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中風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有調查顯示[1],中風發病率約為0.15%,且具有較高致殘率和病死率。偏癱為中風常見后遺癥,多出現在中風恢復期間,發病率高達84%[2]。中風偏癱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語言、感覺、認知、運動等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并輔助康復訓練,但部分患者療效欠佳。中風偏癱患者氣血虧損,腦脈失養,多出現肝風、瘀血、痰濁等,致使腦竅蒙蔽,治宜醒腦開竅、疏通經絡。本研究選取我院中風偏癱患者86例,觀察醒腦開竅針法聯合牽伸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中風偏癱患者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53~76歲,平均(64.91±5.26)歲;病程25~60 d,平均(42.10±5.48)d;偏癱部位:左側22例,右側21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54~75歲,平均(65.11±5.19)歲;病程26~62 d,平均(41.94±5.52)d;偏癱部位:左側23例,右側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中風偏癱診斷標準[3],且經頭顱CT及MRI檢查確診;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存在重要器官惡性腫瘤。
1.3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利尿、降顱壓、營養神經等。對照組采用牽伸訓練治療,取仰臥位,保持膝關節伸展,固定患肢于移動力臂上,測量踝關節被動活動范圍,初次踝背屈范圍以跟腱有牽伸感但未引起疼痛為最大范圍;踝關節、髖關節的治療全程角速度為5°/s,直腿抬高30°,同時進行跟腱牽伸,牽伸至設定的背屈角度后保持30 s,共牽伸60次,重復訓練45 min。觀察組采用醒腦開竅針法聯合牽伸訓練治療,牽伸訓練方法同對照組,選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0.30 mm×40 mm的毫針,選內關、三陰交、人中為主穴,極泉、委中、尺澤為輔穴,人中采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內關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針;三陰交采用與皮膚呈45°角斜刺補法,委中、尺澤采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宜,1次/d,6次/周。兩組均持續治療1個月。
1.4療效判定[4]顯效:肌力≥4級,偏癱、失語等癥狀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有效:肌力2~3級,偏癱、失語等癥狀明顯改善,可獨自行走;無效:偏癱、失語等癥狀無變化。總有效率為有效率及顯效率之和。
1.5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前后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兩組均于治療前后采用中國卒中量表(CSS)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共45分,得分越高提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卒中患者運動功能評估量表(MAS)評估運動功能,共48分,評分越低提示運動功能越差[5];采用Batherl指數(BI)評估日常生活能力,共100分,得分越低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差;采用健康狀況簡明量表(SF-36)評估生活質量,共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無效14例、有效24例、顯效5例,觀察組無效3例、有效28例、顯效12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CSS評分、MAS評分、BI評分、SF-36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CSS評分、MAS評分、BI評分、SF-36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MAS評分、BI評分、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MAS評分、BI評分、SF-36評分對比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牽伸運動有助于解除患者痙攣,改變肌節長度,增加痙攣肌肌力,改變神經系統作用方式,進而提高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而多數中風偏癱患者肢體功能不良,未能完全配合進行康復訓練,進而影響其肢體功能恢復。因此,臨床應輔助進行其他方式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中風患者神不導氣,竅閉神匿,醒腦開竅針法針對此病機,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方法施針,具有疏通經絡、滋補肝腎、醒腦開竅等功效,有助于改善元神之府,促進大腦功能恢復。本研究選三陰交、人中、內關為主穴,委中、尺澤為輔穴,其中內關、三陰交均與腦脈相關,針刺之可達清竅啟閉、理氣安神、活血養血之效;刺激人中可發揮醒腦、開竅、補陽之效;針刺委中、尺澤行氣活血、通經活絡;諸穴合用,共奏醒腦開竅、扶正祛邪、舒經活絡之效,進而改善患者腦組織功能,促進其肢體功能恢復[6]。潘銳煥等[7]研究證實,在康復訓練的基礎采用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偏癱療效確切,有助于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MAS評分、BI評分等高于對照組。表明牽伸訓練聯合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偏癱療效較好,能有效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1]封桂宇.經筋刺法治療中風偏癱肢體痙攣狀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2):140.
[2]胡修強,楊駿.針灸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的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28(2):162-164.
[3]中華預防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介入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27):556-560.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5]羅曉春.中醫干預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6,34(4):214-216.
[6]郭蘊萍,張國棟,石學敏,等.醒腦開竅法合手針治療中風偏癱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1):2584-2585.
[7]潘銳煥,楊志敬,郭友華,等.醒腦開竅針法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2(4):61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