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產權與國際私法的交叉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領域。要解釋這一復雜的領域問題,需要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以知識產權地域性原則為視角,分析知識產權國際私法的若干基本問題。本文將對我國現行知識產權國際私法的立法與實踐進行剖析、比較,并對建立和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提出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知識產權;國際私法
中圖分類號:D9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8-0083-02
作者簡介:李意(1988-),女,漢族,北京人,研究生,北京市浩東律師事務所,專利代理專業中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指知識產權依據一國法律產生,僅僅在該地域內有效,超出這一地域將不能行使,也不被承認。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征對知識產權國際私法產生重要影響,甚至使其區別于其他領域國際私法的決定性影響。
(一)理論的需要
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就現階段而言,主要是各國國內法的保護。各國對涉外知識產權案件的處理,就是知識產權國際私法的目標指向。因此知識產權在國際保護中產生的問題更為復雜,以至于知識產權領域是否存在法律沖突,知識產權是否具有域外效力等問題,至今仍存在爭議。
(二)立法的需要
世界上對知識產權國際私法規則作出規定的國家尚不普遍,知識產權涉外案件幾乎沒有任何依據,給司法實踐帶來極大的困難和阻礙。我們所處的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知識產權發展極為迅速,相應地其規則,包括國際私法的調整規則也應相應地與時具進。
(三)司法實踐的需要
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與發展,我國知識產權案件的數量極快增加,其中涉外案件的增長尤為迅速,這一方面與我國外向性經濟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表明知識產權制度的成熟促進了權利人維權意識的增強。
知識產權英文為 intellectual property,也稱之為“智力成果權”,在我國的臺灣地區,稱為“智慧財產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屬于民事權利,是基于創造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主要以傳統的知識產權即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為重點,并可能涉及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
所謂的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指知識產權依據一國(或地區)的法律而產生,且只在該國(地區)領域內有效,超過這一領域該權利就不能行使,也不被承認。從國際私法的發展歷史來看,民事權利的許多領域都曾長期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而國際私法本身正是在限制法則的屬地性斗爭中產生的。就知識產權而言地域性特征的產生和存在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1、知識產權的無形性是知識產權地域性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基礎;2、知識產權的法律確認性使得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征得以強化;3、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智力成果領域利益再分配的博弈結果。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以知識產權的無形性為客觀基礎產生的,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這一地域特性得以強化。但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知識產權的國際性的一面也表現得更為突出。比如知識產產權保護的國際性實現了全球范圍的保護;以國際條約為手段在全球范圍內得以推行;法律全球化的跡象最為明顯的法律體系。就知識產權國際保護而言,地域性與國際性是對立統一的。知識產權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保護,即知識產權實現保護的國際性是依靠地域性的實施實現的。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最終落腳點是知識產權公約的各成員方的國內法實現最終的法律保護。對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而言同樣如此,最終所有的規則都應是地方性和具體的。知識產權在實現全球保護的過程中,是尊重地域性的前提下得以實現的。知識產權以國際公約為推廣工具,達成國際條約的一項原則就是獨立保護原則,即各國對本國范圍內知識產權的保護獨立行使權力,以專利為例,是否授予專利、授予專利的種類及保護范圍大小,都是由各國自行決定的。知識產權法國際性正在逐漸消減地域性。知識產權的地域性與國際性是一對矛盾,二者在對立與統一之中實現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但二者也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知識產權的國際性逐漸增強,國際性的因素在知識產權產生之初并不明顯。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將承擔知識產權保護的大部分任務。
我國國際私法學界傳統的觀點認為,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由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的屬性決定的,只要無形性存在,各國立法科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地域性就存在。隨著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發展,多數國際私法學者開始以新的眼光來看待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我認為,雖然國際公約并為真正完全突破知識產權的地域性,但是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征的產生有歷史的、法律的和經濟的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完全歸結為立法者的主觀臆造。隨著國際經濟貿易交往的日益頻繁,嚴格地地域性已逐漸弱化,并在有限范圍內被突破,知識產權的法律沖突也將逐漸得到承認和重視。