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宇
摘 要: 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的持續深入推進,給建立成渝經濟區帶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川渝地區同是我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又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長江上游經濟帶核心區域。建立成渝經濟區,對加快中西部內陸地區的開發,進而推動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 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川渝地區;西部大開發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明顯加強,呈現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的發展格局。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成為我國增長速度最快、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區域。目前的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區,是我國經濟的三大增長極。重慶和成都作為川渝經濟區的兩大核心,同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城市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文化同源、人文相親、地域互連,有著產業結構與經濟互補的合作基礎。隨著川渝地區合作的進一步加深,將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帶動兩地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的區域一體化。目前,川渝經濟區已基本具有資源要素、文化要素、交通要素、市場要素、產業要素等,有望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區之后的第四大經濟區,成為我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
一、川渝地區社會經濟的現狀
1、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文化、工業、農業、旅游大省,是中國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中國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長江經濟帶組成部分。下轄1個副省級市、53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09個縣、4個自治縣,面積48.6萬平方公里,2016年,全省GDP 32680億元,人均GDP 39695元,人口8262萬。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16家落戶四川。
近年來,四川堅持以工業強省為主導,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正在打造成為“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即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西部物流中心、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重要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目前,全省已經進入以汽車、住房、通訊為主導的第三次升級,市場體系逐步完善,交易額上億元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場達178個。
2、重慶社會經濟的現狀
重慶是中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面積8.24萬平方公里,是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總面積的2.39倍,下轄26區、8個縣、4個自治縣。2016年,全市GDP17558.76億元,人均57902元,人口3392萬人。是我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二元經濟結構突出的特大型城市。
2009年1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2014年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明確了重慶的定位:“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這一系列文件,對重慶的發展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是重慶經濟社會實現“加快”、“率先”發展的工作綱領和行動指南,標志著重慶的改革發展已全面上升為國家戰略。
二、川渝地區成為我國第四增長極的優勢
川渝經濟帶是由成都、重慶兩大“雙子星座”組成。未來五年內,這兩個“火車頭”將引擎包括成都平原經濟帶、重慶都市帶、川南城市帶、川中城市帶、三峽移民經濟帶等,共計35個大中小城市飛速發展。統計顯示,成渝經濟圈經濟總量占川渝兩地的91%,每平方公里產出350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27萬元,這為兩地進一步實現優勢互補、產業合作、打造西部經濟增長帶打下了基礎。川渝地區資源聚集好、產業基礎好、城市基礎好、要素功能好、城市化發展潛力巨大,成為我國第四增長極有以下優勢:
1、合作優勢
成都和重慶兩個大城市是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城市,同時被定為我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各種政策的傾斜和支持。
2007年,《重慶市人民政府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文件簽署。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川渝合作示范區(廣安片區)建設總體方案》文件。201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川渝合作示范區(廣安片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2015月,川渝兩地簽署了《關于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加強了兩地交通、信息、市場一體化加快推進,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合作不斷深入,川渝合作持續向縱深發展。2016年6月,重慶、四川部分部門、地區在渝州賓館集中簽署了10項合作協議,內容涉及應急管理、工業和信息化、社會保障、食品藥品監管、文化事業、信息通信和園區共建等多個方面。這些優惠政策,為兩大城市共同構筑經濟增長極,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產業優勢
四川和重慶都擁有極其豐富的能源、旅游資源、產業資源。從產業結構來看雙方更多的是互補,基本沒有什么相同的產業,完全有條件協同發展。
四川是我國內地綜合性工業基地,冶金、采礦、化工、機械、宇航、電子工業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成都電器和量刃具、川中油氣田、自貢鹽化工、內江制糖、瀘天化、瀘州和宜賓等地的釀酒工業等。攀枝花鋼鐵公司、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長虹集團、希望集團、中國第二重型裝備廠、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東方鍋爐)等聞名國內外。
重慶是我國的重工業城市之一,工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五大支柱產業已經成為工業整體走強的支點。其中長安微車、嘉陵摩托全國著名。已形成長壽、涪陵、萬州三大化工基地,內燃機、儀器儀表環保以及現代化國防裝備業的國家級研發基地。
3、交通優勢
