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斌
王萬奇,中共黨員,廣西大學瑤籃志愿服務隊隊長,曾任中華全國學聯副主席、校研支團團長。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王萬奇一直參與并帶領同學們開展各類公益實踐活動,尤其在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期間,他帶隊到國家級貧困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志愿服務近2萬小時,募集資金及愛心物資合計26萬余元,幫助留守兒童3000余名。
汶川地震,衷情志愿
“汶川地震”發生時,身為班長的王萬奇先與老師組織同學們撤離,自己在最后撤離時還幫助一位幾近暈倒的老師從晃動的樓道中成功撤離。想到災民的疾苦,當天夜里他奮筆寫下《告全體師生書》,呼吁全校師生一起奉獻愛心,共籌得善款6.JJ余元,后來他還積極參與家鄉的災后重建工作中,從此與志愿服務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由于在抗震救災中的果敢表現,王萬奇獲評全國抗震救災優秀學生。
來到大學后,王萬奇毅然加入學生志愿者組織,多次參與各類公益活動。他與志愿者們到大山深處,為空巢老人拍攝人生第一照片;到農民工子弟學校,開展愛心活動建立一對一幫扶小組;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陪老人們過中秋……雖然家境清貧,但他堅持每個月從生活費中省出一部分,累計捐款3600余元,用以關愛農民工子弟愛心活動的開展。
“瑤籃計劃”,永不止步
臨近畢業,王萬奇可簽下年薪10萬的工作,也可直接攻讀碩士研究生,但他選擇到貧困縣開展支教工作。剛到服務地富川瑤族自治縣,他就通過“圓夢大學”愛心活動募集資金10萬余元,解決了100位貧困學子的路費問題。他是留守兒童心中的好老師,更是大哥哥。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兒童,王萬奇與隊友累計家訪60余次,行程逾1200余公里,足跡遍布全縣12個鄉鎮,30多個村部。2014年末,在他的倡導下,支教團發起“關愛富川留守兒童微公益行動”,獲得來自全國21個省市1200多位愛心人士幫助,籌集善款26萬余元。
2015年9月,雖回到學校繼續讀研,但王萬奇一直放不下瑤鄉的留守兒童,忘不了那份西部情。為此,他用讀研時獲得的3.2萬元獎學金發起“瑤籃計劃”,并深入多個貧困縣與第一書記對接,籌集善款超12萬元,對接多所山區完小,捐贈圖書7200余冊、圖書架28個,資助貧困留守兒童12名,為孩子們用心創造了搖籃般成長環境。
王萬奇的事跡感染、帶動了眾多愛心人士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很好地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他先后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中國優秀青年志愿者,廣西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卻常常告誡自己:“唯有吃別人吃不了的苦,才能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在志愿服務的道路沒有終點,青春奉獻的心永遠不老。”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