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摘? ? 要: 張承志的最后一部長篇《心靈史》,不僅是他革命理想的堅持和探索文學本質的實踐,更是作為知識分子的張承志獨立立場的表達。他的特殊經歷和穆斯林身份使其始終獨立于時代文學思潮和知識分子環境。《心靈史》的最終完成,無論是對張承志的個人,還是對文學本身和整個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探求,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張承志? ? 心靈史? ? 繼續“革命”
2012年5月,《心靈史》改定本收藏紀念版印刷發行。3年后,曠新年以《心靈史》為線索,通過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方式,鉤沉了張承志的三十多年的寫作道路。他談道:“在‘文革結束之后,20世紀90年代,知識分子集體加入了‘告別革命的合唱。由于張承志保持著獨立的立場,‘拒絕加入對革命的詛咒,使他遭到知識界的敵視、攻擊、圍剿和污蔑。”[1]以李澤厚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集體宣告“告別革命”后,張承志打出了拒絕“告別革命”的旗幟,以獨立的姿態站立在大多數知識分子和寫作者的對立面。因此,筆直試圖借助“繼續革命”來闡釋《心靈史》的生成軌跡和意義價值?!袄^續革命”的“革命”并不等于馬克思等共產主義者提出的無產階級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而是指身兼作家和知識分子雙重身份的張承志憑借著自己寫作和獨立思考維護作家的寫作尊嚴和知識分子的良知,提供自己對文學、信仰、知識和正義的看法?!袄^續革命”包含三重涵義:它不單單是對六七十年代革命話語的繼承和反思,也是對八十年代文學寫作和知識話語的反思,更是對自己以及整個知識分子群體靈魂的一次大清洗。
一、革命理想的心理補償
《心靈史》誕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84年,張承志進入西海固地區。那一年,他認識了影響自己后半生的人——馬志文,了解了回族伊斯蘭教的一支——哲合忍耶。此后,張承志逐漸地實現了人生的轉向:從一名回族民眾變成了兼具作家身份的哲合忍耶教徒及其代言者;從書齋知識分子轉變為民間知識分子;由擁有公職的作家轉變為自由職業者。1989年,張承志開啟了自己的終極小說《心靈史》的書寫:“我站在人生的分水嶺上。也許,此刻我面臨的是最后一次抉擇。肉驅和靈魂都被撕扯得疼痛。靈感如潮水涌來。溫暖的黑暗,貼著肌膚在衛護我。我沉默著,強忍著這種限界上的激動和不安。但是我必須解說,因為你們密集地簇擁著,焦躁地等待出發——大西北雄渾蒼涼的黃土高原已經大門洞開?!盵2]為什么結緣西海固成為張承志人生道路和寫作旅程的轉變期?是什么樣的機緣導致作者在《心靈史》中情緒怦然爆發,將其看作自己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而后終結了小說的寫作?
首先,我們可以從張承志的生命軌跡中梳理他對革命的認識。1966年,清華附中開展紅衛兵運動,18歲的張承志成為其中的第一批成員。張承志的血液中涌動著剛性的勇者思想,紅衛兵運動鬧革命的行為正好契合了張承志的烈性思維。張承志把紅衛兵運動當作一種青春理想來踐行,立志做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20年之后,這種思想依舊持續著,他在1988年曾寫過一篇散文《悼易水》,文中激情澎湃地書寫了對狼牙山五壯士的崇拜,對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歌頌,對烈士傳統一去不返的惋惜。如果說,18歲的張承志渴望革命、向往狼牙山五壯士的豪氣和荊軻刺殺秦王的雄心壯膽只是一種年少輕狂的浪漫主義理想,那么38歲接近不惑之年的張承志依舊在懷念這種思想的話,就不單是對青少年紅衛兵理想的狂妄重復了。可以說,革命熱血一直充斥在張承志的血液中。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提到紅衛兵身份,人們都有些許忌諱。然而張承志依舊無所顧忌地談論這個人們力圖用遮羞布擋住的紅衛兵身份,他寫道:“就宛如1966年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初期批‘三家村時,我在學生作業式的小字報結尾突然寫出了《紅衛兵》三個字一樣。使用書名號的意思不言而喻:那三個字是我文學的處女作?!睆埑兄舅坪踉谔魬鸺w的聲音而將紅衛兵身份引以為豪,不僅把它作為自己文學的起點,還將其看作一種神秘的隱喻。
