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語 王雪

摘? ? 要: 連詞“鑒于”的形成則是由介詞“鑒于”句法功能進一步擴大化所致,即介詞的二次虛化結果。在清朝其后連接成分由名詞或名詞性成分擴展為小句時,“鑒于”的連詞功能肇端,20世紀90年代在與結果性關聯詞配合使用中成熟起來,而后隨著“鑒于”句法銜接能力的增強,逐漸擺脫了結果性關聯詞可獨立使用。其中語義演變機制是“鑒于”連詞用法演變的重要動因,且“鑒于”語義“主客觀域”呈高度平衡性。而在語用特點探求過程中我們發現其語用銜接具有因果、條件、推理等多元化功能,并在語用強化情境中根據相關“焦點突出原則”解釋了“鑒于”引導原因復句先因后果排位模式的原因。
關鍵詞: 鑒于? ? 語法化? ? 語用特點
一、引言
依《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所釋,“鑒于”屬典型的介—連兼類虛詞,它在現代漢語中有兩種用法:①介詞,表示以某種情況為前提加以考慮;②連詞,用在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句中前一分句的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為的依據、原因和理由。兩者在共時層面的差異涉及較復雜的詞匯化語法化交織的歷時演變,其演變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介詞“鑒于”來源于“鑒(v)+于(prep)”這一動介跨層結構,它的虛化濫觴于隋唐五代宋時期,此時的“鑒于”具有兩解性,其介詞用法于元代正式形成,隨著明代使用頻率的增加介詞功能漸趨成熟。介詞“鑒于”詞匯化的動因包括語法上動詞“鑒”和介詞“于”的去范疇化及語義漂白、語音學層面漢語韻律雙音化促動、及認知層面的組塊心理與重新分析的心理暗示。
第二階段介詞“鑒于”二次虛化促成了其連詞用法。學界對于該兼類詞的詞匯化、語法化研究仍有待完善:羅竹風主編的《漢語大詞典》(1994)并未收錄其連詞用法,中國社科院所出版的《古代漢語虛詞詞典》(1995)并未收錄該詞;呂叔湘等《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1999)及《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將其分為介詞、連詞兩個義類;張誼生(2000),劉紅妮(2010)分別在對“X于”的詞匯化動因探求和與其介詞并入相關研究中提及“鑒于”的“連—介”兼類屬性,但并未展開具體探究。田欣欣(2011)、潘倩瑩(2014)在對“X于”詞群的考察中對“鑒于”著墨也甚少。
因而本文著重論述“鑒于”連詞用法的語法化歷程及動因,并嘗試對其語用和語義機制進行離析歸納,借此完善學界對“X于”詞類研究的課題內涵。
二、“鑒于”連詞用法的語法化演繹
(一)語法化的衍生機制
元代,介詞“鑒于”雛形漸顯(田欣欣2011)后嬗變成熟。完成“動介跨層”過程的雙音介詞“鑒于”后銜接的主要是名詞性成分,逮至清代,隨著“鑒于”后面體詞性語詞的不斷增長進而演變為謂詞性性質的短語乃至小句時,其二次虛化也在漸進悄然發生著,進而形成連詞的語法功能:
(1)又清江有張之萬祠堂,鑒于入民國,清宦祠宇多移作他用,改為直隸會館,以保存之。(《對聯話·諧謔》卷十四)
(2)清初鑒于明代競言礦利,中使四出,暴斂病民,于是聽民采取,輸稅于官,皆有常率。(《清史稿》卷一二四·志第九九)
以上兩例中的“鑒于”連接和后續語言結構體由體詞性開始向謂詞性甚至小句形式轉移,如句(1)、(2)中的“入民國”、“明代競言礦利”,此時較之其帶體詞性賓語成分而言,“鑒于”的動詞性(動作義)更加弱化并逐漸消解,其所帶賓語的謂詞性化、復雜化,使得它的引介功能弱化,粘附性,關聯性增強,即具備了連詞基本的連接功能。由此我們判定該階段“鑒于”的連詞用法已肇端。(2)前句“明代競言礦利,中使四出,暴斂病民”與后句“(清初)聽民采取,輸稅于官,皆有常率。”獨立看,句法結構完整可單獨成句,但將其置于語境中,其各自的語義尚不能完滿自足,在后分句句法形式較長的情況下需要借助前句的語義承接,一方面使得敘述的“話題—說明”更為完整富有理據性;另一方面后句為前句的敘述前提,在制造語義關聯的同時也強調了后句的語義重心,在后句句法形式較長的情況下,使得句子實現相對的平衡性。“鑒于”、“于是”前后的對舉呼應更是佐證了以上論述,“鑒于”也具備了連接前后有因果關系分句的句法功能。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其使用頻率增加,“鑒于”連詞功能也漸趨成熟:
