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在自讀課文《一棵小桃樹》教學中設計梳理情景、鑒賞情景、體悟情景三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從而達成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一棵小桃樹》 情景 情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103-02
《一棵小桃樹》(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是賈平凹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非常典型地運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寫法,教材編者在課文旁邊特意批注“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這個批注很關鍵,讓學生通過情景理解情感、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另外,本課屬于自讀課,要求教師半扶半放,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閱讀、思考、探究的時空。筆者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以及自讀課文的教學要求,設置了梳理情景、鑒賞情景、體悟情景三個教學環節,在每個環節又設計了讓學生自主討論的話題,引導學生自然入景、自然生情,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
一、梳理情景,把握脈絡
自讀課文教學的第一步應讓學生快速總覽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文字信息。教師如果能從某個點切入,讓學生以這個點為抓手展開閱讀,就會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體內容的效率。
上課伊始,筆者在黑板上板書課題“一棵小桃樹”,并提問:“請問題目中哪個字最應該被關注?為什么?”學生大多回答應該關注“小”字,因為“小”字是形容詞,概括了小桃樹的特點。筆者順勢提出第一個自主討論的話題:“小桃樹的‘小體現在哪些方面?請大家梳理小桃樹的經歷,說說小桃樹各時期的生長情況。”
學生根據問題一邊閱讀一邊篩選、梳理,并展開小組討論,確定了小桃樹的三個生長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小桃樹的萌芽時期,它在偶然的情況下發芽,是“沒有出息”的,大家都笑話它。第二階段是小桃樹的“少年時期”,它“靜默地長上來了”,但是“長得很慢”,樣子很“猥瑣”,身子“彎彎的”,還“努力撐著枝條”。這個階段的小桃樹還是得不到大家的喜愛,唯獨奶奶常護著給它澆水。第三個階段小桃樹開花了,但是花瓣卻像病人的臉那樣蒼白,花朵“孤孤地開在墻角”。狂風暴雨中,小桃樹“千百次地掙扎”,最后只“保留著一個花苞”。
筆者在梳理環節圍繞文眼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了解小桃樹的生長過程,了解小桃樹雖然長得很孱弱,處境很艱難,但它還是堅韌頑強地活著的精神。學生為小桃樹頑強的精神而感動,自然進入教學情境。
二、鑒賞情景,體會情感
作者對小桃樹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描摹,讓小桃樹成為抒性靈、發哲理的化身。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描寫小桃樹的語段,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體會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情感。
在鑒賞環節,筆者出示第二個自主討論的話題:“小桃樹為什么讓作者這么愛憐?品讀描寫小桃樹形態的重點句子,用‘這句話運用了? ? 的修辭手法/修飾詞,寫出了小桃樹的? ? ,表達了作者對小桃樹? ? 的情感的句式進行評析。”
學生A找到第2段“看我的小桃樹在風雨里哆嗦……三點兩點地在黃水里打著旋兒”,對這句話進行鑒賞:“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哆嗦等詞語表現了小桃樹在風雨中的弱小與無助,表達了作者對小桃樹的同情、憐惜之情。”學生B找到第4段“它長得很委屈……便立即會斷了去”這兩句話并評析:“這里也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彎著頭‘緊抱著身子寫出了小桃樹又弱小又卑微,先天條件就不好,表達了作者對它的憐憫。”學生C鑒賞的是“那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又偏苦澀澀地笑著”一句,指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桃花比作患病少女的臉,寫出了桃花的單薄、蒼白,表達了作者的憐惜之情。有些學生的解讀不夠到位、全面,筆者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更準確、全面地歸納與分析,教學中因此有了更多鮮活的生成。如學生只說了用了比喻的手法,而沒有說用什么比喻什么,在這樣的疏漏之處,筆者適時提醒學生補充完整。在鑒賞環節的最后,筆者總結:“作者最初對小桃樹僅存的是一種虛渺的希望,而后因為要面對社會、人生而淡忘了小桃樹。當作者經歷了諸多坎坷之后再次見到這棵小桃樹,其情感發生了變化,對小桃樹不再只有憐愛之情。”
要讀出作者對小桃樹的情感,就要認真品讀作者對小桃樹的描寫,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的。筆者在品讀鑒賞環節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幾個片段進行精讀細品,這不是打亂了作者情感發展的系統性,而是要讓學生看到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在小桃樹的生長過程中潛滋暗長的。每一處情景都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只有細品情景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
三、體悟情景,總結寫法
散文“形散而神聚”,情景是情感的肉體,情感是情景的靈魂。在《一棵小桃樹》中,作者借小桃樹寫自己,“我的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小桃樹是寫作明線,作者情感是寫作暗線。這種借尋常的景物寫不尋常的情感的寫法叫作托物言志,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借鑒。
在前兩個教學環節之后,筆者出示第三個自主探討話題:“如果今天賈平凹先生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小桃樹,你覺得他會用哪個字?”此問題頓時引發學生熱議。有學生認為作者會用一個“夢”字,因為他多次夢到這棵小桃樹;也有學生認為不如直接用“愛”字,因為作者愛憐小桃樹,也愛奶奶。筆者評價:“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管是‘夢還是‘愛都富有人情味,也能夠切準作者情感脈搏。我最傾向于用‘孕字,因為課文的最后說‘會孕出一個桃兒來的,這就是希望所在。”
筆者設計上述問題,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深化認識,明白作者寫小桃樹不僅因為同情小桃樹,更因為小桃樹包孕著希望,作者是想借小桃樹表達自己在歷經磨難之后仍然懷有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教學最后,筆者將“托物言志”四個字寫在黑板上,指出作者將小桃樹的經歷與自身的經歷融為一體,這樣的寫法就是托物言志,鼓勵他們在以后的寫作中加以運用。
自讀課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其重點不在于詳盡的解讀,而在于提供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習得閱讀方法。這節課,筆者緊扣情景和情感設計自主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從情景認知出發,對作者情感展開追蹤探索,順利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并著重學習了托物言志的寫法,很好地體現了自讀課上學生自主閱讀、教師適時疏導的特點。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