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中醫骨傷病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是因乳突孔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周圍性面癱[1],中醫又稱“歪嘴巴”。在臨床上,面神經炎患者往往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口角歪斜、鼓腮及吹口哨時漏氣、眼瞼閉合不全,表情肌癱瘓,若未采取有效治療,可遺留后遺癥,造成患者外觀及功能上的損害,影響患者的人際交往與生活質量。面神經炎的發病機制不明,治療原則為促進局部炎癥、水腫及早消退,并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1],以上方法對于緩解癥狀有一定作用,但往往遺留有后遺癥,中醫治療面神經炎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優勢,中西醫結合在治療效果上更是相輔相成,可提高療效,減少后遺癥的發生。筆者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穴位貼敷聯合中藥治療,作用在于益氣補血,祛風散寒,活血通絡,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住院治療的76例面神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38例。對照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21.6~64.8歲,平均年齡(39.5±3.3 )歲,病程范圍0.6~1.5個月,平均病程( 1.0±0.2 )個月;觀察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19.2~63.1歲,平均年齡(41.2±2.8 )歲,病程0.4~1.5個月,平均病程(0.8±0.1)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面神經炎西醫診斷標準[2];②符合中醫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3];③年齡18~65歲;④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⑤所有患者均在發病1周內前來就診。
排除標準:①排除中樞性病變引起的面神經麻痹;②伴發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③不愿采用中藥治療者;④暈針、畏懼針灸,拒絕針灸治療者;⑤穴位貼敷過敏者。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2]①急性起病,多為一側,常有受涼史;②患側眼裂大,眼瞼不能閉合,額紋消失,不能皺眉;③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④可有舌前2/3味覺障礙或聽覺障礙,或莖乳孔區疼痛及壓痛,或伴有皰疹等;⑤肌電圖可有異常。
1.2.2中醫證候診斷標準[3]符合本病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主證:突然口眼渦斜,日久不愈,面肌時有抽搐,面白氣短,神疲乏力,或有口角流涎,舌質紫暗,苔薄白,脈細澀。
1.3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方法,消除病因:如避寒保暖,早期給予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 (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41020036 ,1 mL∶5 mg×10支) 15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31,100 ml×0.9%)100 mL中靜脈點滴,1次/d,連用7 d后停藥;口服阿昔洛韋片(湖南明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094),0.4g/次,3次/d,早中晚飯后口服,連用5d后停藥;維生素B1片(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620)10mg/次,3次/d,早中晚飯后口服;口服甲鈷胺片(衛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41020036),0.5 mg/次,3次/d,早中晚飯后口服;同時配合針刺治療選取穴位如下:翳風(直刺)、太陽(直刺)、頰車透刺地倉、攢竹(斜刺);印堂、四白、承漿、水溝(以上穴位均平刺);針法:選取普通毫針(0.30 mm×50 mm,馬鞍山邦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均采用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30 min,1次/d。紅外線(采用重慶市國人醫療器械有限公司TDP-L-I-5)照射面部(避開眼睛)治療,每次20 min,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及中藥治療,穴位貼敷中藥組成:白附子20 g,僵蠶20 g,全蝎20 g, 黃芪10 g,桂枝30 g,川芎10 g,當歸10 g,將上述藥物打細粉,過篩,混合均勻后,使用醋汁調成糊狀,均等分為100份,以患側翳風、耳門、印堂、頰車、地倉、攢竹、四白、承漿、血海、關元、氣海、太沖為貼敷中藥的穴位,每次穴位貼敷6 h后可取下,1次/d;中藥治療以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加減,藥用:黃芪30 g,當歸10 g,川芎10 g,炒桃仁10 g,紅花10 g,赤芍10 g, 地龍9 g,制白附子9 g,炒僵蠶9 g, 全蝎3 g,白術12 g,山藥12 g,炙甘草9 g ;經久不愈者可加三七粉6 g;兼血虛者,可加熟地黃15 g,阿膠8 g;兼陰虛者可加沙參12 g,麥冬15 g;兼風寒頭痛者可加白芷15 g; 用法:煎汁400 mL,每次200 mL,早晚分服,日1劑;1周為1個療程。兩組治療時間最長均不超過6周。
1.4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和兩組痊愈時間。