(3)鑒于龍濟光是袁世凱的心腹,革命的大敵,他委派李海云、鄧鏗等返回廣東,發動討龍之役,作為討袁革命的重要一環。(費成康《澳門四百年》1988)
(4)鑒于學術界和立法工作者對經濟合同是否必須鑒證存在各種不同意見,鑒于經濟合同面廣、量大和鑒證機構尚不健全,故經濟合同法對鑒證問題未作具體規定(曾鵬飛編著:《技術貿易實務》1989)
(5)但鑒于思維發展涉及的內容廣泛,且又有許多問題尚待深入探討,因此本章所述內容難以觸及到思維發展的各個方面。(方富熹、方格主編《兒童的心理世界--論兒童的心理發展與教育》1990)
其后的連接成分由謂詞性語詞不斷擴展成為語義完整的獨立小句,連接功能得到強化。但仍需與諸如“因此”等表結果類的關聯詞對舉呼應,構成合用形式,某種程度上看這種關聯對舉的形式標記恰巧也幫助我們更好地區分介詞和連詞。
為了更好地說明連詞“鑒于”在使用過程中句法特點,筆者分別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20世紀八九十年代、21世紀以后這三個時間域內從CCL與BCC語料庫里隨機抽取50個句例,統計其單獨使用和與結果性連詞連詞共現的使用頻率:
(a)
由表(a)可知:“鑒于”連詞用法肇端之初,前后分句主語一致;當后分句承接整個分句的語義重心時,即前分句表述的是整個話題的敘述前提,“鑒于”語法功能進一步虛化,后來隨著連詞用法的發展,由于其語法化的升格,“鑒于”可獨立起銜接前后句義的句法功能,因而其后的“結果性”連詞又漸漸省略,它又回歸到了單用連詞的范疇之中,只是較之前的單用連詞而言它的句法功能等方面更成熟,越發趨近一個準獨體連詞。
由于“鑒于”的介詞和連詞區分常存在模糊地帶,我們傾向認同陳昌來先生的觀點:“介引體詞性成分或非小句的謂詞性成分時,都看作介詞。”故此對其連詞標準作出如下判定:
①“鑒于”連接和后續語言結構體由主謂短語或小句充當;
②“鑒于”原因復句中出現表果連的詞,如“因此”、“所以”、“故”等與之形成因果的呼應;
只要“鑒于”在使用中符合以上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將其視為連詞。
根據以上的探究我們發現,連詞“鑒于”是介詞“鑒于”的二次虛化,兩者在語義上并沒有實質差異皆表示因果關系,但在句法功能上介詞“鑒于”表示引介,而連詞“鑒于”承起連接之效,其形成路徑也較為明晰:
清代:連詞用法肇端,表現為單用連詞→20世紀90年代:其使用頻率增加,日趨成熟,與果連關系詞對舉使用,復合連詞→后期:其銜接能力增強,回歸單用連詞。
(二)流變動因
1.句法動因
董秀芳(2002)認為:句首這個句法位置尤其有利于一些跨層結構獲得連詞的語義解釋。根據對語料的分析發現,“鑒于”在“介—連”虛化的語法化進程中存在著明顯的由句中向句首轉移的的趨勢:
(6)日本大藏省鑒于這次股票市場的巨大波動會給整個日本經濟帶來惡劣影響,敦促市場有關人士“冷靜處置”,并表示竭盡全力避免股票市場發生混亂。(《人民日報》)
(7)明廷鑒于努爾哈赤忠順,守邊勞苦有功,并在古勒山戰役中殺死了北關葉赫部大部長布寨,決定晉升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位居散階正二品加授官。(李文澄《努爾哈赤》1999)
(8)鑒于擔任歐盟現任和下任主席國的分別是力主南下的西班牙和意大利,所以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歐盟“南下”的勢頭還會發展。(《人民日報》)
(6)、(7)句,因連詞“鑒于”引導的原因分句的主語與后位主句的主語具有同一性,因而它在句法上可位于主謂之間,但此時“鑒于”的二次虛化并不徹底,它在語義層面尚不能完全自足,需依賴大主語的語義張力。隨著連詞功能發展的日益完善,二次虛化得以完成,在其句法語義功能自足的前提下,連詞“鑒于”的句法位置也移至了句首。
在“鑒于”句法位置發生變化其后連接的句法成分不斷加長的同時,其自身的語義越來越虛化,由具有引介功能的“考慮到”弱化為連接功能的連詞,其語法意義高度抽象為“原因,依據”之義。
2.語義動因
沈家煊(2003)將復句做了“行、知、言”三個概念域的區分,并進一步闡釋了在因果關系復句中三個域區分的小句性質:①行域,小句是句法語義單位;②知域,小句是邏輯推理單位;③言域,小句是言語行為單位。而后李晉霞、劉云(2004)把“行域”歸入“客觀域”,將“知域”、“言域”歸入“主觀域”。于此,筆者隨機從CCL語料庫中抽取100例涵連詞“鑒于”的句子,借以考察“鑒于”在主客觀性上的表現。結果表明:100例中,47例用于行域,51用于知域,僅2例用于言域,如:
