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娟 何才秀 關玲玲
摘 要:同伴關系是中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主要內容,中學時期人際交往的經歷對個體的心理健全、情感發展和社會技能的習得都具有深遠影響。為了預防中學生出現信任危機,提高和培養他們的同伴信任水平,促進中學生成員之間互相溝通,增強凝聚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中學生;同伴信任;人際交往
“信任”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是經濟發展、時代進步的特殊要求,也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人與人交往,會形成各種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應以信任為基礎,信任是人與人之間聯結的紐帶和潤滑劑。
在成長過程中中學生會遇到很多煩惱與困惑,進而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他們自身無法緩解但可從同伴交往中獲得更多的宣泄、安慰、同情和理解,從而相互幫助來克服情緒和心理方面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國內外研究表明,進入中學階段,青少年的人際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對同伴的依賴相對較多,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父母和老師的依賴日益減少。
中學階段是個體人際信任形成、發展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個體的人際信任水平常處于一種很不穩定的狀態,對他人的信任會因為一次簡單的人際交往而發生本質性的改變。孔繁昌和周宗奎(2008)研究表明,較高水平的人際信任可以使個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建立長久穩固的親情、友情、愛情,從而使青少年更好地發展。
為了預防中學生出現信任危機,提高和培養他們的同伴信任水平,促進中學生成員之間互相溝通,增強凝聚力,我們不僅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全力配合,也需要中學生自己的努力。
一、社會方面
首先,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制度。制定出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并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約行為成本。獎勵守信者,懲戒失信行為。其次,加強誠信教育。讓誠實守信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使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的社會風尚,培養誠信至上的全民意識和社會公德,讓誠信成為我們所認同與遵循的行為準則。
二、家庭方面
父母對孩子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持有不同教育方式的父母會對孩子交往模式產生很大的影響。有的中學生因其父母不良的教育使其缺乏信任,進而影響到其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很難信任他人。家庭成員都應努力營造一個生活有序、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父母需采用積極樂觀的教養方式,鼓勵孩子并和孩子多進行溝通,及時發現其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傳授一定的社交策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家長應該推行“親子教育”,嘗試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關愛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教育孩子要理解和尊重別人,以身作則,從而提高其人際信任水平,更快地融入社會。
三、學校教育方面
1.個案咨詢
個案咨詢是輔導者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與來訪者建立積極的咨詢關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從而有效地適應環境。運用個案咨詢,解決問題具有針對性,對提高中學生同伴信任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課
學生的問題,很多都是共性的,在課堂中通過一兩節課的心理活動分析,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自己的現狀,主動探求應對策略。人際溝通方面我們設計了《讓我們更靠近》《學會傾聽》《信任之旅》等,運用角色扮演、討論分析、情景體驗、行為訓練等方法,促進班級成員的互動合作,提高中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
3.團體訓練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把有相同問題的學生經其同意組成團體,運用團體訓練的特點,培養學生的信任感和歸屬感。我們設計了《一生有你》的團體活動,學生積極參與,把在團體中體驗到的信任和歸屬感擴散到到對周圍的其他人對學校、社會及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集體活動
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如拔河比賽、歌詠比賽、運動會、成立各種社團以及積極開展班級集體活動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增進交流,進而提高同伴信任水平。
四、自身因素
中學生要不斷反思自我在人際信任方面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的修養,形成積極樂觀的思維模式。在溝通中學會站在他人立場考慮問題,在交往中互利共贏。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強自身的責任感,積極維護自身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從而提高自身的人際信任水平和可信度。
中學生要努力調整自己錯誤和偏激的想法,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用正確的人際交往模式引導自己的言行,主動地調控自我,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建立能進行良好心理調適的保健系統,對他人的信任期望保持在適當的水平。不斷加強與他人之間的信任關系,要努力做到誠信,言出必行,能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做到不失信于人,并對他人要有一定的信任意識,為提高自身的人際信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人際信任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