張承志對紅衛兵運動歷史的認識和后來社會對它的反思是相悖的。我們來看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對紅衛兵運動的反思觀點:“紅衛兵運動是中國青運史上一場扭曲的、變態的青年運動,作為文化大革命動亂的一部分,這場運動給共和國留下來極其慘痛的一頁,無論對黨和國家,還是對新中國的一代青年,它都是一場浩劫,一場惡夢,一場歷史的大悲劇?!盵3]后代徹底否定紅衛兵運動,將其看作經濟、政治、文化的一場浩劫。對于紅衛兵運動所培育出來的紅衛兵,人們也將這個整體看作是“共和國母親教育徹底失敗的‘逆子,他們在文革期間的種種舉動也給整個國家帶來了苦難和痛楚。”[4]。作為社會整體的歷史反思和作為個體的張承志歷史思考形成了一種悖論和張力,也是作為生命個體的張承志理想與現實境遇的一次沖突。
當紅衛兵浪潮過去,整個社會徹底否定此運動時,張承志不僅沒有陷入時代大潮否定自己的紅衛兵青春,反而將其看作自己文學的開始,其中的意味值得思考。筆者認為,這不是個體刻意地與社會的對抗,而是關于對革命、歷史的思考,社會和張承志之間產生了分歧。社會是從革命帶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惡性后果來反思歷史,而張承志本人是從革命原初的內涵來肯定革命的意義,所以在八十年代知識界提出告別革命的時候他繼續堅持革命。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認識斷裂?一方面,張承志對革命本身的認識和革命武器被極左政治所利用二者區分得涇渭分明。張承志肯定的是正義的革命本身而非被扭曲的被利用的革命。張承志說,我是偉大的六十年代的一個兒子,背負著它的感動與沉重,腳上心中刺滿了荊棘。那個時代的敗北,那個時代的意義,使我和遠在地球各個角落的同志一樣,要竭盡一生求索,找到一條——自我批判和正義繼承的道路。張承志對經歷過的六十年代帶著批判與繼承的態度。他批判的是六十年代的極左政治運動,而繼承的是“為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六七十年代,是一個提倡革命的時代,然而革命武器被極左政治所利用,而導致后來人對六七十年代革命的否定。張承志一直堅守的原則是,對于歷史,不能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應該在整體歷史的長河中判斷。談論,思考,維護革命的思想和行動都不應該為極左政治而負責。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忽視張承志的留日體驗。1983年到1984年期間,張承志憑借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定地域研究計劃”合作人身份和東洋文庫外國人研究員身份奔赴日本展開中北亞歷史研究。在日本的遭遇影響了張承志回國后的內心體驗和寫作立場。張承志在日本接觸到日本赤軍運動,接觸到名叫坂口宏出版的關于赤軍歷史的珍貴回憶錄,了解了家永三郎以一人之力抵抗日本篡改教科書的案件。張承志對六七十年代革命的肯定是站在世界革命的立場來評判的。他不厭其煩地褒揚六十年代日本紅衛兵運動。“日本赤軍是在六十年代波瀾壯闊的反對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群眾運動失敗以后,包括其中的‘日本紅衛兵,即全共斗學生運動失敗之后,不承認這種失敗現實的一部分日本青年拿起了槍。他們的綱領和目的,非常清楚地講明是:建立世界革命的根據地,實行革命的武裝斗爭,打破對中國的反動包圍圈,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一切革命和正義斗爭”[5]張承志肯定日本紅軍的行動,“認為它是偉大的六十年代開端的左翼運動的一部分”[6]同樣,張承志也肯定毛澤東的革命精神。“那時的我們和中國也許充滿悲劇又充滿錯誤,但是,就像周總理和毛主席一樣,我們是那么正義、勇敢和富于感染的精神力量。當時有不少紅衛兵越境去越南,投入了抗美援越的戰爭。當時的北京人,應該都去天安門參加示威游行。是我們,是中國革命有力地影響了他們?!盵7]紅衛兵抗美援越在其小說《金牧場》和后來的改定本《金草地》中也有書寫。張承志用歷史細節補充了我們對紅衛兵運動的歷史認知。張承志想力爭,個人被時代大潮所裹挾時,同樣飽含著正義理想。
張承志的革命理想人民息息相關。張承志最早發表于《花的原野》的蒙古詩文《做人民之子》中就喊出“為人民”的口號。從《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到《黑駿馬》,從中篇小說《北方的河》到第一部長篇《金牧場》。張承志用筆的著力點都在他進入民間所接觸到的人民。無論是張承志早期插隊到內蒙古烏珠穆沁還是后來到新疆考察,最終走進西海固,他在民間刻骨銘心地體會到了歧視、非正義、不公平。他曾寫過一次在內蒙插隊的體驗:“不是那時身困其境,不是那時身困其間,今天我是絕對無法體會也無法總結的;那時我們被身份和地位鞭撻,我們這個家族包括我這名插住其中的知識青年,都在忍受人類最卑鄙的本性之一——歧視?!盵8]最讓張承志氣憤的是沒有人起來反抗歧視,反而順遂天命一樣去成全歧視。他直接袒露自己對不反抗的鄙視:“一家之主是額吉的獨子艾洛華哥;他那陪笑臉說奉承話的一天天的日子,真叫我討厭透了?!薄罢媸悄菢樱喝巳醯脹]有說一句硬話的勇氣,狗弱得一嘴下去咬不出血來。”[9]。有著人民立場的張承志深入民間后,發現民間依舊存在著非正義。他看到了人民骨氣的薄弱,所以反復地提倡剛性思想,不斷地借助古代荊軻,現代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來呼吁。甚至作為暴力的革命武器也不能輕易被否定,如果人民最起碼的心靈自由都喪失的時候,可以采取暴力來維護生存自由。
