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是他個人成長的階段性描述與總結,同時也是形成其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理念的重要推手。青年黨員要以馬克思主義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做一名“守規矩、做實事、無私奉獻”的人民公仆。
[關鍵詞]知行合一;規矩;群眾路線
[作者簡介]劉子源(1987-),女,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政治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金融創新與企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 D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3-0056-02
習近平指出,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是黨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維護工人階級和全國各民族的利益作為黨的一切活動的出發和落腳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又近了一步,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面臨著新的問題,新的挑戰,新的機遇,這要求作為黨組織重要組成部分的黨員應當提升眼界,樹立將理想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原則。《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為實現這種新時期的“知行合一”提供了有效的文本參考,通過對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連續19篇、29人次、76張珍貴圖片的展示,將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趙家河、延安等地區克服困難,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種種經歷娓娓道來,將習近平從下鄉知青轉變為人民領袖的轉變精髓細細滲透,也將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歷史基礎充分奠定,這就是“守規矩、做實事,無私奉獻為人民”的崇高精神與黨性魅力,特別是對青年黨員“扣好第一顆扣子”提供了鮮活的典范。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打鐵還需自身硬”。黨的規矩是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重要保障,是維護團結統一的約束性規范,同時也是完成執政使命任務的重要保證,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黨員對規矩的遵守主要體現在黨性修養與道德修養兩個方面。
在陜北,盡管受到歷史的錯誤對待,習近平仍然沒有放松對自身黨性的要求與提升,父親被批判、鄉親的誤解、支部的為難使青年習近平入黨的歷程頗為坎坷,“別人是從零開始,他要從負數開始”,多篇入黨申請書與多次入黨談話體現出他堅定入黨的決心與忠誠,對黨章和黨規的研讀成為每日的家常便飯,最終他不僅成為了共產黨員,也同時擔任了村大隊的黨支書,并在接下來的工作生活中時時刻刻恪守著作為黨員最本分的職責,黨性修養在他身上體現在對黨的絕對忠誠與絕對追求,這種修養不僅僅是順境時的貫徹遵守,更應涵蓋逆境挫折時的不退縮與不畏懼,堅持政治定力與政治素養,無論在黨內還是黨外,都以黨的規矩來要求自己、塑造自己,心中有黨,就是要對黨忠誠,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有強烈的組織觀念,就是要強化對黨的信念。
他人的誤解與環境的艱苦并沒有打消習近平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決心,良好的政治品德與讀書習慣是青年習近平成長為人民領袖的重要原因。人,沒有天生偉大,很難逃掉世俗的熏染和利益的誘惑,作為執政黨內的精英,更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在道德框架這樣一個多元結構內,政治品德是根本,是核心,既決定著黨員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也決定著黨員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信念堅定、為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這是習近平在多次系列講話中反復強調的黨員干部的標準,這也是他在陜北七年做黨的工作的真實寫照與精確總結。他始終堅持自己是“黃土地的兒子”,堅持“人生的道路要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一信念,支撐了他在陜北一干就是七年,身邊的插隊知青紛紛回城,過著優越的生活,他仍然堅持著自己的黨支書工作,任勞任怨,對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構成了他堅定的政治修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了國家成為這名基層黨的干部堅守的政治陣地,除此之外,對于其他干部的政治錯誤,他也會及時的予以糾正。另外一點,農民的工作,的確難干,“農民的思想工作必須讓他們思想上能夠接受,思想上接受了,農民就佩服你,支持你工作”“農村干部的威信,可不是一天兩天樹立起來的”。青年習近平以自己的政治素養,感染著身邊的人,也讓身邊的人真正的去擁護著他,尊敬著他。
