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陽江市中醫醫院內四科,廣東 陽江 529500
哮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且多發于年輕患者,通常以氣喘、呼吸困難、胸悶、咳嗽等癥狀為臨床表現,反復發作且久治難愈。若不及時治療,不但會加重病情,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及霧化吸入,但療效一般[1-2]。筆者選取60例支氣管哮喘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穴位敷貼聯合大青龍湯進行治療,效果明顯,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間收治的120例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23~68歲,平均(45.2±1.5)歲,病程5~14 d,平均(9.4±1.2)d;觀察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24~67歲,平均(44.7±1.6)歲,病程7~15 d,平均(9.8±1.4)d。納入標準:臨床癥狀符合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且符合中醫外寒內熱證[3-4];年齡20~70歲;對糖皮質激素無依賴性;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存在其他類型呼吸系統疾病者;具有其他可能影響肺功能疾病者;皮膚有炎癥無法接受穴位敷貼治療者;過敏體質者;依從性和配合度差者。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
1.2.1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案,選用復方異丙托溴銨溶液、布地奈德溶液氧氣霧化吸入,多索茶堿靜脈滴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靜脈注射,孟魯司特鈉片、復方甲氧那明膠囊口服等,治療過程中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和用藥用隔。
穴位貼敷:麻黃100 g,細辛30 g,白芥子100 g,川芎100 g,白豆蔻100 g配伍,研磨成粉,加入蜂蜜后調制成糊狀,取適量搓成花生粒大小藥丸貼敷于膠布中心,隨后粘貼至雙定喘、膻中、天突穴位,每次敷貼2~3h,隔天進行,出現過敏現象時應及時取下敷貼。治療時間為1周。中藥湯劑予大青龍湯口服:麻黃10 g,石膏30 g,生姜15 g,炙甘草、桂枝、杏仁、大棗各15 g。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治療時間為1周。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肺功能改善情況和證候積分。療效判定標準[5]為完全緩解: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證候積分下降超過95%;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證候積分下降超過7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證候積分下降超過30%;無效:臨床癥狀變化不明顯甚至加重,證候積分下降不足30%。治療總有效率為為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肺功能指標:肺活量(VC)、第一秒末呼吸容積(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量占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和最大呼氣峰流速(PEF)。
證候積分包括咳嗽、喘息、哮鳴音和咳痰四種主要癥狀,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對應分值為0、2、4、6分[6]。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和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治療前肺功能和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肺功能與證候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時間組別VC/LFEV1/LFEV1/FVC/%PEF/L/s證候積分/分治療前對照組159±012124±013605±12228±042218±15觀察組161±006125±014608±13225±043220±16治療后對照組198±032162±021752±24326±048142±18觀察組248±036?194±036?813±15?432±054?85±12?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兩組哮喘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哮喘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例數發作次數/次持續時間/d對照組60412±125368±112觀察組60309±096?287±064?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共同作用導致的慢性氣道炎癥,會使患者產生氣道高反應,以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表現[7]。目前臨床主要使用異丙托溴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的方式對成年支氣管急性哮喘患者進行治療,盡管有明顯效果,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在接受霧化吸入時產生喘息癥狀,或加重原有的喘息癥狀;另外,反復使用全身糖皮質激素,可能會造成激素依賴,甚至并發感染加重、血糖升高、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8-9]。
中醫理論認為[10],哮喘發作在于脾、肺、腎三者功能失調,外邪入侵引發哮喘發作。穴位敷貼法是一種結合經絡與中藥學發展而來的傳統中醫治療方法,主要是指運用敷貼療法刺激體表穴位,通過經絡傳導和調整以糾正臟腑陰陽的偏衰。另外有研究顯示[11],穴位敷貼法中藥物可直接敷貼于體表穴位上,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滲透達皮下組織,通過經絡貫通運行,直達臟腑失調、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功能。本研究所用穴位敷貼法組方中麻黃、細辛辛溫解表,宣肺平喘;白芥子溫肺豁痰利氣;川芎行氣活血;白豆蔻化濕行氣,諸藥合用,溫肺化飲,止咳平喘。大青龍湯是中醫治療哮喘的經驗方,方中用麻黃、桂枝、生姜辛溫發汗以散風寒,宣肺平喘,能使內熱隨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棗甘溫補脾胃、益陰血,以補熱傷之津,石膏甘寒清解里熱,與麻黃配伍能透達郁熱,杏仁配麻黃,一收一散,宣降肺氣利于透邪外出。諸藥配伍,寒熱并用,表里同治,收效明顯。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肺功能和證候積分哮喘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外寒內熱證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患者采用西醫常規治療聯合穴位敷貼、大青龍湯治療,效果明顯,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肺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1]李建生, 王至婉. 支氣管哮喘中醫證候診斷標準(2016版)[J]. 中醫雜志, 2016, 57(22):1978-1980.
[2]周揚. 葛根湯加減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外寒內熱證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處方藥, 2016, 14(12):114-115.
[3]林丹丹. 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診斷及治療進展研究[J]. 中國保健營養, 2016, 26(16).
[4]王佩芳. 三聯藥物霧化吸入對重癥哮喘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 中國基層醫藥, 2017, 24(11):1719-1723.
[5]王曉強, 張勇, 王皓,等. 中醫體質對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2):3-5.
[6]鮑淑娟. 解痙平喘湯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32):210-211.
[7]盧丹. 治療支氣管哮喘的進展[J].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19):163-164.
[8]閆登峰. 異丙托溴銨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療效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10):14-15.
[9]冷亞東.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分析研究[J]. 北方藥學, 2017, 14(1):154-154.
[10]洪日, 徐艷玲. 徐艷玲從肺脾腎論治哮喘緩解期[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4,28(7):19-21.
[11]劉茜, 劉永平. 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研究現狀[J].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6, 32(6):63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