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娜 柏立民
摘 要:土地整治監管是土地整治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和關鍵。針對當前土地整治監管過程中出現的監管基礎薄弱、缺乏依據、制度建設不足等突出問題,本文進行了簡明闡述,通過分析,也進一步提出了應對策略,希望能夠助力于相關工作的高效開展,為提升我國土地整治監管質量和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國家土地資源利用與科學管理提供保證。
關鍵詞:土地整治;監管制度;對策
引言
由于我國土地整治起步較晚,監管基礎薄弱,在監管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面對管理方式轉變和日益艱巨的土地整治任務,現有的土地整治監管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工作要求,土地整治監管體系與制度研究已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難題。具體分析如下:
1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監管可以理解為由監督和管理兩部分組成。監督,即察看并督促的意思,很好理解;而管理,卻相當復雜。管理的本質就是協調,協調的中心是人。高效的管理可以起到大力推進項目進展的作用,反之則可能阻礙甚至破壞項目的實施。結合具體實踐,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可以理解為: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的監管機構或組織,為高效、高質、保量完成各種資金來源投資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根據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方面的法律和規定,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整個實施過程進行督促、管理和協調的活動,它不同于簡單的管理,而是具有一定的行政監督和強制功能。
2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的不足
2.1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缺乏系統性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工作無論從政策安排、機構設置,還是人員配備都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缺乏系統性。同時,項目實施監管工作處于行政委托的尷尬地位,停留于階段性和突擊性的檢查層面,也沒有建立起長效監管工作機制。這導致有些地方的項目監管政策難以落到實處,監管工作只能“雷聲大,雨點小”,難以達到預期的監管目標。
2.2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缺少評價標準
監管工作對于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能否順利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工作缺少一個評價標準,對于項目的工程建設標準、驗收標準、質量評定標準以及監管工作成效等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衡量尺度,導致某些地區的項目監管工作缺乏爭先創優的氛圍,缺少工作責任心激勵因素,極少數監管人員甚至出現工作懈怠,擅自降低監管標準,影響監管成效。“干好干壞一個樣,多干少干一個樣”的項目實施管理體制已不適應當前的工作形勢。
2.3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缺乏公眾參與
我國土地整治項目以國家財政投資為主,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受益者。作為土地整治項目的主導者土地整治監管機構在土地整治項目的“投資、建設、管理、使用”4個環節中既不是投資者、又不是整治成果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僅僅是監管者。受益者只能被動參與項目,而對項目設計、運行、驗收等沒有話語權。參與監管有效性低,參與監管結果對決策影響低、缺乏相關組織機構,參與監管的信息渠道不暢、缺乏利益表達渠道等問題,從而影響到公眾參與監管的深度、廣度、主動性、積極性等
3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制度的完善策略
3.1構建項目監管制度體系
無論進行什么種類的工作,都需要制度去規范,才能順暢的進行。其中,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工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個項目中需要國家政府,法律部門、地方政府、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審計單位等多個部門齊出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果,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監理,監理的依據就是監理制度,監理制度可以使項目監理有理可尋,可以保證項目的實施建立在規章制度之中,確保項目符合正常,健康的運營模式,不存在貪腐現象。
在監理制度中,監理高效有用的效績測評考核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考核制度的內容需要包括:資金的流動,土地的整治以及計劃的實施。而且,不能由監理單位一家負責監管,需要由多方配合,共同監管,這樣才不會產生監守自盜的現象,在監管過程中,應當發放適當的獎勵,去鼓勵參加監管的每一個部門。制定合理的共同監管制度,定期舉行會議,明確監管目的和目標,實現監管過程公開透明化。
3.2健全監管體系
一個健康的工程需要健全的監管體系,從服務土地工程的角度出發,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層層相扣的監管體系,由國家進行組織,省政府負責監管,下級的市、縣級政府具體實施,最后一級的政府積極參與,這樣不僅能夠使監管體制人人參與,而且可以從上到下共同觀察,透明化管理,使得工程的建立,進展,資金的流動,市場及一些審計部門可以全程被不同的政府所監管,不會有中間環節出差錯,動態過程,責任同擔,工程同管。
3.3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財務監管
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以下簡稱開墾費)、用于農業開發的土地出讓金收入部分和土地復墾費是我國現狀下最主要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費用來源,而如何更好,更合適的利用這些資金,就是目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面臨的一大問題。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土地開發整理的監管問題,如果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中能構成良好的監管體系,不僅不會讓資金去向不明,更能使每一筆資金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預算定額的標準化。不能隨意的確認預算定額,必須從有關部門通過后,建立完整統一的預算定額。其次,財務項目獨立化。務必做到專款到專戶,不能和其他的資金混為一體,造成不良的局面。第三,項目資金嚴格化。審計人員需要嚴肅對待項目資金,施工單位和甲方一定要把竣工決算做清楚,不能含糊。第四,收款方式線上化。拒絕大量現金,避免出現丟失支付記錄等情況,做到資金筆筆有記錄。
3.4盡快建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權屬管理制度
所謂的土地開發整理權,是指地產開發商或土地使用者,在針對土地進行改建、修正、分配等作業過程中,而發生的土地所有權改變的行為,具體而論必須使得土地使用權、所有權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才能被確認為土地二次開發整理。由此見得,一個適當的土地開發整理權屬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這項制度可以使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更為順暢的進行,可以起到督促項目開發的作用,有著良好的社會影響。
結束語:
我國土地開發整理事業正處于管理模式調整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關鍵時期。而建立一套科學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管制度體系,已經成為確保項目運作規范、保質保量、按期完成的基礎。有了制度的保證,再加上組織機構的嚴格執行以及其他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一定能夠把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好、實施好,最終達到預期的規劃目標。
參考文獻:
[1]趙謙,王霞萍.論土地整理監管的基本原則[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3):30-35.
[2]孟展,劉斌,夏敏,劉友兆.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監管績效形成機理與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09):53-59.
[3]周妍,白中科,羅明,周旭,王金滿,景明.中國土地復墾監管體系問題與對策[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02):68-74+82.
[4]王靈慧.土地監管的制度缺陷和創新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1(0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