“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讀書”,勤奮的閱讀與學習推動了青年習近平的成長,他也多次在黨校的工作會議上提到黨員干部要多讀書,多沉淀。學與做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學是做的前提,學習是提高黨員綜合素質的基本途徑,也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要勤學習、善學習;做是學的目的,行動的標準來源于思想與世界觀,而思想與世界觀的改造來源于認真的學習。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發揮黨員的模范表率作用。王憲平在他的訪談里提到,習近平隨身有兩個裝滿書的箱子,有經濟、政治類的文化教材,也有國外的著名小說,勤奮、愛讀書是他對這位小伙子的最深印象。與此同時,勤于思考與發散思維也是他讀書的特點,他并不拘泥于一本書上的知識,在思考中比較與分析,利用哲學的思維去看待現實問題,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這使得青年的習近平具有廣泛的知識面和整體上的世界觀,就連作家路遙都驚嘆:這個小伙子比我小四歲,知識面比我廣得多,志氣比我高得多!習近平自己也提到,我個人的時間都被工作所占去了,現在能夠經常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經成為我的生活方式,“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現在,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直以來都是黨立身之本、立命之基。“黨在任何時候都要同群眾同甘共苦;黨員必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吃苦既是美德也是境界,既是標準也是要求,既是理論也是行動。共產黨員要比群眾多吃苦,多承擔、樂于承擔艱苦工作、艱苦環境和艱苦待遇,才能苦群眾所苦,樂群眾所樂。習近平進入梁家河后,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農村的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任哪一條都是久居城市的青年所無法忍受的,然而年輕的習近平不沮喪、不抱怨,以苦為樂,在艱苦的窯洞生活條件下樂觀成長,同時他也看到,陜北地區雖然是革命的老根據地,但是經濟發展仍然處在一個絕對落后的境地,當時以階級斗爭的主基調不適用于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匹配的基本原則,以陜北高原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部地區落后的情況,才能提升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吹政績、假大空這種形式主義只會帶來惡劣的影響,于是他帶領村民克服艱苦條件,因地制宜,辦沼氣、開壩地、打水井、建鐵社,籌辦代銷店、縫紉社,在艱苦奮斗中實現對當地人民的承諾,實現作為共產黨員的承諾,也實現對國家興盛與民族復興的承諾。習近平將共產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與共產主義理想相融合,堅持革命熱情、堅持改革精神,在改造了陜北落后地區的面貌同時,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對黨自信這“四個自信”的實踐基礎,同時他也在困境中,完成由懵懂少年向青年領袖的轉變。正如他后來所說,“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就會感到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
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歷史和實踐證明,正是由于黨始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密切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習近平的治國理政觀正是來源于這種基于群眾的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是我們黨始終得到人民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七年的知青生活,是對這種群眾路線和以人民為本的理論的具體實踐。習近平常說,我是黃土地的一部分。他對這片土地,對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愛之深,情之切,也正是這份對人民的愛,轉化為他孜孜不倦工作的回報,且不談他辦沼氣、開壩地、打水井、建鐵社,即使是他調任外地,也不忘記自己曾經帶過的村民,待過的村落,通過寫信、通話、面談等方式去落實解決當地的一些生產生活問題。同時積極推動農村大學生畢業回到農村去創業、組織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推動農村發展的措施。由此看出,作為一名黨的干部,只有真正沉下去,落到基層,去和那些最普通的人民大眾接觸,聊之所想,解之所憂,應之所想,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始終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為標準,讓人民群眾真正看到實實在在的優惠,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來行事。正如他在2002年所說的:“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經歷,是其個人成長的階段性描述與總結,同時也是形成其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理念的重要推手。當下,世界思潮暗潮洶涌,資本主義思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頻頻沖擊,青年黨員由于黨齡短、經驗少,極易受到這些思想的誘導走入誤區,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換個角度來看,青年黨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說是確保中國共產黨永葆純潔性的一個重要因素。青年黨員必須有“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的意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引導,以黨的規矩為底線,以人民的利益為核心,下沉到基層,講政治、有信念,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做一名忠誠、干凈、擔當的合格共產黨人。
[1]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年8月.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