目前,川渝經濟區正在依托主要交通干線,突出與周邊地區的產業分工協作和資源利用合作,培育和建設四大產業密集帶。即長江沿線產業密集帶、成渝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密集帶、渝遂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密集帶、渝黔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密集帶。已形成化工、冶金、電力、造紙和汽車摩托車以及現代物流等為主的臨港產業經濟帶。
4、資源優勢
[1] 自然資源方面:川渝地區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5657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23%。水能資源可開發量11106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29%。天然氣儲量占全國60%以上,釩鈦占世界的90%,稀土居全國第二。鋁土礦與硫鐵礦儲量分別占全國的1/4以上,銅礦儲量占全國的1/3,磷礦儲量占全國的2/3,錳礦和鉛鋅礦儲量分別占全國的1/5。中藥材占全國藥材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基地。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我國要的商品糧棉和畜產品基地之一。川渝兩地還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四處,世界文化遺產兩處。
[2] 人力資源方面:川渝地區有高等院校125所,擁有科研機構數百家,科技人才一百多萬人。重慶、成都、綿陽共有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在西部地區均列首位。重慶寸灘保稅港是我國內陸地區唯一的保稅港區。
川渝經濟區除了水、電、氣等資源豐富以外,曾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有許多軍工企業。另外,勞動力成本低、農業生產條件好等,也是川渝經濟區的優勢。
三、川渝地區作為我國第四增長極的現實意義
川渝合作面臨新的發展優勢和有利條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的持續深入推進,給成渝城市群發展帶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川渝地區同是我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又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重點支持發展的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川渝地區成為經濟增長極,對支撐我國21世紀的經濟發展,加快中西部內陸地區的開發,進而推動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1、成為西部最大的城市帶
川渝經濟區正在共同加快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構建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共同引導經濟區產業分工協作、共同構建城市群和城市連綿帶、共同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及電網通道、水利、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充分發揮成渝兩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在分別構建和完善成渝兩個單核城市群的基礎上,加快培育兩省市之間若干緊密相連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構建西部最大的城市帶。
2、西部大開發重要載體和經濟引擎
川渝經濟區的進一步發展,將有利于川渝地區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和投資環境的改善。通過經濟、產業的發展,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進一步承接國際和我國東部優先發展區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人口轉移,成為承接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載體。從而有利于合理進行產業配置和空間布局,成為西部開發戰略的高地和西部投資的“洼地”,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強力經濟引擎。
3、成為西部最有實力的經濟區域
川渝經濟區是西部地區人口與城鎮數量最為密集,是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和我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在長江三角經濟區、珠江三角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川渝經濟區六大經濟區中,川渝經濟區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六大經濟圈中局首位,正在成為西部最具實力的經濟區域。
4、可望成為“西三角經濟區”
重慶、成都、西安均為西部的大城市,三大城市總面積為22萬平方公里,覆蓋1.18億人口,城市47座,經濟實力雄厚,可打造為中國的“西三角經濟區”。將中國西部較具潛力和實力的三大城市整合了起來,突破秦嶺屏障,使成渝經濟帶和關中經濟帶貫通聯合,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龍頭,可望成為我國的“西三角經濟區”。
四、川渝地區經濟合作的建議
川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具有“承東啟西、跨越南北”的戰略價值,升格為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必將得到國家的支持,提出以下建議:
1、制定兩地的統一發展規劃
建議由國家有關的部門和川渝兩地政府,共同編制川渝經濟區的發展規劃,明確制定川渝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促進川渝經濟區可持續發展。
2、建立兩地的協調機制
建立由國家有關部門和川渝政府,及相關部門所組成高層的協調機制,定時進行協調和商討,為川渝地區協調發展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同時充分發揮各種非官方組織的作用。
3、形成兩地的統一市場
地方保護主義和地區封鎖,不利于川渝經濟區利益的最大化。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消除地區封鎖和貿易壁壘,打破兩地在資金、人才、技術和產品流動等方面的各種障礙,形成有序而統一的經濟區。
4、大力發展高新產業
成渝經濟區應大力發展具有知識產權的高新產業,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扶持和發展帶動效應大,而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大力發展裝備業,盡快把川渝地區建成為我國西部最大的現代制造工業中心。
5、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加快連接成渝經濟帶、渝黔經濟帶和沿江經濟帶的城際高速公路、鐵路和水路建設,構建密集的城市交通網絡,促進城市間的產業分工協作和通達,打造現代物流網絡體系。利用區域優勢,做好做大港口,共同做好長江流域水道治理和環境保護,帶動臨港產業和城市群發展,使之成為物流成本最低的大通道。
參考文獻
[1] 2013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川探索》 (2013年四川黨校調研文集).
[2] 2017年.《重慶經濟展望2017》重慶出版社,(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
[3] 2016年.李勇等著《成渝城市群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重慶藍皮書).
[4] 2015年.李敬《重慶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路徑研究》(重慶藍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