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維峰
作為前衛、創新和高標民辦學校的重要代表之一,北京中杉學校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她不乏年輕生命該有的朝氣與活力,同時又能積極、準確把握國家教育政策動向,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潮流。白創建至今三年多的時間里,中杉學校以切實服務于生命的成長和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辦學經驗,努力發揮自身優勢,逐步形成了中杉學校獨有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體系,實現了一步步的自我突破與發展,正朝著新型、高端和優質民辦教育品牌的方向大步邁進。
理念先進,長遠站位
北京中杉學校始建于2014年,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全寄宿制民辦學校,其建設得到了北京市石景山區教委的大力支持,創辦人為原中關村第三小學知名校長王翠娟同志。在建設過程中,學校總投資達1.3億元,其中一部分用于基礎建設、增建教學及住宿用房近22000平方米;一部分用于教學環境裝飾、改造及教學設備添置。這樣的投入使中杉具備了一批高端化教室和專業性學習設備,為中杉學子創造了優質的學習條件和良好的成長環境。建校伊始,中杉學校僅有學生54名,教師36名。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學校從學前教育班到六年級已有學生425人,正式教職工人員達126人,臨時聘用人員近30人;學校工作人員中有黨員31人,團員28人。
中杉學校一直秉持著“育林教育”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快樂的發展,培養樂觀、向上的棟梁之才”的核心認知進行課程建設,為中杉學子的成長提供全面、充足的課程營養,深入涵養孩子們的核心素養,系統構成了獨具中杉學校特色的“金杉樹”核心素養課程體系。
中杉學校辦學伊始,就明確了辦有思想的教育這一目標。經學校團隊研究中外教育發展情況,結合以往辦學經驗,最終提出了主題鮮明的“育林”辦學理念,即堅信要“育人如育林,讓孩子像小樹一樣成長”,給他們關愛的陽光、給他們國學的土壤、給他們全球視野的養份,為他們創造最適宜的成長環境,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長,靜下心來下慢功夫,才是人才培養的正途。基于這樣的理念內涵,中杉立校之初就走在了教育事業的正路上。正是由于本著“辦最好教育”的發展愿景,中杉學校在王翠娟校長的帶領下團結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將民辦特色教育的種子深深植根于石景山區委區教委提供的政策沃土之中,才扎下穩固的根基,才有今天的蔚然成蔭和開花結果。
卓越驅動,實踐引領
一所優秀學校的創立必然有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來運籌帷幄。經過三年多的跨躍式發展,北京中杉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水平逐漸到受社會各界的認可,在業內的知名度和好評度更是飛速提升,優質的教育品牌效應已初見端倪。中杉學校能取得今天如此傲人的成績,離不開學校的創始人——王翠娟校長的付出和耕耘。
自1999年起,王翠娟長期擔任中關村三小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職務。在任期間,王校長全心致力于學校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師資質量,培養青年后備力量,多名教師在全國各類評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其中10人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多人被評為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在王校長的帶領下,中關村三小迅速發展成為一所擁有一校兩址規模、師生人數達到7000人的大校,不僅師資力量雄厚,而且教育質量卓越,學校社團被命名為北京市金帆合唱團、金帆舞蹈團、金帆管樂團,學校也先后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北京市科技藝術示范校、北京市體育傳統校,成為海淀教育的金色品牌,在海淀、北京、乃至全國具有廣泛的教育影響力。
多年的辦學經驗使王校長逐漸成長為一名教育名家,但取得的種種成就并沒有讓王校長在攀登教育事業高峰的道路上就此止步。為了更好地實現孩子們的成長和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民間力量辦學的春天到來之際,王校長抓住這一難得的契機,帶領中關村三小的精英團隊著手創建了北京中杉學校,秉承“育林教育”理念,繼續行走在育人樹人的偉大征程上。
