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 要:針對中國貧困問題,習總書記明確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這就必須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逐漸完善低保政策、醫療政策,發動社會力量,助推精準扶貧,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精準扶貧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曾經是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數億中國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這與我們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分不開的。習總書記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3億多中國人,一個都不能少。”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小康社會是標志性指標,黨的十九大也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了明確要求,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一、“精準扶貧”概念的提出
2013年,習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這相較于以往粗放式的扶貧方式,采取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方式。長期以來,舊式扶貧過程中經常出現低質量、低效率的問題。誰是真正的貧困居民,貧困原因是什么,怎樣有針對性的幫扶,幫扶效果如何,這些不確定性的問題普遍存在,以致于出現了“每年都在扶貧,每年都處于貧困”的局面。因此,扶貧必須“精準”。習總書記針對此專門提出了扶貧六個“精準”,即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通過國家的努力,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全國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可以說是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
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在聯系
脫貧攻堅是一個社會的責任,單靠政府某一個部門、某一項政策很難保證貧困地區的脫貧發展。因此必須建立一套涵蓋人們醫療、救助、福利等在內的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必然首當其沖。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要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助推 “精準扶貧”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體系下產生的,有著一段長期的發展經歷。 現如今,社會保障體系已形成基本框架,包含了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內容,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內容,對于年人均純收入低于國家標準的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人口都起到了實質性地保障作用。
(二)“精準扶貧”鞏固了社會保障的成果。
經過多年的減貧工作,現在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從貧困主體看,殘疾人、老人、長期患病者等是這些“硬骨頭”的主要人群。“精準扶貧”在幫助他們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解決溫飽后,能夠提升部分人群的勞動能力,提高其生存發展的基礎。使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低保的序列自然的退出來,靠自己的力量逐漸擺脫貧困。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勞動力,遏制了“福利依賴”的思想,鞏固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成果。
三、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何發展社會保障制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要做到“精準扶貧”的保障,必須從多方面出發,從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出發。
(一)發展社會救助政策、實施精準低保
社會救助政策是當下制度化程度最高,實施范圍最廣的反貧困政策。其中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助政策是反貧困政策的主體內容。在《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就明確指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要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救助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難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精準地確定救助對象,這關系著能否將有限的資源用到刀刃上。如果通過造假數據或不深入的數據調查使本應享受救助的家庭獲得不了,那救助政策就無法起到保障的作用。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擴大和完善低保范圍,另一方面要在精準對象上下功夫,完善審查程序,對照國家的標準對申請者家庭的收入、財產及支出進行全面的審查,爭取使符合條件的貧困戶一戶不落,不符合條件的一戶不取,據實發放低保金。同時還要及時關注低保戶的動態發展,一旦不再符合標準就不再發放,留給更需要的家庭。
(二)完善醫療保障政策,防止因病致貧
在我國貧困人口中不乏貧病交加的情況。原本正常的家庭因為家庭成員生病、生大病而一夜致貧的現象經常發生,這就對我國醫療保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新農合大病保險,提高貧困人口的參保率,提高貧困對象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以及大病報銷比例。要擴大醫療保障精準扶貧的救助范圍。既要幫扶低收入的貧困人群,又要顧及患有疾病或殘疾的貧困人群、需要承擔高額醫藥費用的重病人群,保障所有弱勢貧困群體健康問題能夠及時有效的處理,不至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三)發動社會力量,建立多方位的社會保障模式
精準扶貧應當是一項社會事業,要調動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貧困弱勢群體不僅需要物質方面的幫助,同時也需要精神上的關懷,能力上的培訓,因此要鼓勵社會工作者、志愿者、殘疾人聯合會、慈善組織等社會群體組織參與到社會保障精準扶貧的工作中來。給予貧困群體心理上的疏導,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幫助其提高自身反貧困的能力,并通過政策的宣傳幫助其獲得更多參與社會的機會,使個人與家庭更好地融入社會,逐漸脫貧。
參考文獻:
[1]高妍,伊全勝.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與社會保障之關系.知與行.2017,(3):45-48.
[2]李泉然. 精準扶貧視閾下社會救助政策的發展. 中州學刊. 2017 (1)
[3]祝慧,莫光輝,于澤堃. 農村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與路徑創新探索. 農業經濟.2017(1)
[4]劉建生,陳鑫,曹佳慧. 產業精準扶貧作用機制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6(27)
[5]謝鵬飛.精準扶貧完善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政策的研究.公共政策.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