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梅
摘 要: 國家電網公司以電能量采集技術的全方位覆蓋,在電能采集成果應用中,比之傳統的供電系統更為穩定、可靠。但在現今的用電采集技術工作中,需要以可靠性管理進行評估和預測,并及早實現供電企業的集成化控制,以促進供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用電采集技術;可靠性;管理;應用
引言:
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實現了電能量采集技術的全覆蓋,為深化電能量采集成果的應用,將傳統的供電可靠率的統計工作和自動采集技術結合起來[1]。具體做法就是通過設置過濾條件,將一完整的停、復電事件予以自動上傳,實現停電事件的自動集成,避免因手工操作出現差誤,或因人為因素干預供電可靠率的統計結果。
1、電力企業供電系統可靠性管理概述
供電系統可靠性管理是基于元件、設備或系統相關運行條件考慮,在相關的周期變化中,以優勢預測能力和可靠性工作原理方法,實現電力系統工作穩定性指標和相關發電、輸電、配電設備潛力挖掘。在應用管理階段,還能以科學、經濟的方式實現用戶間不斷供給的質量合格電能,并及早實現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管理指標。
電力企業供電系統可靠性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基于電網安全穩定、經濟、優質運行的意義要求,并在社會范圍內履行社會責任,實踐企業形象改進,促進客戶滿意度提高的必然要求[2]。在近年間的先進性科可靠性電網改造經驗基礎上,基于完善的制度化管理標準的實施中,以可靠性數據統計、運行管理、規劃設計、指標發布等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勢必在供電系統的真正意義發揮上,以其深入探討的作用意義價值,真正實現電力生產管理效能最大化。
2、用電采集技術在可靠性管理中的應用
可靠性管理中技術方面的革新,勢必在電采集環節,以其負荷力和信息化集成化技術控制,在數據的獲得和用戶用電線路的變壓情況復核中,以其取向管理的動能指標,實現對未知情況的分析預測,并在相關的電負荷的主要監控管理階段,以其了解用戶用電信息和調整用電方案改善為基礎管理策略方法,并在技術收集和監管階段,具備優勢分析功能。
2.1電網規劃設計環節
智能電網發展的方向,是以220kV變電站互聯的主輸電網架構,實現電網規劃設計中可靠性管理的目標管理價值[3]。也是過辨識電網的薄弱環節和鉗制供電可靠性瓶頸來實現可靠性管理的體現。
用電采集技術在該環節應用中,需要綜合考究電網網架結、電源點合理設計點、線路走廊布置、變電站站址選擇等可靠性前提。在規劃調度環節,以生產運維管理和合理變電站主接線選擇,避免一條或多條輸電線路或變電站失壓;可靠性管理基礎階段的主接線電力負荷需求中,以設備的增容或更換及其運維成本的輸變電可靠性的影響,具有切實有效的應用價值。
2.2物資采購和基礎建設環節
供電行業的物資采購和基礎建設,是電力生產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的前提,也是以完善的物資采購的數量和質量、及時的采購和設備備件及其相關設備的投運、檢修、消缺、供電恢復時間效率及其運維水平;基礎建設作為電力生產中的重要銜接部分,電力設施運行期間非計劃停運的概率影響乃至大修、技改、常規檢修等工作配合,都需要以用電信息采集技術作為可靠性管理的中樞管理階段進行強化[4]。
2.3電網調度環節應用
電網安全、優質、可靠、經濟運行中,需要借助調電網調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來實現,也需要在組織、指揮、指導和協調等系列活動展開中,以可靠性目標管理、停電次數和停電時間控制、電網安全運行作為調度作業有序進行的技術。電采集技術以其調度計劃安排的協同性和設備運行的經濟效率為前提,在相關基礎性操作中,具備設備故障時的停電范圍、設備可用的小時數控制。
2.4檢修運維環節
智能用電雙向交互借助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成的光纖信道和小區內電力線載波信道,采集和分析用電信息、電能質量等數據,監控與管理家庭用電設備[5]。生產運維環節可靠性管理中,以智能化用電信息采集,用以提升設備健康水平,實現檢修質量提升,降低設備檢修和故障次數,縮短工作時間,解放人工并適時檢修,從而以可靠性指標提升避免重復停電。
2.5生產使用環節
供電系統用戶管理群體中,主要涉及新增用戶業擴接入管理和現有用戶用電檢查管理兩方面的內容。在相關的可靠性影響前提中,以程施工停電的可靠性影響和施工質量的安全保障和竣工驗收環節的設備質量控制,在供電系統可靠性和用戶設備故障的可靠性影響中,以用戶用電檢查工作和避免用戶跳閘等,具備切實有效的整改價值。
3、用電采集技術在可靠性管理中關鍵節點應用
在生產實際中,由基層供電生產運行部門負責收集、整理和錄入的基礎數據,是電網數據運行指標及其運行數據的前提。可靠性評價需求的用電采集技術的智能化應用,需要在準確、完整的基礎數據和運行數據基礎提供前景中,以相關因素的考核和保證及其評估,實現對關鍵節點的集成化控制。
在設備投運后7日內通過可靠性系統完成對輸變電設備臺賬、供電線路和用戶信息的錄入和采集工作,對資料移交或缺失者在1月內補充完善。設備信息變更、退出、退出設備異地投運、報廢退役等工作信息采集。供電系統運行數據或者投運后關于停運事件的時間、狀態定性、停電原因等的信息記錄和采集。計劃停運和非計劃停運環節少設備的重復停運和用戶的重復停電次數和時間及其檢修控制。
用電采集技術可靠性管理指標數據評價規程,是在母線、變電設備、輸電設備、配網設備的可靠性水平中實現電網規劃及其運行檢修中重要參考決策信息依據的基礎信息技術考究。可靠性管理經驗和供電企業的生產運行實際結合中,用電采集技術的普及力度和普及價值,是要在現有電力生產、傳輸的整個過程中,以規劃設計、物資采購、基礎建設、設備投運、檢修、電網調度、生產運維等基本環節信息采集為重點和管理節點,在實施階段和相關穩定性運行中,具備安全性和可靠性價值。
小結:
可靠性基礎數據和運行數據管理的用電信息采集在電網可靠性管理中,具備質量關口的考核優勢,在相關供電企業生產運行的全過程智能化管理中,具備以新技術應用,實現對基礎數據及時、準確、完整的錄入。
參考文獻
[1]張渺,張冀東,董文娟等.內蒙古電力可靠性統計分析預測評價平臺建設及應用[J].內蒙古電力技術,2015,(5):6-9.
[2]郭鵬.火力發電廠做好設備運行可靠性管理的途徑分析[J].企業導報,2016,(16):26-27.
[3]程真何,吳強.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可靠性分析[J].科技資訊,2014,12(13):18-19.
[4]成紅瓊,朱建,王彬等.GIS 技術在配電可靠性管理中的應用[J].電力自動化設備,2002,22(5):46-48.
[5]丁楊,房中海,谷新房等.可靠性管理在電力生產中的應用[J].山東電力技術,2011,(2):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