(9)鑒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不顧我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所做的重大努力,單方面公布擬對我國出口美國的電子、玩具、鞋、箱包、發電機、自行車、手表等價值28億美元的產品實施貿易報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七條對于美國的貿易報復措施,中國將不得不采取如下反報復措施。(《人民日報》)
(10)鑒于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續有效地封閉它與波黑共和國之間的邊界,12日安理會決定對南的制裁再放松100天。(《人民日報》)
(11)鑒于聯合國維和部隊目前在克羅地亞沒有起到有效作用,克羅地亞認為,維和部隊繼續留在克羅地亞是無益的。(《人民日報》)
(12)他說,鑒于巴勒斯坦禮拜者沒有和以色列士兵發生沖突,以政府有可能考慮在3月2日齋月結束時解除對約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封鎖。(《人民日報》)
“鑒于”連接的皆是語義呈因果關系的復句,“事理是行為的準則”,句(9)、(10)利用“鑒于”分句引出事理因由,后繼起的“制裁”行為是依據前準則做出的合理化判斷,此種情況下的“鑒于”應歸入“行域”范疇。句(11)、(12)結果分句“克羅地亞認為,維和部隊繼續留在克羅地亞是無益的”、“以政府有可能考慮在3月2日齋月結束時解除對約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封鎖”,可以理解為由“鑒于”原因分句推導出的相關主位即言者的一種主觀認識,其中的“認為”、“可能考慮”等主觀情態動詞則可視為形式標記,從而識解出“知域”范疇。本節開篇已經明確了“鑒于”連詞的語體使用范圍,它幾乎不怎么參與口語等非正式會話語體,因而主觀性參數最高的“言域”就涉及較少。
由上述樣本的抽樣分析我們發現,在實際文本使用中,“鑒于”連詞的“客觀域”敘述容納量與“主觀域”大致持平。與皆表示因果關系的同類使用頻率較高的連詞“因為”、“由于”比較,①“鑒于”在“主客觀域”范疇中似乎很好地找到了平衡的“容身之所”,這與它原因分句語義值的容納域廣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從某程度上說,在書面語和一些正式講稿中,連詞“鑒于”的使用具有高度的句法“柔韌性。正是因為其句法容納域之廣,使得其后續連接的結構體成分可以不斷增延,為句法的連接在語義上奠定基礎。
我們依據沈家煊(2004)提出的:語義演變的主要機制是語用推理和推導義的固化理論,可以初步推測出“鑒于”在“介—連”語法化機制演變中的語義動因:從跨層結構演變而來的介詞“鑒于”時常表示“考慮到”的意義,考慮到什么本身就蘊含了因果關系的語義,既然某個動程的產生是考慮到了某種情況也即某個動程是在該情況的基礎上發生的,那么這種情況自然也就是這個動程產生的一個原因或者憑依。最初它可能只是臨時語境義,隨著語言長期流變和使用頻率的增加,該臨時意義被固定下來成為原義項引申出的固定詞義。“鑒于”詞典上已經收錄了其作為介詞和連詞的雙重意義,并將之固定了下來,而《現代漢語詞典》中還沒有收錄“基于”表示原因的義項,但在實際語言使用中,“基于”表示原因的詞義已經開始泛化,由“基于”現在的使用范例反推“鑒于”的流變中,該理論解釋的理據性可見一斑。
三、連詞“鑒于”的語用特點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鑒于”的語體環境大致局限于書面語或一些正式演講稿之列,口語用例極少。張伯江(1996)曾言:“在以往的語法研究中,語法事實所受到的語體制約常常被當做語義語用制約來看待。”因而為了更好地分析其語用的相關特性故此將語體先行考量以便抽離其影響性因素。
(一)語用銜接功能
近年來隨著功能語法研究的深入,篇章語言學也漸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它打破了以句子為最大語言單位的研究格局,將語言研究的視角統攝于整體觀照,為其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領域。特別是在探討相關語用學問題時,“篇章學”更是其基石。
