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濤 郭宏才
中國古典詩詞的輝煌史就是其形象的創造史和表達史。形象為中國古典詩詞貼上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標簽。可以說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就是形象化了的語言,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就是形象化了的魅力。形象既是古典詩詞華麗的外衣,又是古典詩詞藝術的精靈,它關系著詩詞的題材、背景、語言、意境、抒情方式、修辭方法、表現手法以及詩詞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志趣、品行等多項內容。因此,巧用形象,提高詩詞鑒賞水平,可以讓我們更全面深入地鑒賞古典詩詞。
一、巧用形象揣摩古典詩詞的題材
如:高適《塞上聽吹笛》中“雪凈胡天”“月明羌笛”“‘梅花滿關山”的描寫無一不在沖擊著讀者的視覺和聽覺。胡天高原,羌笛悠悠,風吹著悠揚的笛聲一夜間就飄滿了邊塞大地。因此,詩中的“胡天”“羌笛”“關山”等形象一同呼應著詩題中的“塞上”二字,都在告訴讀者一個信息:這是一首邊塞詩。
二、巧用形象揣摩古典詩詞的背景
如:杜甫的《兵車行》中戰車在“轔轔”,戰馬在“蕭蕭”,出征的青年弓箭掛在腰間。父母和妻兒紛紛跑來相送,灰塵彌漫天空,不見咸陽橋。親人們牽衣領足攔路痛哭,凄慘的哭聲直沖九天云霄。這里的車、馬,或是出征的人、送別的人無不在講述著詩歌的背景:統治者為發動戰爭大量征兵,而老百姓怨聲載道的社會現實。
三、巧用形象鑒賞古典詩詞的語言
如:楊萬里《小池》中詩歌描繪了一個“無聲惜細流”的“泉眼”,一池“照水愛晴柔”的“樹陰”,幾支“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一只立于荷尖之上的蜻蜓,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泉眼、樹陰、水、小荷、蜻蜓”等形象糅合在一起,使整首詩的語言清新雅致,不落俗套。
四、巧用形象鑒賞古典詩詞的意境
如:杜甫《漫長一首》中,怎樣的“江月”才能“去人只數尺”?只有江水清明。“江清月近人”“江天一色無纖塵”這里的“江月”給人以寧靜安謐的感覺。“風燈”在月光的映襯下顯得柔和。“鳥兒”夜里靜靜蜷曲在月照如雪的沙灘上,睡得那樣安恬。“魚兒”躍出水面,從船尾傳來“撥刺”的聲音,讓人頓覺“鳥鳴山更幽”。整首詩營造出清幽靜謐的意境,透露出詩人恬靜安適的心境。
五、巧用形象鑒賞古典詩詞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詩的后兩句中,詩人借助“孤帆遠影”“碧空”“長江”等形象組合成一個闊達悠遠的意境:詩人佇立江邊,目送那載著朋友遠去的帆船,直至茫茫的天際,只留下這滔滔不絕的江水向東流去,在多情的詩人眼里,這江水既無情也有情,它好似詩人心頭無法排遣的離愁別緒,流不完、流不盡。詩人正是借助“孤帆遠影”“碧空”“長江”等形象,融情入景,含蓄地表達了離別時依依不舍之情。
六、巧用形象鑒賞古典詩詞的修辭方法
如:劉禹錫《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兩句中,詩人巧妙地以“青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作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中,“綠”“紅”看似兩種顏色,實則用借代的手法寫出了綠葉之茂盛,紅花之凋零。
七、巧用形象認識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
如:王維《鳥鳴澗》夜深人靜,春山空寂卻有桂花悄然落地;驚鳥時鳴,時傳春澗。“桂花”之落,“驚鳥”之鳴更顯“春山”之空、之靜。全詩靜中有動,以動顯靜,動靜結合,生動地勾勒出一幅“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營造出靜謐的意境。
八、巧用形象鑒賞古典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鈴》中,“寒蟬凄切”,“蟬”而“寒”,鳴音“凄切”,這里的蟬賦予秋的清冷,渲染了悲涼的環境氣氛,融入詩人和心上人離別時難舍難分的心情。“對長亭晚”,這里的“長亭”本已是一個離別與傷感的代名詞,這還不算,更為特別的是它還被賦予一種能讓離人倍增離愁別緒的時間特征,即長亭上所籠罩著的深沉暮色。“驟雨初歇”,陶澹人在《秋暮遣懷》中悲嘆“秋分秋雨愁煞人”。“秋雨”本是一個讓人凄楚傷感的形象,這里又加入了“驟”和“初歇”兩個特征,無論雨中,還是雨后,都在聚焦升華一個涼字,都在烘托離人心中的一個傷字。
九、巧用形象鑒賞古典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志趣
如:呂本中《木芙蓉》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傲然獨立、挑戰困難而不受他人擺布且充滿自信的形象。詩人好像是在寫木芙蓉的品格,實際上是托物言志,抒發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樣,不管有多么艱難,也依然從容淡定,堅持自己的志趣。
十、巧用形象鑒賞古典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品行
如:于謙《石灰吟》中“出深山”“若等閑”“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等描寫,表面上寫石灰石,實則托物言志,喻指作者要和石灰一樣,決心在艱難中磨煉,從容不迫,不怕困難,不惜犧牲,甘愿用一生的清白奉獻社會。石灰的品行正是詩人的品行,我們正是從一個石灰形象中深切領悟到了抒情主人公的大無畏精神和崇高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