張承志的革命理想觸發了《心靈史》的書寫。六十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理想幻滅,八十年代知識界告別革命,張承志的革命理想仍然明晃晃地燃燒著,不熄滅的革命之火一直存在于他的心靈。文化大革命中理想不得而尋求理想補償的心理在張承志那里顯現出來。當張承志遇見哲合忍耶,無疑會帶來他革命理想的大爆發。因此,《心靈史》對于張承志來說,不僅是最后一部長篇,更是革命理想的補償。
二、沉入民間與詩性飛揚
《心靈史》的發表是1991年的重大文學事件。對于張承志個人來說,《心靈史》的發表是他作為一名真誠的寫作者對八十年代文學寫作的思考。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撥亂反正。在文學方面,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中“文藝為政治服務”“三結合”“三突出”等不符合文學創作規律的文學理念開始進入反思領域。然而,八十年代一波接著一波的文學思潮究竟達到了何種反思效果,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學寫作的本質,可以與世界文學相媲美?我們可以簡單地梳理一下八十年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大體上,八十年代文學有著兩條發展軌跡:其一是以“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文學與政治緊密相連的文學發展脈絡;其二是學習西方文學理念,而形成新時期文學的獨特風景,像“新歷史小說”、“先鋒小說”、“純文學”、“新寫實小說”等等。然而,第一條脈絡依舊停留在政治書寫的框架內。第二條脈絡,遠離政治、社會、國家等宏大話語敘事,而偏重于文學形式和內部。要么囿于政治,要么完全撇開政治,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在張承志看來,均是有悖于文學的本質。在八十年代提倡純文學和簡單化的政治書寫環境中,張承志認為文學并沒有實現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在大眾所認為的文學的黃金時代,張承志這樣說:“八十年代并沒有給中國文學帶來黃金時代……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學令人眼花繚亂。”[10]對所謂八十年代黃金時代文學的不滿,張承志肯定會自己另辟一條道路,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學地圖。
那么,張承志心中真正的文學是什么呢?“我本人屬于也認為應當尋求真正具備藝術意味的文學......藝術即規避,選擇了文學就意味著選擇了比政治更原初、更私人、更永恒的道路?!盵11]張承志對文學的看法是:藝術即規避。文學不應該是政治的發聲桶,也不應該流于形式,選擇文學是選擇比政治更原初,更永恒,更私人,超越形式的特指,對于文學本質的看法,張承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歌手岡林信康的影響。在張承志看來,文學是植根于大地的,與政治宗教社會民間分離不開的,但文學不能囿于政治現實,應該在其基礎上實現飛越,融入詩性品格。因此,沉入民間與詩性飛揚是張承志文學的兩大關鍵詞。從張承志最初寫作的《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到《黑駿馬》到《金牧場》再到《心靈史》,張承志都一步一步沉入民間,從草原之夢到天山深處再到心在高原,張承志實現了靈魂的一次又一次飛揚。
1968年12月21日晚上八點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新聞節目中播送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12]在那個毛主席語錄一句頂一萬句的時代,毛主席的指示一下達立馬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同年,20歲的張承志和清華附中另外兩名同學扒車,主動到內蒙古烏珠穆沁旗插隊,“唐、蔡、我三人都是扒上正式被批準的知識青年們坐的大卡車,一路潛伏,強行插隊到草原的?!盵13]張承志由紅衛兵身份成功地轉化為了知青身份,從此,開始了四年烏珠穆沁的插隊生涯。比起被動員下鄉的知識青年來說,張承志下鄉更具主動性,這是他第一次走向民間、人民。張承志青春時期的理想選擇為他的民間立場奠定了基礎。如果說,插隊烏珠穆沁的四年是張承志寫作生涯的萌芽時期,那么張承志走向新疆,真正地堅定了文學寫作道路。1980年,32歲的張承志為完成碩士畢業論文,決定重訪斯坦因走過的道路,從北麓向南穿越天山。新疆之旅堅定了張承志的文學創作念頭:“我把研究報告寫成了散文,并且暗暗地決定了文學地表現思想的方向。”[14]
