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卓
摘 要:每個人都是在家庭中生長、生活、發育、發展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家庭因素比較多,因此對這些因素進行探究,消除負面影響的因素,增加正面影響的因素,可以保證青少年的身體向更加健康的方向成長,心理向更加正確的方向發展,實現青少年綜合素質水平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家庭因素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騰飛,當前我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各項事業都在蓬勃發展,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在此過程中,人才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地展現出來。但是隨著每年眾多的大中專學生步入社會、步入工作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社會競爭壓力,給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帶來了更大的心理壓力。因此,能否正確地面對生活、面對壓力、面對競爭、面對挫折,成為決定一個人發展高度的重要因素。畢竟每一個人都是在家庭中生活、成長的,家庭因素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心理成長狀態。因此,想要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將青少年打造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優秀人才,家庭因素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家庭條件的影響
家庭條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軟條件”,就是父母的知識水平和素質水平;一個是“硬條件”,就是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一般來說,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識水平越高,對青少年的影響就越正面、越良好,青少年的心理就越能健康、陽光發展;反之,家長的文化水平本身不高,素質低下,言行粗魯,對青少年的影響就越大,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青少年也會變得粗魯不堪、言行不文明。同時,家庭生活條件越好,青少年就越能獲得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家庭可以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則亦然。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許多家長以自己的事業為中心,一心撲在賺錢上,總以為能讓孩子過上富足的生活就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缺乏與孩子的必要溝通,對孩子放任自流,這樣往往會讓孩子走上歧途,最終導致青少年出現孤獨、壓抑、郁悶、不善交流、焦慮等不良心態,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這是家長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二、家庭結構的影響
因為西方開放思想的影響,當前社會上很多家庭因為多方面原因的影響而出現了家庭關系緊張的現象,離婚率居高不下,導致家庭結構不完整現象嚴重。但是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不完整的家庭結構是造成青少年心理不能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在一個家庭中,父親、母親雙方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旦缺失了一方,那對青少年的傷害是首當其沖的。例如父母離異,將會導致家庭中的子女因為自己的家庭不完整而出現自卑、自閉心理,并且因為父母的互不理解、互不關心、互不信任而出現對社會、對他人的懷疑心理,從而性情孤僻、性格暴戾,厭學情緒嚴重,逆反心理強烈,給青少年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為社會的穩定、和諧埋下了隱患。對當前學校中的問題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一大部分都是因為家庭結構不完整、父母離異造成的,因此,家長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力爭給孩子一個完整、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環境。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
因為現在的家庭中子女較少,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很多家長對孩子呵護有加,整個家庭都圍繞著孩子轉,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青少年的依賴心理過于嚴重,獨立自主的意識與能力較差,不能正確面對生活的挑戰和遇到的挫折,個性軟弱情況嚴重。例如,一名八年級的學生,因為家長的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的自主能力極差,生活自理都不能實現,一旦離開家長便會手足無措、茫然無助,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家長因為受教育水平低、性格粗魯等原因,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一味采取教訓、打罵的形式進行教育,卻忽視了同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造成孩子心理成長不健康情況出現。例如,一名青少年因為長期處于這種家暴式教育環境下,出現了自卑、膽怯、不敢與他人交流的現象,為人處世過程中也往往采取粗暴的方式,一旦對方不能順從自己,便會大打出手,甚至出現了向他人勒索財物的現象。因此,家長必須高度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勤溝通、勤聯絡,用愛促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總之,因為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那青少年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個性,不可能擁有高尚的品德,更不可能獲得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每一個家庭、每一名家長都要高度重視良好的家庭環境的構建,重視和諧家庭關系的打造,為青少年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郭嫄,黃曉琴.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父母教養方式和生活事件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0):1506-1508.
[2]程文紅,劉漪,范娟,等.抑郁障礙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10):9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