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承
【摘要】本文針對山區小學教師流失問題,提出“造個窩,做個媒,給塊地,再培訓”的工作思路,通過提高教師的生活待遇、切實解決教師的住房問題、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穩定教師隊伍,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安教工程 教師住房 教師聯誼 勞動基地 教育科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068-02
我校是山區的一所村完小,因為工作條件落后、生活條件艱苦,很多教師工作一段時間后便想方設法調走了,有的甚至沒有到崗。凡此種種,導致學校留不住優秀教師。他們的離開,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其他教師工作的信心和留校工作的決心。一旦造成惡性循環,學校辦學優勢有可能很快瓦解。留住現有的優秀教師,招聘新教師加入教師隊伍,成為當務之急。鑒于此,我校圍繞“造個窩,做個媒,給塊地,再培訓”的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不斷提高教師的生活待遇,切實解決教師的住房問題,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進一步穩定教師隊伍,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造個窩,加大教師住房建設力度
多年來我校校舍奇缺,200多名在校生僅有孤零零的一棟建筑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教學樓,而且沒有教師生活用房。解決教師的住宿問題,為教師家庭安置、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組建家庭創造條件成了學校的老難題,許多教師在住房問題上既無法通過教育系統支持獲得福利性住房,又不具備購買城鎮經濟適用房的條件,更無法像農民一樣獲得宅基地來自建住房。尤其是工齡較短的青年教師,要么與同事合住在教學樓樓梯間,要么長年“走教”,學校呈現出“一放學就見不到老師”的現象,既影響了教師的日常生活,又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由此,還誘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致使學生、教師身心安全均存在隱患。并引發部分教師、學生向城市或城鎮流動,導致學校陷入“年年都要花大力氣補充教師,但年年都缺教師”的怪圈之中。為了解決教師住房的燃眉之急,學校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公租房建設項目,通過選擇恰當地塊、規劃布局等,2013年學校教師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項目終于得到落實。經過1年來的鉆探、平整、挖渠、建設,2014年秋,教師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項目終于竣工。為了做好公共租賃住房分配入住工作,確保公開、公平、公正,我校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保障性住房管理暫行辦法》和《貴港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要求,制定配租方案。職工隨機抽取房號紙條,所抽取的房號紙條即為該職工的租賃房號。“入伙”當天,看著教師們興高采烈住進新房,作為學校主要責任人的我心里滿滿幸福感。
二、做個媒,組織開展單身教師聯誼活動
正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戀愛、結婚了。可對象難找,收獲愛情更不容易呀!特別是農村小學教師,因為農村學生數量越來越少,學校的教師數量也隨之減少,在學校里很難找到合適的對象,因工作原因與外界聯系又非常少,教師交際范圍窄,展示個人風采的平臺少,一些未婚教師常抱怨目前對象越來越難找了。為了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在青年教師中倡導祥和溫馨、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展示新一代青年教師的精神風貌,拓展青年教師人際交往范圍,為青年教師搭建一個展示風采、增進友誼的交友平臺,讓青年教師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學校積極主動與民間婚介組織合作,拓展婚介平臺,組建單身教師聯誼基地。如,2014年由覃塘區婦女聯合會、共青團覃塘區委員會、廣西荷田投資有限公司、覃塘區龍鳳江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覃塘區富偉茶業公司承辦的覃塘區“相約七夕·因荷有偶”聯誼活動,我校積極動員、組織未婚教師參與,通過這次活動,我校單身教師韋老師找到了自己的對象,2015年她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學校又與學區聯合組織開展單身教師聯誼活動,以“相親會”作為主線,精心策劃多種形式的活動和環節,如個性才藝展示、節目表、互動游戲、10分鐘約會等,給單身青年展示自我的舞臺,為單身教師搭建了一個相互認識、相互交流、增進友誼的平臺,創造相識、相知、相愛的機會,幫助單身青年教師拓寬交際范圍,滿足交友需求,營造溫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三、給塊地,切實解決教師日常生活困難
我校離集市有10多公里的路程,交通不便,教師購買蔬菜和肉類等生活物資需幾個小時。為了切實解決教師的日常生活困難,2015年,學校利用校內空地建設了一個師生蔬菜種植勞動基地,為有需求的教師提供菜地,菜地分成很多塊,做好圍欄,加以裝飾美化,每塊的地頭上插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某某班級勞動基地的字樣。開出來的菜地分到各個班級,從一年級開始,以班為單位,師生自己種菜、自己管理。自從蔬菜種植勞動基地建立后,放學后,總能看到一些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紛紛來到菜地上忙活起來,有平整土地的,有播撒種子的,有除草的,有澆水的,有摘菜的,整個蔬菜基地呈現出一派師生快樂勞作的熱鬧景象,成為校園里的一道別致風景。開辟蔬菜基地,不僅讓教師種植蔬菜滿足自給,讓教師在休閑時間不再感到寂寞孤獨,工作壓力得到了釋放,也讓學生在參與文化課堂之余,再參加到勞動課堂之中,了解蔬菜的生長過程以及農作物的田間管理,真正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從而樹立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成果的意識,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好習慣,既有意思,又有意義。這也是學校注重學生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個新舉措。學校還加強與蔬菜供應商的協調工作,爭取供應商定期送菜(主要是肉類)到校銷售,方便教師日常生活需求。
四、再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能力素質
“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校與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要求廣大教師不斷發展自我,要勇于向他人學習,善于向他人學習。培訓成為一種需要,教師在培訓中成長。為此,學校始終堅持“研訓一體、以研促改、以研促教”的工作思路,積極發動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如2013年貴港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13A20)“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型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2017年貴港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17B169)“農村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嘗試策略研究”,在教師的分工合作下,能夠按時、按質結題,并及時推廣課題研究成果,助推教師成長。為了使教師盡快理解什么是校本教研,學校多方收集材料,匯集成冊,先選擇給部分基礎較好的骨干教師做理論培訓,然后嘗試開展校本研究。以“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融合”為抓手,以課改研討活動為引領,教研成果顯著,在此基礎上,要求以這些骨干教師為基礎,以教研組開展活動為平臺,以集體備課、聽評課、教學互訪為載體,以點帶面,由淺及深,層層推進,循序漸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新觀念,改進方法,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還通過改進培訓方式,采取集中培訓、專家指導、網絡研修等多種形式,使教師專業能夠得到提升。
“安教工程”是一項民生工程,我校通過“造個窩,做個媒,給塊地,再培訓”,力爭優質教師來源得到擴充,教師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學能力穩步提升,生活待遇得到進一步改善,逐步形成“進得來、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