張承志長久沉入民間的經歷讓他反思書齋文學創作,反思單純注重文學形式的寫作,反對文學創作的虛偽姿態。他借日本歌手岡林信康的理論來表達了自己的思想:“用久了抽水馬桶會失去抵菌力,要用自己的屎肥田,吃自己種出來的米,才是藝術正道?!盵15]1984年,第四屆中國作家代表大會召開,張承志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他心中的虛偽之地,踏上了前往蘭州的路程:“在1984年冬日的西海固深處,我遠遠地離開了中國文人的團伙,他們在跳舞,我們在上墳。”[16]從1984年開始,張承志在西海固和自己的農民導師馬志文正式開啟了關于哲合忍耶的歷史探尋,“這次寫作是作者自覺沉入民間和底層的過程。這一過程既不同于作家走馬觀花般的采風,也不同于那種迫于某種行政命令的“體驗生活”,而是一個脫胎換骨、洗心革面的過程?!盵17]如果說張承志《心靈史》之前的文學創作更多地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那么《心靈史》的創作在張承志看來真正實現了民間和詩性的結合?!缎撵`史》不乏抒情的成分。尤其是在《心靈史》的后綴中,張承志用詩淋淋盡致地表達了與哲合忍耶相遇的感受,情感飽滿,激情澎湃。同樣,張承志也利用宗教內部文獻,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結合官方文獻,進行多維度的非虛構寫作。“《人民文學》從2010年第2期起,專門開辟‘非虛構專欄,又在當年底開啟‘人民大地·行動者非虛構寫作計劃。”[18]張承志早在90年代就已經開啟了非虛構小說寫作。
三、唯靈者的歌
《心靈史》的發表,不僅是張承志革命理想的堅持,不僅是他探索文學本質的實踐,更是作為知識分子的張承志獨立立場的表達,是他探求知識真諦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不僅文學,整個社會都受到的沖擊?!笆紫仁且环N清算革命的思想逐漸占據主流;第二是經濟上的發展主義,一切向“錢”看;第三是官僚體制的修復;第四是人道主義、不同政見淪為文學自我標榜的道具,掩蓋實質上的粉飾西方;第五是知識界以重建規范為名,在考據實證中規避現實介入?!盵19]那么,作為個人,如何在物質大潮中堅守靈魂的修養,作為知識分子,如何在時代商業和政治的浪潮中,保持獨立思考、批判和求真的素質。
張承志借助《心靈史》的寫作道出了自己的獨立姿態。在《心靈史》中,與其說是哲合忍耶需要被書寫公之于眾,不如說是張承志自己渴望被拯救。在1991年版的《心靈史》中,作者不斷以抒情的筆調來表露自己的渴望被救贖的心情?!拔遗d奮而恐懼。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我只想拼命加入進去,變成那潮水中的一粒泡沫,變成那巖石中的一個棱角?!盵20]剛從日本回國的張承志在國內遭遇了精神的迷惘期,當他發現哲合忍耶這一精神養料時,就像孩子發現寶藏一樣興奮,就像飛蛾撲火一樣不顧一切。我們可以從文字感受到張承志躍躍欲試的激動心情。隨著張承志深入西海固對哲合忍耶的了解越來越深,他甚至放棄了職位薪俸,將自己放浪于廣袤的北方:“今天我已經不是軍隊文人,而且我也不是國家職人。闊別22年之久的、只有在第一次踏汗烏拉山麓大草原時才涌現過的醉人的自由感,今天貴比千金地又出現了。職俸退盡,人如再生,新的人生大幕猛然迎著生命揭開了。”[21]與其說這是張承志與世俗世界的決裂,不如說,是他找到了靈魂的歸屬。他飽含感情地談道:“沒有比這更值得獻身的事了。我的心中只有這一片光明。我的抉擇,我的極致,我的限界,都僅僅在這一件事情之中?!盵22]“用回民的話來說,口喚到了。再也沒有留戀疑慮,再也沒有幻想,再也沒有一點摻假和輕浮——我決心以全部殘生投入為哲合忍耶、為宗教、為人心最起碼和最高尚的自由,為拯救自我身心終旅決戰?!盵23]張承志在追求靈魂滿足的過程中展現出來一種清教徒和衛道士精神。
張承志的抉擇,包含了他對八十年代知識分子所建構的知識體系的否定和不滿:“世紀末的新潮思想往往是偽學?!盵24]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和金錢、權利無關,學術不是引起新一輪的歧視,而是超感官的靈性的,超常和超驗的神示。在《心靈史》中,張承志無數次地提起一本書《熱什哈爾》。他也曾經為其寫過一篇序文。在序文中,張承志表露了自己對于知識本質的看法:“知識界的軌跡,在結局處往往使人不屑一顧。這種感覺,當它無法找到一種有力證明或者時代本身就缺乏悟性的時候,只能孤獨地被誤認為狂妄。因為知識界以工匠化了的專業技藝拒絕批語;而對于一個小時代來說,社會永遠不會提出便繁瑣知識為認識——即真知的強求。小時代的人們和讀者只需求止渴;沒有誰幻想水之外還有直覺和想象的奶,超感官的靈性尋求即蜜,以及超常和超驗的神示——酒。”[25]張承志認為真正的知識并非專業性的知識,而是將知識轉化為認識或者智慧?!缎撵`史》中哲合忍耶的眾教徒和他們的行動,在張承志看來就是真正的智慧。文學在民間,同樣,張承志心中的知識也在民間,但是,進入民間就得真正地尊重民間,尊重每一片土地的心情和每一位百姓的心情。他批判淺薄的民間采風:“我敢說:在確實埋葬著成吉思汗的那個地方,正生活著像阿洛華哥哥那樣的人。他們不寫書甚至不讀書,但是他們熟知比書本更精確的細節。關鍵在于,學者們從來沒有住進他們的泥屋或氈房,從來沒有真正平等地以他們為師。也許還可以容忍我更尖銳的但我自認為是更原初的質問:學者和學術難道就是如此嗎?研究難道是一種新的歧視嗎?”[26]