在中杉學校具體辦學實踐中,王校長高瞻遠矚、合理梳導、統籌規劃,帶領團隊制定學校十三五年發展規劃,厘定學校課程框架,開發前沿課程,制定各項管理規則,策劃學生活動等。她用自己多年積累的教育專業知識和經驗將學校的方方面面打理得有條不紊、規整有序。同時,王校長還是一位行動派人士、親民型領導,很多與學校建設有關的事務她都會帶著教師們親力親為,和干部們一起研討教育教學活動;親自參與各項活動的策劃,為每一次學校的品牌宣傳提出自己的意見;參與干部值班,和學生教師談心;常常走進教室,為學生上課,指導學生作業;為年輕老師上示范課,教年輕人教育教學方法;走進學生宿舍,指導檢查宿舍管理方法;走進食堂,查看學生的營養配餐……她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中杉人,怎樣才能辦最好的教育,怎樣才能真正做到為學生成長服務。
課程立根,生命立本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培養人,學校的管理核心就是要讓學生的稟賦與潛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而統領這一切的關鍵就標和辦學理念。
中杉學校依據自身獨特的辦學理念,提出了“金杉樹”核心素養課程體系這一宏大概念,據此完整而系統地設計了好習慣涵養課程(品性涵養課程)、好基礎學業課程(基礎學業課程)、好特長專業課程(特長成長課程)三類課程;這三類課程又細化為10個模塊,共49門具體課程,從而構建起真正以學生為本的課程體系。
在這一課程體系中,好習慣涵養課程以學校學生生活規范為依據,建立“金杉樹”品性評價體系,對學生在校生活和學習情況進行全方位的過程性激勵和評價;好基礎學業課程中,將中文、思維和英語課程充分校本化,建立起本校特有的基礎學科教學體系,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學校會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安排,讓所有學生在前三個學年對所有能力性、專業性課程進行初步體驗,輔以老師的觀察記錄與反饋,讓學生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與專長,進入第四個學年以后,經過學生、家長與老師的三方溝通達成共識,開始對學生進行專業性培養。整個課程體系對學的培養過程猶如完成一件偉大的根雕藝術作品一樣,依據學生天生的形態做文章,激發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成為“頭頂藝術,腳踩文學,懷揣夢想的陽光少年”。
眾志成誠,續寫輝煌
中杉辦學團隊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面對新的民辦教育樣態,在深入研究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建立了與學校樣態相適應的管理結構,研發了相關制度,如校務會下設主管黨建工團、人事檔案和人力資源的人力資源中心,專攻課程研發和教師教學的課程中心,負責學生德育和學籍的學生中心,保障住宿生活和行政運維的行政辦,統籌校同安全、信息傳媒、后勤服務和配餐調度的環境中心,各部門統一協調工作,保證學校各項工作有序運行。
在學校建設活動中,師資團隊建設是重中之重,對于民辦學校來說,尤為如此。所以,中杉學校從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團隊建設。
中杉初創之際,教師團隊中就有三十名市區級骨干教師,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經過了學校管理層的精挑細選。學校后期引進的新教師,均會由工作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來指導,以幫助其實現快速成長。學校通過這種“師父帶徒弟”模式,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把一名教師應當具備的教育信念、教學知識和教學技巧傳授給新人,而師父們也從新人身上吸取新知識、新見解和青春的朝氣,師父和徒弟由此形成一種和諧共進的美好關系。
此外,為促進教師團隊自我提升,學校精心設計了“共進共生”團隊建設規劃,通過入職培訓、教學活動、建校勞動、社會實踐和日常工作,讓每位中杉教師認同、樹立和踐行“育林”辦學理念,相互傳遞,相互感染,讓整個團隊和諧有凝聚力、上進有創造力、熱情有愛孩子的能力。這種團隊文化是中杉學校一種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持續推動著學校的發展。
2016年上半年,中杉學校舉辦了第二屆體育節和科技節,第四屆學生學業展示會;2016下半年,中杉學校舉辦了第三屆體育節和科技節,第五屆學生學業展示會,第一屆新年音樂會。在這樣的平臺上中杉學子充分展示了多方面的能力和學業成長,中杉學校的辦學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孩子們的表現受到家長的充分認可,中杉的表現也受市區各級領導的首肯。中杉學校的辦學影響力突顯,微信公眾號關注量達11000多人。中杉在“辦最好教育”的愿景的引導下,開始持繼發力,以學生發展為第一的辦學綜旨,讓中杉得到社會的認同,“北京中杉”品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認可。
正如有專家所說:“以人民為中心,必須以民生為重點,民生的核心是教育。”我們相信,中杉人一直走在順應“辦讓人民滿意的最好教育”這一時代主題的偉大正路上,只要初心不改,砥礪前行,定會用自己的智慧升創出一片中同教育的新邊疆!
責任編輯 白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