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嘉
音樂樂器學習的方法因樂器的不同而大相徑庭。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習初期 的啟蒙又因其重要性而顯得大同小異。音色又名音品。不同樂器的聲響都能區分為不 同的音色。管樂,因其非校準音高的特性,使得演奏者的主觀能動性在演奏音色的美感中顯現得尤為突出。又因小號的音色具有靈敏的辨識度,使得其在啟蒙學習中如何 采用正確的音色學習方法而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簡要的分析了在剛開始進入狀態,針對初學者,使其正確認識自身“發聲機能”并采取針對符合自身特性的正確學習方法。對小號演奏在實際教學的應用進行了論述。
銅管樂器,即是“通過氣息帶動雙唇振動發出聲音的一類樂器的統稱, 由于此類樂器 絕大多數都是由銅制造的, 所以稱其為銅管樂器。 ”小號的發聲是樂器、氣息與嘴 唇三者之間有機結合產生。氣息為嘴唇的震動發音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爾后,被氣息帶入號管的震動,通過類似擴音器的號管作用,將聲音發散并傳遞出去??梢哉f,如果把氣息比作原動力,號管充當了聲音能量的傳播擴者。而嘴唇則扮演了從氣息到發聲轉換的關鍵步驟的締造者。在聲學原理中,音調的高低決定于唇震的頻率。唇震頻率又與氣流速度的快慢成正比。即,高音時氣流速度快,唇震頻率高;低音時氣流速度緩,唇震頻率低。
綜上所述,小號演奏由 1、氣息(呼吸) 2、嘴唇(唇震) 3、手指(控制活塞) 4、舌頭(吐音)構成。 唇震類管樂器由于在發聲原理上與氣鳴管樂器不同,而顯得其演奏的“發聲機能”更貼近人體。下圖我們將看到喉部、口腔及氣息的配合效果,③中唇部的先天條件及變化構成了小號演奏中最至關重要的“發聲機能”,最終使由它使號管發出聲響。而從廣義上講,①喉腔與②口腔氣息的“產生”和“調節”也是隸屬于“發聲機能”的一部分。
如圖:
1、充沛兼具能動性的氣息是作為小號演奏的基礎保障; 我們將人體內用于氣息供給與輸送氣息的胸腹與咽喉稱作發聲技能中的1氣息補償機 能。采用正確的、科學的胸腹式呼吸法能夠在演奏練習中保證充足的氣息供給量。而 在呼吸過程中此處機能的局部緊張,都將帶來音色狹窄、發緊的后果。如:亂動身 體、過度聳肩帶來的氣息供給部分的緊張,咽喉部過度緊張帶來的氣息輸送部分的緊張。
2、舌頭在口腔中,隨著音域的變化也會產生變化,類似于“氣息”與“(聲)震源”之間的氣息調節器; 當在低音區時,舌頭在完成發音后,自然平放,喉腔打開,感覺整個口腔是發“O”的狀態;而在高音區,舌頭根部微微拱起使氣流加速。①氣息補償機能的正確工作,是讓氣息暢通無阻的重要通道,而提供源源不斷氣息的小腹,兩者一體。而氣息需要根據練習演奏時的具體情況(音高、速度)使用舌頭這一重要的②氣息調節機能進行有的放矢控制。
我們在演奏高音練習中,要采用拱彎舌根以達到局部加強氣息,從而制造頻率更高音域的目的。而此時拱彎的度則顯得尤為重要。
過度的拱彎將會影響喉部松弛度,導致氣息氣流不穩、過細。進而造成音色單薄缺乏氣勢。
下文中我們會剖析這一點。
3、結合氣息變化的嘴唇部震動為聲音的發出提供了優質的條件; 唇震類管樂器最核心的“發聲機能”莫過于嘴唇——這一“發音震動機能”了。吹奏時,良好的唇型是嘴唇充分、均勻震動的前提。上下唇保持在豎直面的一致、整 齊,使得接觸號嘴的上、下唇震動受力均勻。從而有效的避免了因震動不均與漏氣產生的音色中純在雜音、不集中的現象。
