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2016年1月21日,對于喬書領來說,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中喬大三農集團年會上,原河南省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將一面印著“紅旗渠”字樣的錦旗,親手授予喬書領,喬書領正式成為革命老區“紅旗渠精神”的傳承人,也從此與紅旗渠和太行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喬書領成為紅旗渠精神傳承人并非偶然,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他的根已經深深地扎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他要帶領老區的鄉親們一步步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這也是他作為一個農民企業家一生的堅守。
產業扶貧 飲水思源回饋社會
“作為一個人,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你影響了多少人,你幫助了多少人,這才是真正人性的價值所在。”喬書領始終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在他的生命中遇到過很多貴人,正是他們給了他人生啟迪與幫助,邢臺團市委的老書記菅新月,團中央青農部的領導王曉東,中國農科院的教授賈慎修,原林縣老書記楊貴……喬書領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引路人,把這些年的所得與收獲更多的回報給社會。
“我是農民的兒子”,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喬書領,真正懂得農民想要的是什么。貧苦出身的他,如今已有能力幫助更多的農民兄弟脫貧致富。
在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倡導下,喬書領也開始了自己的“扶貧攻堅”戰略計劃。他帶領他的企業團隊,和林州市牛嶺村、皇后村的村民們一起,利用林州特產小米和集團在富硒肥料方面的優勢,采用公司加合作社的方式,大力發展富硒產業種植,逐漸摸索出一條以富硒有機食品為帶動的精準脫貧之路。
在革命老區山西武鄉縣,喬書領以高于市場價0.3元一斤的價格收購老百姓的糧食,解決賣糧難問題。又采取與農戶合作的模式,免費提供種植富硒產業所需的種子、肥料、技術等,這樣的全方位服務,提升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讓農業生產進入-個良性循環。
河北省平山縣溫塘鎮大米峪村,也是中喬大三農集團的扶貧對象之一。村里有110戶410人,貧困戶34戶103人,人均不足3分地,村小地少,資源匱乏,土地貧瘠。喬書領拉去2000斤谷種和富硒飼料,和村委簽訂合作協議,率先開啟了平山“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結對幫扶的精準扶貧模式。他們為村民免費提供富硒谷種、技術和富硒肥,待谷子成熟后,集團又以高于市場價10%全部回收,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2600元。同時,中喬大三農集團還幫助擴大原有散養雞場養殖規模,免費提供富硒飼料,并高于市場50%的價格全部回收富硒雞蛋,全村103個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00元。這種高效的生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令當地的富硒產業良性循環了起來。
“農民賣出的糧食,就是干巴巴的糧食,沒有文化,沒有品牌。要把這個古村落打造好,必須要有產業,我們就選定了富硒產業,以富硒產業精準扶貧,以富硒產業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喬書領不無感慨的說。
到今天,喬書領帶領中喬大三農集團已在西柏坡、山西省長治縣西火鎮和紅旗渠三個地方發展起了特色鮮明的富硒產業。以往缺硒的土地,搖身一變成為富硒的良田。目前,中喬大三農集團幫扶的河南林州市有“紅旗渠國家農業公園”之稱的皇后村,已被列為2017年在瑞典召開的“國際硒與環境和人體健康大會”代表項目。
與此同時,中喬大三農集團又出資與地方政府簽約,將農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轉起來,不但支付村民承包費用,還帶動了當地勞動力人口的再就業。集團打造的紅旗渠國家農業公園,一個集古村落保護、建筑觀賞、文化體驗、花海景觀、農業休閑、健康避暑勝地、養老度假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主題公園。這項綠色生態鄉村旅游項目,解決了大量周邊村莊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目前,皇后村和牛嶺村兩村流轉土地達一千畝,荒山30平方公里,僅這些土地每年就可為農民帶來100萬的收入,村里閑置的古村落房子也可用來出租,每月的房租也為村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喬書領對于扶貧有了自己的理解。“怎么才能帶領父老鄉親精準脫貧,首先是把父老鄉親的精氣神提起來,改變他們的生活現狀,再發展旅游、大健康產業。我們要從產業上拉動,要以高科技產業為支點,和父老鄉親心連心、手拉手、肩并肩、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要奔小康!”
隨著富硒有機食品產業鏈的不斷擴大,喬書領和中喬大三農集團逐漸構建起了現代農業、生態旅游、休閑養生和文化體驗一體的發展格局。
文化建設 打造農民文化自信
“我有一個夢想,要把白家莊水彩畫村打造成為國際水彩畫村,讓我們白家莊農民的水彩畫走向世界,以水彩畫精準脫貧,以水彩畫帶領父老鄉親奔小康。”說這話時,喬書領眼神里透著堅定。
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鎮白家莊水彩畫村,現在已經聞名遐邇。它本是太行山上一個普通的小村落,祖祖輩輩務農,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很多人沒有走出過深山,后來在喬書領和市委的支持下,開始引導村民學習水彩畫,全村上至80歲老人,小到6、7歲孩童,都能畫得一手的好水彩畫。喬書領作為當地企業家,常年給予村民們資金和材料上的資助,不僅回購他們的水彩畫,還多次把水彩畫作品帶向國際舞臺,充分展現出了中國農民的風采。
“我們農民兄弟姐妹,放下鋤頭就是藝術家。最初在白家莊畫畫,很多父老鄉親說,我沒畫過,能畫好嗎?我就以紅旗渠為例,我們在修紅旗渠的時候,也沒修過啊。我們要再造一個紅旗渠,水彩畫就是再造一個精神上的紅旗渠,再造一個藝術上的紅旗渠。我們把紅旗渠精神傳承好,把紅旗渠藝術化、精神化。我們要把心靈的那種美好,用水彩畫畫出來。特別是有位老大媽80多歲了,一畫畫有了精氣神,她覺得自己實現了價值。這也是一種敬孝的文化。”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土;人有三寶,精氣神。我認為什么是財啊,東方就三個字,精氣神,一分精神一分才,精神不是萬能,一個人沒有精神,萬萬不能,一個人有了精神,什么事都好辦了。我們也是踐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要我們農民兄弟姐妹有信心,在紙上一畫,就能變成金。農民兄弟姐妹的改變,只有從心靈上改變,才能真正的改變。為挖掘他們的潛能,積極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我有責任有使命帶領父老鄉親走進新時代。”
像白家莊水彩村這樣的文化產業項目,喬書領還做了很多。成立紅旗渠畫院,打造任村鎮皇后古村落、任村鎮白家莊國際水彩村、采桑鎮南崗后國際雕刻村、東姚鎮老里溝國際陶瓷村……這些項目不但充分調動了農民創作的積極性,更讓村民通過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就像喬書領所說的,中國農業的核心問題不在于產業,而在于文化。
“一定要把這桿旗舉好,舉起來。既然自己是紅旗渠精神的傳承人,紅旗渠的精神就是一種無私奉獻,共同協作的精神,財富的累積不是為了吃飯的問題,是為了提升生命的能量、價值。”喬書領和他們的團隊,正是秉承這樣一種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踐行自己的綠色農業理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從而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夢想。
立足三農,展望未來,喬書領豪情滿懷。一個農民的兒子,將繼續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譜寫未來的大健康農業宏圖!
責任編輯 曹宏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