本節我們將搜集的連詞“鑒于”語料為主要研究對象,立足于對語篇的考察,從功能方面將其銜接能力歸納如下:
1.因果功能
(13)鑒于許可方擁有設計、制造各種機床以及與裝配、制造銷售機床,特別是銑床及零部件有關的技術訣竅和經驗,且鑒于被許可方渴望從許可方獲得這樣的技術訣竅,以便裝配、制造和銷售某種類型的銑床,制造某些用于裝配和銷售的零部件。因此,雙方商定如下……(曾鵬飛編著:《技術貿易實務》1989)
(14)鑒于信息高速公路是我國與國際信息網絡接軌的最為重要的渠道,而且其投資規模巨大,建設時間長,將直接關系到我國下一個世紀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故要立足于適應下個世紀的發展需求高標準地進行全面規劃。(《人民日報》)
這是“鑒于”最基本常用的語用銜接功能,即“鑒于”引導的分句和后主句在語義邏輯上構成因果關系,句(14)將信息高速公路進行全面規劃的理由便是前面“鑒于”引導的闡述其重要作用的兩分句,且“鑒于”闡述原因完成,后皆有“因此”、“故”等結果性連詞與之形成呼應,強化語義,完整語用形式,這項連貫性標志有助我們和條件功能相區別開,正是由于這組格式標記,“鑒于”因果復句“先因后果”的配位模式才有跡可循。
2.條件功能
(15)鑒于目前我國還不具備發展金融期貨市場的條件,與會專家、學者從業人員一致贊同國家暫停國債期貨交易。(《人民日報》)
(16)鑒于中國的經濟地位將會大大提高,這就更加需要我們兩國間進行直接貿易來進一步地發展兩國間的經濟合作。(《人民日報》)
(17)鑒于近一段聶衛平在國內外一系列重大比賽中連連失手的狀況,我們請他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人民日報》)
“鑒于”銜接的前后分句表現出條件功能的情況還是較為常見的,起初由“鑒于”引導的原因分句會后附上“的條件”來從語義上強化功能句法(句15),隨著連詞“鑒于”語法化不斷升格完滿,其語義范疇不斷拓寬致使了自身語義自足同時也使得語用功能進行了多元化演繹,因而后來表條件功能的“鑒于”不需任何形式標記的呼應。
表條件功能“鑒于”復句的語義銜接分為兩種,此處套用日語語法概念,我們將其分為:
A.順接,即指前后兩分句間在事理上是順理關系。如句(16)“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是“兩國進行經濟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順接不免易和因果功能產生混淆之嫌,這里我們做如下區分:
(b)
因果功能的“鑒于”原因分句是后結果主句行為憑依的唯一誘導因素,句(14)信息高速公路的現狀是下世紀進行全面規劃這一行為的直接驅動因素,語義黏連性緊密;條件功能的“鑒于”引導的前位分句只是后位主句行為的一個可視性因素之一,除此以為還有其他間接因素的利導,句(16)“經濟地位的提高”只是“兩國進行經濟合作”的因素之一,或者是作者想要強調的原因,顯然“鑒于”“條件功能”的語用機制中其語義黏連較因果功能弱化了些,但主觀性確提高了。
B.逆接,它指的是前后兩分句在邏輯上呈現違理關系。句(17)一般按順理邏輯采訪的對象應該是成功者,而這里卻“反其道而行之”采訪失敗者,“鑒于”引導的分句在語義上便和后面的行為形成逆接關系,前者的逆反條件強化了句義的格式表達,在語篇上也更吸引人注意。
相應的,因果功能所占“行域”范疇比例較大,條件功能因為其主觀性負載成分優勢,其“知域”范疇則具有了“用武之地。”
3.推理功能
(18)鑒于高校的中心任務是教書育人,應當把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效益和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人民日報》)
除了上述兩種基本常用功能之外,“鑒于”作為連詞引導的復句還可用于根據“鑒于”分句的事實情況表述,在推理性判斷基礎上做出某種行為的邏輯語義格式,此時后位主句常伴隨“應當”“可能”“認為”等涵蓋強烈主觀臆測傾向的能愿動詞或推斷義動詞,如句(11)、(12)、(18),主觀性的偏頗決定了該功能下“知域”的歸屬。
(二)語用強化旨歸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在復句中應用何種語用銜接功能,“鑒于”分句的句式排位總是位于前面,跟“因為”等同類的因果連詞相比,它的句法格式相對固態,我們嘗試著從語用學角度尋求其合理化解釋。