音樂是極具美感的藝術形式之一,而樂器演奏者正式這一表現之美的代言人。小號作為銅管樂器之王,有著其非常獨特的音色與音樂表現力。由于中西方文化對于音樂審美習慣與標準存在著差異,致使大多是國內人士對于小號這一門樂器的學習與演奏產生了諸多誤區。各種樂器演繹的差異首先來自于不同樂器間音色的辨識度,而“音色”這一概念也同樣承載了音樂藝術所賦予樂器演奏的美感。 與其他樂器的學習方式大同小異的是,小號演奏音色是否富有美感在學習初期啟蒙階段顯得尤為重要,這直接關系著學習者在往后的學習重,是否能夠采用正確的練習方法而獲得小號本身應該具備的:飽滿、洪亮、厚重、圓潤的音色質感,同時也影響著初學者的審美體驗與標準,以及他們學習小號演奏的興趣與熱情。
接下來主要分析以上三部分“發聲機能”的正確指導練習方式:
1、在剛開始學習小號時,初學者們需要有個正確的演奏體態和姿勢,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平時的 基本功訓練中切不可忽略體態姿勢等“外部”因素對演奏帶來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咽喉部過度緊張這一常見問題往往是由于演奏者在后端發聲機能處,由于氣息所帶來的“反作用力”引起。而使用了過大的號嘴、唇肌未穩固 這些原因都有可能帶來這樣的“反作用力”。具有經驗的教育者應該根據學生的客觀 實際情況為其挑選合適的號嘴。至于唇肌方面,我們將在下面討論到。
2、舌頭與氣流的關系就像繪畫中的紙筆關系。舌頭的發音不應當過強、過大,好比繪畫時,筆畫的掌握應當恰到好處,不宜過細,也不宜過粗。吐音是小號演奏中基本的技巧,根據音的高低,舌根位置也會發生變化。吐音與長音的要求一致,首先就是要氣息飽滿。低音時,舌根放松微微下沉,氣息猶如寬闊的大海,不急不慢的灌滿整個號身,使低音變得厚實,隨著音域的拓寬,高音區時,氣息加速猶如湍急的河流,在舌尖完成發音后,自然的收回舌尖,舌根微微拱起,整個動作無需刻意、一氣呵成。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在哪個音域,喉部不能過于緊張,保持張弛有度的狀態,否則會極大的影響吐音的連貫性?!吧囝^斷開氣不斷”是我們演奏吐音的一個關鍵。
3、 想要有好的音色,就必須要有好的唇震動。嘴唇作為“發音震動機能”的核心,但卻不能再演奏中單獨存在。嘴唇的良好震動靠的是一個良好的嘴型,良好且穩固的嘴型來自于“發音震動機能”的外延——嘴唇四周的肌肉群的鼎力支撐,我們稱其為機能。嘴唇上下吉嘴角兩邊各有2個支撐點,由肌肉群來控制它們的張弛度,而它們支撐著高低音的轉換,這6個點充當了這個支撐中最具核心的部分,我們稱之為“著力點”。當然在整個演奏中,嘴唇、氣息、舌頭都需要高度統一的配合。也正是以上這幾部分共同構成了“發音震動機能”中相互銜接的各環。大家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用心感受用“肌肉群”與嘴唇四周的著力點共同支撐的“發音震動機能”的整體結構。而非片面的將緊張的注意力關注在嘴唇上,這樣會失去應有的放松甚至走音。
小號從最初行軍打仗、放牧的通訊工具變成了可以用音符構成旋律來表達情感的樂器,經過2個世紀的演變,使它無論是外形還是演奏技巧都得到了更新,而小號的魅力也正是它的千變萬化。有了正確的方法才會訓練出好的機能,再配合小號特有的技巧就能使得這只樂器更加的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