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莉
摘 要: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等問題必須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這一方針之后,我國城鎮化改革得到了深入的發展,本文基于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二元結構深刻調整的新形勢下,對城鎮化進程中推進社區治理模式的調整和創新作出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城鎮化;社區治理;調整;創新
在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二元結構深刻調整的新形勢下,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社區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治理模式的調整與創新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工作原則,從而形成黨政善治、居民自治、社會共治和厲行法治有機結合的良好局面和治理模式。
一、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一)定位必須準確。街道黨工委應根據《黨章》,結合實際,進一步強調要用社區黨建統領社區建設,從內涵上明晰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關系,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其他組織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基層黨組織是協調指導關系;同時,通過社區“兩委”班子換屆選舉,使社區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從體制上保證社區黨組織書記處于領導核心地位。
(二)組織必須健全。各社區要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和指導下,以社區區域化黨建為載體,按照有利于加強社區黨的領導、有利于整合區域內黨建資源、有利于提升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的原則,建立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組織領導體系,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的社區黨組織體系。
(三)投入必須加大。辦公場所、活動陣地、辦公經費、辦公及活動設施、人員待遇是社區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物質保障。因此,社區黨組織應采取財政出一點、駐區單位籌一點、社會捐一點、向上爭取一點、政策傾斜一點等辦法,不斷加大硬件建設的投入力度。
二、堅持創新服務,把加強社區服務作為創新社區治理的重點加以推進
(一)構建特色服務體系。圍繞“服務平臺標準化,服務項目多元化,服務隊伍專業化,服務資源區域化”的總體目標,建立健全“1234”推進機制:即建立一張服務清單(有邊界,項目化的社區服務清單),優化“兩個服務中心”(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社區綜合信息服務中心),打造“三支服務隊伍”(社區工作者隊伍、志愿者服務隊伍、社區社會組織),完善“四項機制”(優化管理體系、厘清責權邊界、推進協商共建、完善投入保障)。
(二)推進“一站式”公共服務。社區通過“整資源、減程序、優環境”,政府相關部門及街道將計劃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下放到社區,并把水電氣費、電話費代繳等便民服務項目納入社區代辦服務范疇,依托社區服務平臺,居民即可辦理勞動就業、計劃生育、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務項目。
(三)強化社工隊伍建設。建立社區創新人才數據庫,為社區發展儲備人才資源。建立社工培訓制度,組織社工積極參與各類工作培訓,大力推進社工隊伍專業化工程。建立社工職級報酬激勵機制,支持社工人員積極參與社工職稱考試。組織開展“最美社工”評選活動。
三、堅持信息互通,健全網格管理,推進社區治理信息化
(一)更新體系促進網格管理常態化。堅持網格管理工作事項“準入制”,規范網格員履職行為,健全“一日雙巡”、“雙代”服務、彈性工時、錯時工作、AB角替補和“三必到五必訪”等制度。完善社區網格管理臺賬,及時更新“社區E通”、“農村四務通”、“城管通”等數據。
(二)強化信息化運行機制建設。建立多方聯動的信息化應用管理機制,實行信息“分頭采集、關聯使用”,推進社會管理由“多頭分管”向“協同管理”轉變。推動公共事務決策由“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建設統一的社區門戶網站、呼叫中心、短信平臺,為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綜合服務。
(三)加大社區信息建設人才的培訓工作。制定社區信息工作人員培訓計劃,分批分期進行技能操作培訓。同時,加緊補充年輕的大學生到社區工作,從整體上提高社區一線工作人員的信息管理技能。同時,要建立系統維護中心,設置專線、故障排除電話等方式,強化指導力度,隨時解決大的局部性故障,維護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