1.5療效判定參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4]評定。痊愈:雙側額紋及鼻唇溝恢復對稱,皺眉與閉眼正常,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說話和笑時無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顯效:雙側額紋及鼻唇溝基本對稱,眼閉合欠實,皺眉略顯無力,顴肌肌力均為徒手肌力Ⅳ級,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笑時可見口角略不對稱;有效:雙側額紋及鼻唇溝對稱欠佳,但較治療前有好轉,眼閉合時需明顯用力,皺眉可,但有明顯無力表現,顴肌肌力存在,為徒手肌力Ⅱ~Ⅲ級,鼓腮時口角偶有漏氣,進食時齒頰間偶有滯留食物殘渣現象,不笑時亦有口角歪斜,但較治療前有好轉;無效:經治療后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73%高于對照組的84.2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兩組痊愈時間比較觀察組痊愈時間為(15.36±2.25)d,對照組痊愈時間為(20.65±3.61)d,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痊愈例數痊愈平均時間對照組202065±361觀察組261536±225?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醫學綱目·口眼歪斜》記載:“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無半身不遂而歪斜者。”而面神經炎是指后者。本病多為素體氣血虛弱,脈絡空虛,復因起居失宜,風寒或風熱之邪上犯面絡,痹阻氣血而發,治療當益氣活血,祛邪通絡[5]。
罹患面神經炎者應盡早就醫,在生活起居上應注意避風寒及保暖,西醫主要以激素、抗病毒藥物及維生素治療為主,激素不良反應多,且療效一般,針刺法及紅外線治療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6-8]。中醫學認為針刺法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翳風有益氣補陽之效,配地倉、頰車、陽白治面癱[9];患者因眼瞼閉合不全易造成眼部疲勞,視物不清,太陽、攢竹及印堂有清熱明目之功;承漿及水溝為治療口角歪斜之穴;紅外線的溫熱作用改善了局部神經的血液循環,增強氧的代謝,促進炎癥消退,增強細胞活性,從而促進了受損神經的恢復[8]。運用中醫治療面神經炎不僅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10]。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患者穴位貼敷及中藥湯劑口服,穴位貼敷有方便易行、不良反應小的優勢,其中僵蠶、白附子祛風止痙;全蝎息風活絡,黃芪益氣、補正、固表;桂枝溫陽解肌,當歸及川芎補血、行血,活血。貼敷的穴位中除翼風、耳門、印堂、頰車、地倉、攢竹、四白、承漿等主要穴位外,配以氣海、關元、血海、太沖以助行氣活血之效。給予中藥湯劑,辨證論治,中藥治療以補陽還五湯合牽正散加減。方中重用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祛瘀通絡;當歸活血通絡而不傷血,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以活血祛絡瘀,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 ;同時給予僵蠶、白附子祛風止痙,全蝎息風活絡,祛風通絡化痰;白術山藥以健脾益氣,防止因活血走竄之力太過而傷脾胃,炙甘草以調和諸藥。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總有效率為94.7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2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痊愈時間少于治療組(P<0.05)。由此可知,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穴位貼敷聯合中藥治療面神經炎可大大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明顯提高面神經炎的臨床療效,明顯降低面神經炎后遺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賈建平.神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39-340.
[2]李成文,李增富.神經內科中西醫結合治療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0-121.
[3]陳志強,楊關林. 中西醫結合內科學[M].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647.
[4]楊萬章,吳芳,張敏.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C].//中華醫學會第八次全國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6:344-346.
[5]李琦,吳超.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面神經炎[J].四川中醫,2000(7):29.
[6]黃飛平,中西醫結合治療面神經炎57例[J].光明中醫,2013,28(3):574-575.
[7]陳素,熊秀蓉.針炙配合西藥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52例臨床觀察[J].康復學報,2010,20(4):42-43.
[8]王梁,朱冬燕,徐倩,等.中頻脈沖電刺激聯合紅外線治療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的療效[J].天津醫藥,2017(9):971.
[9]梁繁榮.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9.
[10]蔣建玲,胡春. 中醫治療面神經炎的進展[J].光明中醫,2011(8):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