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 要:在民航空管運行中,安全管理是其核心任務,需要做好危險源識別工作,建立預防和應急機制。本文首先對民航空管運行中的主要危險源進行分析,并探討危險源的識別方法,包括一般危險源識別、特定危險源識別和連帶危險源識別等。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關于民航空管運行安全管理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民航空管;危險源識別;安全管理措施
前言:隨著國內民航事業的快速發展,民航在交通運輸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民航航空器的種類繁多,飛行環境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且目前民航安全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飛行安全問題無法得到保障。對民航空管運行危險源進行分析,并掌握有效的識別方法,是做好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礎。
一、民航空管運行中的主要危險源
民航空管領域的危險源是指影響飛行安全、降低指定功能、造成直接損失的負面狀態。民航空管危險源來自于技術、經濟、自然環境等各個方面。其中,技術危險源包括飛行軟硬件故障,比如燃油、水壓和風壓等。經濟方面的危險源主要是指由經濟發展變動導致的材料成本、設備成本變化等。自然危險源則包括暴風雨、大霧、地震海嘯災害等不利分型條件。三大類危險源都會對民航空管原型造成嚴重影響,是民航安全管理必須充分考慮的問題。其中,技術危險源是民航管控運行中的主要危險源,可以通過危險識別技術和控制管理手段進行預防和調控。經濟危險源和自然危險源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但也可以通過歷史數據分析等方法預測其發展態勢,從而趨避危險,避免危險源的爆發。因此,在民航空管運行中做好危險源識別和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1]。
二、民航空管運行的危險源識別方法
(一)一般危險源識別
關于民航空管運行的危險源識別問題,國際民航組織提出了三個基本分析步驟,即一般性危險源識別、特定危險源識別和連帶危險源識別。其中,一般性危險源識別時民航空管運行危險源識別的基本方法。主要從安全問題角度出發,對民航空管運行過程中的各方面危險因素進行識別和排查。為確保一般性危險源識別的有效性,在開展工作前要明確各崗位的自身狀態以及外部環境狀態,對實際運行狀態與理想狀態進行對比分析,得出與正常運行狀態的差距分析結果,并得出系統性描述。
(二)特定危險源識別
特定危險源識別是在一般性危險源分析的基礎上,對危險源進行分類。分析一般性危險源的構成要素,對每種特定的危險源獨立誘發因素進行總結和概括,體現出每一種危險源的特點,使其在識別過程中能夠與其他危險源進行明顯區分。通過對特定危險源進行分類和識別,可以提高民航空管運行的安全管理效率,對重大危險源作出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三)連帶危險源識別
連帶危險源是建立特定危險源于其誘發后果之間的聯系,從而分析判斷某類危險源可能引發的具體后果,以及連帶問題的發生時間和造成影響。通過對連危險的分析和評定,建立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危險源的進一步發展。在危險源識別工作中,系統描述十分重要,其具體內容包括系統用途、工作狀態、功能、運行環境和系統接口狀態等。其中,由系統功能損失引發的安全危險占據較大比例,而且與運行環境緊密相關。在進行危險源識別時,要對可能影響航空安全的各方面要素進行全面描述[2]。
在環境描述中,應包括天氣狀況、空地交通環境、機場設施等方面的描述,比如導航設備是否存在故障、通信報警信息內容等。此外還要詳細描述各方面影響因素,包括航空設備、人員管理體制等。差距分析主要以國際民航組織制定的安全管理體系以及相關要素形成檢查單位依據。通過依次進行一般性危險源識別、特定危險源識別和連帶危險源識別,提前發現安全隱患,并對其作出調整和改進。
三、民航空管運行的安全管理措施
(一)構建規范化安全管理制度
為確保民航空管運行的有效性,首先要構建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通過實施規范化的管理制度,提高空管運行效率,促進民航事業的健康發展。從上述危險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民航空管運行的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從整體把握安全管理工作的一般規律,合理制定安全管理目標,并以此為核心,構建管理責任體系,確保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在建立規范化管理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對各方面危險源進行客觀分析,與嚴格按照相關管理規定的要求,采取對應的防控措施,使危險源掌握在可控范圍內,避免威脅到航空飛行。
(二)創新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
在民航空管運行安全管理工作中,應不斷創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通過引進安全責任制、考核評價制度,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激發其工作主動性。具體應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1)將安全責任制擺在民航空管運行安全管理的首要位置,逐級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及時更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工作效率,及時開展風險源分析評價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如果出現問題,應追究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安全管理責任;(2)根據各部門和崗位的特點,合理分配安全管理任務,提升部門、崗位之間的聯動性,將安全管理理念根植于每一名工作人員心中,使其主動配合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3)制定長效安全培訓機制,針對不同崗位人員的實際需要,合理設計培訓內容,通過強化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操作技能,降低技術性危險源的發生幾率,為航空飛行安全提供保障。
(三)加快民航空管信息化建設
針對民航空管危險源識別的復雜性,必須加快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作用,為民航空管運行安全管理提供支持。利用信息系統進行安全信息處理,自動采集航空器故障數據、運輸檢查信息、飛行數據以及交通活動信息 等。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歸類,分別進行分析和存儲,最終生成安全信息報告,對各方面危險源作出綜合性評價。應不斷完善信息系統的安全信息分析和處理機制,做到對各方面安全影響因素的全方位分析,通過多層次、多渠道進行信息數據收集,并建立安全信息歷史資料庫,為安全風險的識別和排查提供依據。通過民航空管運行安全信息系統的應用,將安全管理從事件管理模式轉化為事態管理模式,并逐漸向風險管理模式過渡,從而確保安全風險控制目標的實現。
(四)合理制定事故預防和應急措施
民航空管運行需要同時制定事前預防措施、事中控制措施以及事后應急措施,針對安全危險源的不同發展形態,作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過將事前、事后防治措施結合起來,從源頭進行消除安全危險因素,盡可能對安全危險源進行有效識別。如果出現漏洞,導致安全危險發生,則按照應急措施進行科學處理,將危險損失將至最低。此外,應做好事故調查工作,分析危險源控制失效的原因,并對其作出改進。
結束語:綜上所述,民航運行空管中存在多方面危險源,對其進行有效識別,可以為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在此基礎上,通過更新安全管理理念,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等先進管理手段,可以對危險源進行高效識別和控制,將安全事故發生幾率以及引發損失將至最低。
參考文獻:
[1]談俊文. 民航空管運行中危險源的識別與安全管理對策[J]. 科技傳播,2016,8(18):165-166.
[2]喬寧慧. 民航空管運行中危險源的識別和處理[J]. 電子測試,2015,(1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