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為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知識產權的地域性雖然已有所突破,但這種突破剛好為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提供了一個發展平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基本上是以地域性保護為基礎實現的。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其在法律上有不同于其他財產權的特點,比如無形性、地域性、專有性、實踐型和可復制性等等,因而使得知識產權法具有其他方面法律制度不同的鮮明特點。這些特點對知識產權國際私法產生影響,使之具有區別于其他有形財產權的國際私法制度。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在相當長時間內,作為進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主要形式之一,這一制度包含了一下內容:1、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以各國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前提;以知識產權地域性為基礎;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契合訴訟經濟和司法效益的追求;知識產權國際私法秩序是國際社會理性選擇的結果。
傳統的知識產權地域管轄權原則,不能適應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形勢的需要,各國開始在地域管轄的框架下通過各種方式突破這一原則。同時,《布魯塞爾公約》和《盧迦諾公約》在歐洲各國實現了知識產權管轄權的合理分配制度。在此背景下,跨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強烈需求也促使各國開始為締結全球范圍內合理分配知識產權管轄權的制度而努力。《海牙公約》、《知識產權公約》等正是這一努力的體現。根據這些公約和公約草案的精神,被告住所地、侵權行為地等國法院均擁有管轄權。除知識產權有效性案件屬于專屬管轄范圍外,其他知識產權案件有可能像其他民商事案件一樣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管轄權分配制度。雖然《海牙公約》未能按照預期計劃通過,《知識產權公約》也無明確時間表,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知識產權管轄權的發展方向。加上《布魯塞爾公約》等在歐洲實行的良好示范作用,使得這些公約草案本身對各國立法與實踐產生重要影響。
由于受知識產權地域性的影響,知識產權法律適用的范圍較為有限、程度也不高。這表現為立法上規定法律適用的國家較少,在司法實踐適用外國法的實踐也不充分。同時,在法律調整方法上,由于法律適用的協調作用有限,地區性的統一實體條約在數量和范圍上都在迅速增加,甚至全球性的統一實體公約也有所增加。國際公約中的連結因素指向多數情況下被理解為相當有限的地域范圍。可以說,知識產權地域性對法律適用的影響是使之區別于其他領域法律適用的根本原因。
在國際商事領域,“讓判決自由流通”的美好愿景吸引各國法律人士為之努力。這一努力及其成果也對知識產權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產生影響。知識產權判決的承認與執行更多地進入人們的視界,其特殊性更多地為人們所認識。就其特殊性而言,知識產權判決承認與執行在管轄權方面受到更多限制。由于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各國對涉及他國知識產權案件的管轄較為審慎,這種審慎同樣延續到判決的承認與執行階段。也就是說,各國對知識產權判決來源國的管轄權要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同時,當被要求承認與執行的判決涉及被請求承認與執行過知識產權時,被拒絕承認與執行的可能性更大。被拒絕承認與執行的理由集中在管轄權和公共政策兩個方面。另外,知識產權禁令的承認與執行以及有可能在抗辯和先決問題中涉及知識產權有效性等也使知識產權判決承認與執行更為特殊。
要建立我國的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應當認清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所面臨的形勢,堅持公平互利原則、地域性原則、保護私權原則等。我國的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存在立法殘缺不全,司法實踐混亂的情況。
從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所面臨的形勢看,我國的知識產業有了長足進步,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知識產品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但從整體來看,我國主要是知識產品的輸入國。因此,建立我國知識產權國際私法制度應堅持“三原則”,即價值觀念上的的原則——公平互利原則、具體制度上的原則——地域性原則、權利救濟上的原則——保護私權原則。針對我國立法殘缺、司法實踐混亂的現狀,分別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管轄權方面,我國應規定涉及外國知識產權時行使管轄權的標準、建立不方便法院制度、放寬協議選擇法院的要求、明確專屬管轄范圍以及建立先受訴法院制度等。
在法律適用方面,我國應針對私法實踐較為混亂的現狀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適用規則。在判決的承認與執行方面,我國應采取變實質互惠為法律互惠、明確間接管轄權審查標準、建立判決承認與執行中的沖突協調機制以及完善相關具體規則等對策。
知識產權與國際私法的相會使二者都呈現出新的面貌,人們對這二者的認識都有所深化,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新的法律領域——知識產權國際私法。知識產權趨于其傳統的地域性,一度被認為與法律沖突乃至與國際私法無緣。隨著國際交往的頻繁,網絡技術、衛星技術等科學技術的進步,跨國保護知識產權的需求更加強烈。很多國家,尤其是知識產權發達國家開始嘗試突破地域性管轄審理涉及外國知識產權的案件。由此帶來知識產權的法律適用、知識產權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等相關國際私法問題。
從地域角度來看,目前的知識產權國際私法表現為一國承認其他國家知識產權法在其地域范圍內的效力,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和保護依外國法獲得的知識產權,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依內國法調整發生在外國的或者涉及外國知識產權的法律關系。由于知識產權國際私法是一個相對較新且極為復雜的領域,在此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許多更新、更復雜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1]王莉敏.中國知識產權法律建設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7(33).
[2]劉春霖等.知識產權法實施中的疑難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