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顏
摘 要:德育與小學教育在教學中是緊密相關的,小學課堂教學的內容是按學生初次展開系統性學習的內容。也是學生接受正規教育教學的初級階段,同時也是品德教育思想傳輸的重要渠道。所以小學課程中滲透德育對小學生思想品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德育促使小學生品德良好發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
關鍵詞:小學德育;小學課堂;滲透教育
小學課堂教育中德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在小學課堂中滲透德育建議呢?其一,針對學生的品質,尋找滲透德育的方式;其二,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其三,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其四,教師在德育過程中,應以身作則。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特點,開展德育,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培養下有著獨立自主的思想品德。
一、小學課堂德育的關鍵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僅要有具備專業能力,還要具備優秀的思想品質。一個人的成長,關鍵期就是小學,人身素質、思想品德都對一個人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小學德育非常關鍵,課堂教育也是小學生受教育的主要傳播途徑。未來能幫助企業發展的人才,不應該只有專業知識能力和專業技能儲備,更應該具備職業修養和良好的個人素質,小學期間正是學生養成自身思想品德的關鍵期。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品德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對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表現,學生良好品德的塑造非常重要[1]。合理應用德育滲透到小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愛護同學、熱愛國家、尊老愛幼、尊師敬長,引導學生真正成為被社會所接納的人才。
二、小學課堂中德育的具體方式
(一)針對學生尋找德育的方式
小學課程中的德育,需要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每個學生都不同,教師需要尋找教育教學的最佳方式,小學生思想還沒有完全長大,沒有自我控制能力,討厭被強制學習。教師在課堂教育中要在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找到學生喜歡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教師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德育自然會有成效。
(二)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
小學課程中的德育,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學生的自律意識,在課堂教學中,保持課堂安靜是最基本的,上課時盡量全神貫注地聽課,下課認真負責完成作業并預習下節課知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能力,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專心聽課、按時完成作業等好習慣。教師還可以借助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和遵紀守法的良好品質,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規范學生,培養學生端正態度,努力克服困難。
(三)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小學課程中的德育需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國家的富強與興旺,在小學課堂中,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到黨和祖國的強大,讓學生體會到國家的美好景象、動人山川、遼闊邊疆以及無數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因此為國家富強興旺而努力奮斗。
(四)教師在德育過程中,應以身作則
小學課程中的德育,教師應當作為學生優秀的楷模。小學教師要端正自身的工作態度、教學內容富有邏輯性和示范作用,挖掘學生潛能。教師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則,教師是小學生的主要模仿對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小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應以自身良好的品質去引導學生,慢慢滲透德育工作。
三、學科內容與德育內容統一
在小學課程中的德育,有些老師認為,文科課程可以進行德育;自然、科學、數學這樣的課程很難開展。其實通過改編,偏理的學科也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觀。比如,通過糧食一斤賣多少錢的計算,可以讓學生懂得節約糧食、勤儉的重要性;通過用電費一個月多少電字,可以讓學生懂得節約用電。總之,德育可以從很多方面、很多角度來進行,并且一定要與生活結合,做到自然與生活貼近,做到學科內容與德育內容統一[2]。
總之,人才塑造的關鍵時期就是小學教育,一個人的人格養成、思想品德、能力培養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德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必須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培養學生的道德心理,講究學習方式和學習氛圍,做到自然結合,使學科內容與德育內容互相統一。小學課程滲透德育,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要以身作則,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愛國情懷,讓小學生通過課堂教師的講解與自我思考的能力來分辨什么才是一個人應該有的品質,教師就是幫助學生如何在大環境中適應生存,學生如何在社會道德下約束自己,提高自身道德行為,與老師的教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就是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給予學生分辨好壞的能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國民素質整體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玉偉.小學德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未來英才,2017(9):199.
[2]代麗君.探析小學德育與教學的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