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涵
《新課標》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一直存在著這樣的疑惑:如何把語文課程中對學生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形成融為一體。
如今課改的浪潮已席卷了全國。我區以“學為中心”生動課堂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參加了在東湖小學舉行的第一協作區課改活動。下面我就《花的勇氣》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單的設計,來淺談我的幾點感悟。
《花的勇氣》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一篇有關生命主題的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另外,在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一)循序漸進,引導明意
課改活動中,我校邵老師在返樸歸真,簡單實用的教學中,先由學生參照課前導語中的提示,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后抓住其中的重點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學習。
根據四年級下冊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基礎,我在活動過后,實踐教學《花的勇氣》一課時,在學習單中提出針對本篇課文的第一個大問題——說說作者在維也納經歷一件什么事?
如果是機械式地讓學生閱讀完就概括出文章大意,這無疑會讓大多數中段學生產生抗拒的心理。而在此次學習單里,采用讓學生自學并進行填空的方法,讓學生熟悉文本,對文章有了大致的把握后,根據老師給出的填空,補充完整,明白課文大意,既讓學生有線索可循,不會因此而產生退怯之心,又能讓學生得到概括文意的訓練,明白整篇文章的內容。
(二)蘊含學法,點撥提升
針對作者為什么會從“失望”“遺憾”到“驚奇”“心頭砰然一震”這一問題,為了避免讓四年級學生像沒頭蒼蠅一樣閱讀課文,然后在思考學習單題目時導致一開始就產生挫敗感,我在設計學習單時,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線索,在文本中尋找答案,進而理清思路。
這樣的設計,不僅降低了學生回答問題的難度,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還是在教授學生一種學習領悟的方法:如果一篇文章中出現了很多表示時間點的詞,而這些時間之后又緊跟著作者不同的感受,則可以嘗試按照文章寫作順序中的情感變化順序進行概括。而這正是在給學生進行學法的滲透教學。
通過對提示語的閱讀,找出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然后再根據學習單上的填空題在課文中尋找關鍵語句,最后進行連貫的表達,一氣呵成。這正是歸功于學習單的有效設計。不會給學生的閱讀學習增加過多的壓力,也能讓學生明白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更能在學生完成后使他們由內心產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以及對接下去課文學習的渴望。
本文《花的勇氣》節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文本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耐人尋味。對于這樣的課文,我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單時大膽放手,給予學生充分的合作探究的機會,并努力兼顧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征。
(一)擬小標題,提煉感受
在沒有教師示范的情況下,我嘗試讓學生自行擬小標題。這不僅符合了略讀課文對學生語用的訓練,還讓學生能夠創造性地擬出自己的小標題,通過擬小標題進行一次情感的噴發。這是學生自主初步對這篇課文中語段進行大致地感受,雖然是自由自主的,在課堂展示中也出現了停留在文章內容的感覺,而缺少了一點更深入的體會,但是,正是因為放手于學生,讓他們能更自主去閱讀、去獲得。沒有最基礎的感知,又怎能更進一步去體會思考呢?
(二)找關鍵詞,體會修辭
精讀課文的學習之后,通過略讀課文進行找出關鍵詞的訓練,并且對關鍵句、關鍵字詞進行品味,了解作者行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這些種種都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希望能讓學生拿起一篇文章自行感知、品味、升華的閱讀目標。我在這堂課上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并在交流中使各自的意見得到不斷補充與完善。
相較于上一環節的擬小標題,感悟做批注。這一環節的圈找關鍵詞,進行修辭的體會,則是引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去尋找作者的心情變化。發現作者在寫作中運用的諸如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發現后再討論比較出文中的修辭對作者情感抒發起到的作用,進一步去激發學生思考。
(三)劃關鍵句,品味精妙
關鍵詞所在的關鍵句子,往往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讓學生由通篇自由的感受,再進行關鍵詞的尋找體會后,那么自然會引發學生對于那些關鍵詞所在的關鍵句的深入品味。這一句話作者在表達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在設計學習單問題時,教師就要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并從中有所收獲。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跟隨著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于草下時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后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這一過程,讓學生與作者的心緊密地貼在了一起,那么對于思想感情的領悟就水到渠成。
學生經過了以上一系列的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已經有了豐富的自我感受。那么順理成章地,對于本組課文“熱愛生命”的主題也就有了更為主觀鮮明的認識,而這些,都是他們自己所得。而我則只是引導學生閱讀思考,一步步細心感悟,通過對文本關鍵詞句的理解感悟讓學生自己來談談感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還對學生進行了“提煉小標題”、“找出關鍵詞”、“劃關鍵句”等訓練。
在“學為中心”生動課堂教學改革中,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和展示平臺。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此時更顯得尤為重要,而教師在設計學習單時對學情的把握、文本的解讀等都將影響到學生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否利用現有資源展開學習,有所收獲。因此,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多花時間去閱讀學習,多花心思去細細品讀文本,去鉆研、設計、實踐和反思每一堂課程,結合學情、緊扣學習目標,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環節突破重難點,讓學生不僅能有所學,有所悟,更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市鄞州區瞻岐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