《心靈史》寫作完成后,張承志在后記中這樣說道:“我寫完了。不僅僅是這部長篇;我感覺到,我多年來選擇了鋼筆和稿紙的生涯,連同一本本飽蘸著我心血的文字,都寫完了。在這文字之末的后綴上,我清晰地感到我被鋒利地從一個巨大的血肉之軀上剝下。我獲得了最后的啟示。我該告別了。”[27]張承志真的告別了,他告別了西海固,告別了小說,告別了單一的中國。另一方面,他的告別又是為了更好地成全,成全信仰,成全文學,成全人民,成全中國。張承志說,真理存在于不斷告別的過程之中,而不是存在于確定的地方。我們相信,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依舊可以用散文來為我們提供他對歷史、對文學、對信仰、對世界的思索。在2018年的今天,如何對待歷史,如何探究真正的一流文學,如何保持個體靈與肉的平衡,如何保持知識分子的價值立場,張承志的寫作《心靈史》依舊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參考。
參考文獻:
[1]曠新年.從《心靈史》看張承志的寫作[J].文藝爭鳴,2015(6).
[2]張承志.心靈史:走進大西北之前——代前言[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1.
[3]范明強.紅衛兵運動的歷史反思[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0.5.
[4]孟雅君.“紅衛兵”與“知青”身份轉變及其關聯文本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5.
[5][6][7]張承志.牧人行歌——日本留言[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7.11:199,199,201
[8][9]張承志.牧人行歌——狗的雕像[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11:41,42.
[10][11]張承志.荒蕪英雄路——江山不幸與詩人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1:185,188.
[12]葉辛.上山下鄉運動——論中國大地上的知識青年[J].社會科學,2006(5).
[13]張承志.牧人行歌——青春肖像[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11:2.
[14]張承志.一冊山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205.
[15]張承志.荒蕪英雄路——放浪于幻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1:24.
[16]張承志.荒蕪英雄路——離別西海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249.
[17]趙勇.心靈史與知識分子形象的重塑[J].南方文壇,2007(7).
[18]王一梅,何平.“脆弱的”散文如何獲致文學的“永恒價值”?——對2017.散文的不完全觀察[J].散文選刊,2018(5).
[19]楊曉帆.“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改定版《心靈史》與二十世紀八九十——代“轉折”[J].文藝爭鳴,2015(6).
[20][22]張承志.心靈史.走進大西北之前——代前言[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1,9.
[21][23]張承志.荒蕪英雄路——語言憧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4,46.
[24][25]張承志.荒蕪英雄路——心靈模式——序《熱什哈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61,160.
[26]張承志.荒蕪英雄路——關于成吉思汗陵的思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92-193.
[27]張承志.心靈史[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