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茺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而基層文化建設,更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基礎,是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時期的文化建設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充分發揮中國先進文化在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新時期基層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征
通過對新時期黨的文化建設理論和發展思路的綜合分析,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過程和理論創新,彰顯了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的發展取向和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一)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意識明顯提高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成熟的條件下,我國的社會轉型必然要求文化隨之轉型。這種文化轉型是以對文化經驗和文化發展加以借鑒引導和推廣為基礎的,體現在適應新環境、把握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覺意識和自主能力上的。
(二)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著力點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文化建設的著力點總是根據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發生變化。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增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由此決定了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就是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貫穿于加強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三)文化建設已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證明,社會發展需要經濟、政治、文化三大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經濟的高速增長,既需要政治提供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制度保障,更需要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正是經濟、政治、文化三大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得以形成的中華文明,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那么,在推進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轉變文化觀念,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作用,對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發揮了文明進步的推動作用。
二、基層文化建設在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基層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是豐富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所以,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
(一)基層文化建設是和諧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
基層文化建設是指基層人民群眾進行自我的、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學藝術為中心的文化活動、文化工作和文化事業,主要包括農村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涉及到文藝、科普、體育、教育、娛樂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形式極其廣泛、內容極其豐富,既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公民的基本陣地,是群眾文化最基礎的體現,它有利于更廣泛地吸引廣大群眾直接參與文化活動,并更好的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要根據廣大群眾對文化生活要求的日益高漲,人們審美情趣發生的變化和文化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強,根據他們的特點、興趣和愛好,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來組織開展基層文化活動,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場所去積極向上地表現自我。
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和諧文化建設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又是必要條件;而基層文化建設正是直接作用于最廣大的普通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同時基層文化建設又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效能的基本窗口,直接面對廣大群眾,并為他們提供服務,因此基層文化建設,是推動基層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廣大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條件。所以說,基層文化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 基層文化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動力
社會經濟發展到相當程度后,群眾文化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公民生活富裕,知識更新對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層文化應以奉獻給廣大人民群眾真切的文化實惠為宗旨,以滿足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職能,以先進文化與建設和諧社會相適應為目的。應根據各自所轄的地理環境、人文特點、經濟條件,運用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方式,不斷滿足和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創建和諧社會,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猛提高,電視、音響、影像等設施進入尋常百姓家,住宅的改善,社區的形成,出現了新的家庭文化格局,表現了豐富物質基礎上現代化家庭的文化景觀。以社區為載體的家庭文化、庭院文化、田園文化、廣場文化,顯現出了一種現代文明的群眾文化潮流。實踐證明: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繁榮,文化繁榮又作用于經濟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而,在經濟騰飛的今天,大力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正是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所以說,基層文化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了強大的精神推動力。
(三)基層文化建設是增強人們思想道德素養和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的精神動力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那么,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這就要求,在和諧社會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加強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建設,勢在必行。因此,基層文化建設在和諧社會建設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社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基層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內容,搞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能夠形成有利于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輿論力量、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而且能夠全面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因此,加強基層文化建設,關鍵在于提高人的素質,它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社會進步,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保證。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培養“四有”公民是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只有使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都得到提高,才能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達到和諧社會的水平。由此可見,基層文化建設必須以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
三、和諧社會中基層文化的建設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和諧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抓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
經濟持續的發展,為文化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文化建設又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增加了動力。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步深化,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猛提高,那么,群眾的文化需求也隨之得到升華,因而,加強基層高標準的文化建設和社會文化設施的建設勢在必行。
文化設施是開展文化活動的載體,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體現和繁榮富足的標志,也是營造文化環境不可或缺的文明象征。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對文化投入的不斷加大,基層文化建設的力度也在加強,重點文化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基層文化創建活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文化設施的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也是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因而,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必須加強文化設施的建設,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地區城市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納入該地區建設規劃之中,進行城市化建設決不能忽視甚至忽略文化設施建設,文化設施建設不是短期行為,必須著眼長遠、狠抓當前,而且更要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要有計劃地進行。
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是為了更好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已往的實踐證明,社會文化活動本身就是依靠設施設備而開展起來的,如廣場文化活動、公園文化活動、社區文化活動。可見文化設施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所以,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是開展基層文化活動必要的根本的條件。
(二)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夯實基層文化基礎
造就“四有”新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保障社會安定,提高居民整體素質,是基層文化建設的宗旨與發展方向。已往經驗告訴我們,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活動是載體,設施是基礎,隊伍是保證。沒有隊伍,活動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基層文化建設,應該把人作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基層文化以人為本的思想。基層文化隊伍是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的主體。要把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和諧社會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任務來抓,大力培養基層文化建設的積極分子,充分發揮各基層文化專長的社區成員的積極性,切實加強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指導,促進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時代,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審美情趣與價值觀念的巨大變化,首先需要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基層文化工作者,不僅要具備較強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而且還應具備較高的政治修養、文化素養、業務技能、組織能力和經濟管理才干,要培養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能夠全方位的做好基層文化工作。其次,要使基層文化活動經常化,并不斷提高水平,搞出特色,就需要有人來策劃、發動、組織和實施。這單靠辦事處、居委會等是不行的,還要緊緊依靠社區內、基層中對文化工作方面的熱心人,和有藝術特長的人員共同完成,把他們組織起來,在開展基層文化各項群眾性活動中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
基層文化活動要適合各種人群,要多樣化,這是經濟發展帶來的文化發展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文化活動的多樣化,決定了文化隊伍的多樣化。在開展活動中,要不斷發展和培養骨干,組建各種隊伍,如瓊劇、健身舞、歌詠、書畫、攝影、器樂、詩歌等,要挑選熱心于文化工作,有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的人擔任各支隊伍的負責人,隊伍要吐故納新,要善于發現培養新人才,以擴充骨干隊伍,增加新生力量。這里特別要提到的是,作為基層文化網絡基礎的文體中心,是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其工作人員既是基層文化工作的組織者,又是基層文化活動的承擔者,不僅要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多種娛樂場所,組織廣大群眾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動,而且還要利用文體中心這塊有限的場地,開展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繁榮群眾文化生活,迫切需要一大批腳踏實地、辛勤敬業、熱心基層文化建設、甘于奉獻的基層文化工作者和具有較高文化水平與藝術專長的文化志愿者,街道、鄉鎮、社區中的群眾業余文藝骨干充實到基層文化隊伍中來,努力建設一支能夠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把這支隊伍打造成基層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和推動基層文化建設發展的生力軍。為基層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和隊伍建設,其目的是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用先進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開展基層文化活動,不僅要滿足人們娛樂身心的要求,而且要擔負起弘揚優秀民族文化,豐富科學文化知識等重要任務。它的主要功能是發揮自身功能為廣大群眾服務。目前,由于廣大群眾等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增長,新形勢下基層文化建設的內容、形式、手段和機制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我們要以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堅持緊貼群眾利益,他的參與者必須囊括一定范圍內不同成分、不同居住環境的所有社會成員,讓群眾文化在群眾的自我創造、自我表演、自我娛樂、自我教育、自我鑒賞中生根、發芽、結果。用反映時代特征、寓意深刻、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吸引廣大居民參與,從而使廣大居民在美的藝術感染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我們的文化來自群眾、服務群眾。就感染性而言,這是最自然、最生動的文化。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增強先進文化的輻射力、滲透力,把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識變成社會性的文化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在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高審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通過廣泛的文化傳播,從不同角度對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德、家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摒棄那些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文化現象,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一種濃厚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全面加強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
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