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中心醫院中醫科,廣東 深圳 518102
頸性眩暈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發病大多與長期低頭習慣有關,由以前的中老年人群逐漸發展以中年女性為高發人群[1-3]。筆者將146例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采用針灸單獨治療和加味益氣聰明湯聯合針灸治療,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8月到2017年11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患者14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3例。對照組男16例,女57例;年齡19~55歲,平均年齡(35.37±6.51)歲;病程2~5個月,平均病程(3.37±0.81)個月。觀察組男15例,女58例;年齡18~54歲,平均年齡(35.72±6.66)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3.14±0.75)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頸性眩暈的相關診斷標準[4],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的相關診斷標準[5]。所有患者均為頸部活動后誘發頭暈,伴隨頸部、斜方肌、肩胛提肌、岡上肌均有壓痛、視物模糊、耳鳴、頭痛等癥狀。
1.3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指標;②年齡介于18~75歲;③兩周內未采用抗組胺和皮質類固醇藥物;④患者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血管、肝腎、內分泌等疾??;②有相關類藥物過敏史;③哺乳期或者孕期的婦女;④高血壓引起的眩暈。
1.4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針灸單獨治療,以C3-C6頸夾脊穴、百會、風池、完骨、大椎等穴位為主穴,三陰交、脾俞、血海、胃俞、肝俞和腎俞等穴位為配穴;取仰臥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百會穴采用1.0寸毫針平刺0.5~0.8寸,頸部夾脊穴使用1.5寸毫針直刺0.8~1.0寸,大椎采用1.5寸毫針斜刺0.5~0.8寸,剩下穴位進行常規穿刺,每次30 min,每天1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針灸治療基礎上,聯合加味益氣聰明湯進行治療。藥物組成:甘草6 g,升麻9 g,黃芪15 g,黃柏3 g,葛根9 g,白芍10 g,人參15 g,蔓荊子6 g。惡心、嘔吐者加陳皮10 g,半夏10 g,厚樸15 g;脾虛納差者加茯苓10 g,白術10 g;心悸怔仲者加當歸10 g,丹參15 g;睡眠差者加龍眼肉15 g,合歡皮30 g,酸棗仁15 g;耳鳴耳聾患者加磁石30 g;頭發干枯易脫者加桑葚子15 g,何首烏15 g。水煎服,日1劑。兩組均治療2周。
1.5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臨床癥狀等指標,評價臨床療效;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基底動脈、右椎動脈和左椎動脈)血流流速情況,椎-基底動脈血流流速改善可改善患者大腦血運,從而改善眩暈癥狀[6];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包括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
1.6療效評價[7]患者眩暈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患者眩暈等臨床癥狀顯著緩解,但伴隨自身旋轉感,且對正常工作、生活影響較小為有效;患者眩暈等臨床癥狀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最大流速比較治療前,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收縮期的最大流速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收縮期的最大流速明顯增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椎-基底動脈血流收縮期的最大流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 基底動脈 右椎動脈 左椎動脈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734325±10314893±1207?3262±7824487±1036?3784±8304359±1098?觀察組734401±11355524±1384?#3323±8195317±1269?#3822±8465519±1360?#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兩組治療過程中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頸性眩暈為中年女性高發病,中醫認為眩暈是由于勞損或者體虛導致氣血不足,血虛導致腦失養,氣虛則清陽不展,虛為眩暈的本質,其證多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8-9]。針灸為治療眩暈的傳統方法,針刺相關穴位可使肌肉局部痙攣顯著緩解,組織粘連松解,有助于水腫、炎性組織吸收,改善血液粘稠情況,加快血流供應,對改善局部微循環有良好的效果,用于氣血虧虛型眩暈治療,有一定的效果,但單獨使用的療效并不理想[10]。
益氣聰明湯源自《東垣試效方》,可聰耳明目、益氣升陽。方中甘草、人參、黃芪補中益氣;葛根、升麻升發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諸藥聯用,可補益中氣,肝腎受益,清陽上升,使人耳聰目明。與針灸聯合治療氣血虧虛型眩暈,不僅可影響交感神經興奮,對椎-基底動脈痙攣起到緩解作用,幫助舒張血管,促進腦部血運,還能夠加快藥物吸收,促進藥物利用,改善血管收縮,促進恢復血管內皮細胞功能[6],該方法對眩暈的改善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加味益氣聰明湯聯合針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臨床療效較好,可使患者腦血流明顯改善,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應用推廣。
[1]候轉轉,許世兵, 鄔偉剛,等. “通督療法”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隨機對照研究[J]. 中國針灸, 2016, 36(9):901-905.
[2]張艷, 柯玲玲, 黃春英,等. 歸逆定眩湯治療氣血虧虛型后循環缺血的療效觀察[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5(15):1900-1902.
[3]童正一, 葉潔, 許金海,等. 頸椎運動負荷試驗對不同中醫證型頸性眩暈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J]. 中國中醫急癥, 2015, 24(6):981-983.
[4]孫宇, 李貴存.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解放軍醫學雜志, 1994, 31(2):472-476.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6]周星. 針灸聯合加味益氣聰明湯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7, 19(1):67-68.
[7]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104.
[8]饒曉平. 加味益氣聰明湯聯合推拿與針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的研究[J]. 濱州醫學院學報, 2016, 39(5):379-380.
[9]饒玲玲. 加味益氣聰明湯聯合針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患者的療效[J]. 醫療裝備, 2017, 30(7):110-111.
[10]周明, 劉志軍, 常崢. 針灸聯合加味益氣聰明湯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4, 34(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