張伯江、方梅(1996)認為,一個句子的焦點即是該句的語義重心所在,由于句子信息編排順序往往遵循從舊到新原則,因而越靠近句末的信息就越新,越是說話者想強調的語義重心所在,句末成分通常被稱為“句末焦點”或“常規焦點。”從類型學上觀之,“因為”、“由于”、“鑒于”均屬于前置原因連詞,之是前者“因為”更符合“聯系項居中原則”(劉丹青2003)。根據儲澤祥、陶伏平(2008)關于因果復句關聯標記模式研究,我們可將連詞“鑒于”引導的原因復句歸入“居端依賴式”,此模式下關聯標記(也即原因連詞,這里指連詞“鑒于”)在整個復句的首端前置于因句,取消了其句義自足性,使它對果句形成了很強的依賴,這樣位于后面的果句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全句的“常規焦點”。當然我們也發現了少量例外的“鑒于”位于句中的用例:
(19)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主要是鑒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同時也是鑒于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和非洲一些國家搞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人民日報》)
此時顯然作者有意強調的部分是“鑒于”引導的因句,該因句成了“句末焦點”這與我們言及的“焦點突出原則”并不矛盾,很多時候語用解釋往往能克服句法解釋的困難。
四、結論
連詞“鑒于”的形成是由介詞“鑒于”句法功能進一步擴大化所致,即介詞的二次虛化結果。當其后連接成分由名詞或名詞性成分擴展為小句時,“鑒于”的連詞功能誕生在清代誕生,20世紀90年代在與結果性關聯詞配合使用中成熟起來,而后可獨立。其中句法位置和語義演變機制是“鑒于”連詞用法演變的重要動因。
通過考察連詞“鑒于”的語用語義機制,我們發現,“鑒于”做連詞引導原因復句時,該句“主客觀域”大致相當,語用銜接功能可概括為因果功能、條件功能、推理功能三類,條件功能下根據事例的邏輯性還可遞分為順接逆接兩種。根據“鑒于”先因后果的句法配位模式,我們在語用強化的“焦點突出原則”框架下尋求到了合理化解釋。
注釋:
①根據李晉霞《論“因為”與“由于”的差異》一文,可作出如下推理:“因為”基于它的原因分句可由虛擬事件充當,較“由于”等原因連詞其“主觀域”偏高;“由于”則經常以“過去式”的客觀性現實事件作為原因,“客觀域”的顯性優勢明顯。
參考文獻:
[1]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儲澤祥陶伏平.漢語因果復句的關聯標記模式于“聯系項居中原則”[J].中國語文,2008(5).
[3]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李晉霞.論“由于”與“因為”的差異[J].世界漢語教學,2011(4).
[5]李盼.因果連詞“因而”的多角度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6]田欣欣.“X于”類詞的詞匯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7]王松茂.略探因果關系連詞[J].漢語學習,1982(2).
[8]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9]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J].中國語文,2003(3).
[10]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8).
[11]石毓智,李訥.漢語語法化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2]邢志群.漢語動詞語法化的機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3]張伯江方梅.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四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5]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