訪馬虎,應付了事
在現實中,我們有些編輯記者習慣于坐在辦公室里,應付在文山會海里,通過“貼近網絡、貼近電話、貼近材料”來采寫新聞稿件。由于不深入基層、不調查研究,內容挖掘不深、生動鮮活不足,習慣于模式化、套路化,語言生硬,形式刻板,尤其是一些報道還存在著文風不正的問題,官話套話自說自話大量充斥,親和力、貼近性不夠,被受眾所詬病,也對媒體本身的公信力 產生了負面影響。
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不僅要解決好“說什么”、“報什么”的問題,還要著力解決好“怎么說”、“怎么報”的問題。只有摒棄居高臨下的積習,丟掉照搬照抄的惰性,告別自彈自唱的小調,才能讓我們的新聞宣傳離說教更遠,離受眾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