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法律規(guī)制的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空前活躍,用人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其中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是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最普遍的兩類用人關系。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雖然僅有一字之差,其含義卻千差萬別。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勞動過程中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勞務關系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等價交換的過程中產生的社會關系。二者在主體地位、表現形式、責任形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區(qū)別。正確區(qū)分二者的差異,對于我們正確合理的理解法律,促進法律的正確適用,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勞動關系;勞務關系;二者差異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8-0150-02
作者簡介:何亞雄(1991-),女,漢族,甘肅平涼人,上海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高某于2012年6月到A高校繼續(xù)教育學院任教,內容是教授全日制自考助學輔導班學生法學課程。招錄時,雙方未辦理任何手續(xù),但A高校要求高某必須遵守該校任課教師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認真進行課堂教學,不能遲到、提前下課,也不得任意停課、調課,并應當在課外進行備課、批改作業(yè)、安排測驗等工作。2014年7月,高某發(fā)現A高校未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遂提出辭職,要求A高校為其補繳工作期間的社會保險費,支付未訂立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差額及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A高校則認為其與高某之間并非勞動關系,而是勞務關系①。
該案件的爭議焦點就在于高某與A高校之間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支持二者之間為勞動關系的認為:高某與A高校都是合法的勞動關系主體;二者之間的勞動關系依法建立,A高校的勞動規(guī)章適用于高某;高某提供的勞動是A高校業(yè)務的組成部分,高某為A高校付出勞動并獲得報酬。支持二者之間為勞務關系的則認為:勞務關系雙方是平等的,一方提供勞務,一方支付報酬,彼此之間僅存在財產關系,沒有管理與被管理的隸屬關系,高某自然應當遵循A高校的管理規(guī)定,但這僅僅是勞務關系成立的必要條件,并不能因此便認定雙方之間構成勞動關系。若想要判斷以上兩種觀點孰是孰非,首先應理解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qū)別和差異。
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非常接近:從形式上來說都是一方提供勞動,另一方給付報酬;從目的上看都是促成勞動的實現。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雙方不僅僅是財產關系,更具有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性,勞動者不僅僅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更應服從單位的管理和支配,遵守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和管理規(guī)范,而用人單位也不僅僅是為勞動者支付報酬,還應承擔繳納社保等福利性待遇,勞動關系反映的是一種穩(wěn)定、長久、持續(xù)的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關系。而勞務關系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事項進行等價交換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經濟關系,勞務關系具有臨時、短期、替代性高的特點。具體而言,二者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主體資格不同。根據《勞動法合同法》第二條的規(guī)定,勞動關系的雙方是確定的,即一方為用人單位,另一方為勞動者。此處的勞動者指的是達到特定勞動者年齡,具有勞動權力和勞動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用人單位指能夠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企業(yè)、個體經濟組織或民辦非企業(yè)等;而勞務關系中的雙方主體類型則呈現多樣性,雙方既可以都是法人,也可以都是自然人,還可能是法人與自然人之間的關系,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勞務關系中主體資格的要求也更為寬松。
(二)主體地位不同。正如前文所述:勞動關系中,雙方不僅僅有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還有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也就是說勞動者不僅僅要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用人單位為其支付報酬,勞動者更要服從用人單位的管理,遵守其規(guī)章制度,服從其調遣安排等。在法律地位上,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是平等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二者卻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更多體現的是勞動者對單位的服從和受其管理。而勞務關系中雙方僅僅存在簡單的財產關系,彼此之間的約束較之前者更少,是一種相對更加平等的社會關系。
(三)適用法律不同。勞動關系主要依靠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均適用勞動法規(guī)范,除此之外還應當受到其他特別法的制約;而勞務關系則主要適用合同法調整。法律法規(guī)對勞動關系有更高的約束和限制。
(四)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了可以獲取一定的勞動報酬之外,還可獲得五險一金等福利待遇以及參加用人單位民主管理的權利,也就是說,如果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遭遇意外傷害或罹患職業(yè)病,則可認定為工傷,由用人單位承擔一定醫(yī)療風險;而勞務關系中的勞動者則僅僅可獲得相應報酬,并沒有其他福利或民主權利,除非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工作風險有勞務者自己承擔。
(五)支付報酬方式不同。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報酬具有分配性質,通常以定期的、持續(xù)的支付方式為主;勞務關系中,勞動報酬的多少和支付方式的確定一般遵從約定優(yōu)先,但必須遵守誠實信用、公平公正等民法的基本原則。
(六)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在對外責任上,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以勞動單位的名義工作,在勞動過程中造成的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由用人單位承擔;而勞務關系中勞動者以本人的名義從事勞動,自己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在雙方內部關系上,勞動關系中的當事人之間不僅有民事責任,也有行政責任;勞務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主要涉及民商事法律關系。
(七)糾紛處理方式不同。勞動關系雙方糾紛發(fā)生后應先到勞動機關的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對勞動仲裁的結果不服的在法定期間內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勞動仲裁是前置程序;但勞務關系糾紛出現后既可以直接選擇訴訟程序解決,也可以經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處理,仲裁并非訴訟的前置程序。
(八)時效不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規(guī)定了勞動關系糾紛申請仲裁的時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而勞務關系屬于一般民事關系,適用《民法總則》三年的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②。
再看文章之初的案例,此刻就可以很清楚的判斷出高某與A高校之間的關系是勞務關系而非勞動關系。盡管主體關系、規(guī)章的約束力等方面與勞動關系有著很大相似度,但彼此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勞動關系中,雙方之間除財產關系之外,還存在不平等的人身隸屬關系,而在勞務關系中,雙方主體之間是平等的。雖然高某必須遵守《A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學班任課教師管理辦法》,但這僅僅是由工作的特殊性而決定的,并不是基于勞動關系產生的受管理監(jiān)督的義務;高某在A高校具有高度獨立性和自由度;其報酬按課時費計算,是勞動作為商品的價格;除了報酬之外,高某并未獲得額外福利或民主權利。綜上得知,A高校與高某之間為勞動關系而非勞務關系。
此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應當明確辨析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這樣在遇到相應的問題是才能尋求解決途徑,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①崔瑋.一案例,讓你搞懂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J].中國勞動保障報,2016-5-31.
②第一百八十八條[普通訴訟時效、最長權利保護期間]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1]楊德敏.論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J].河北法學,2005,7(7).
[2]李長健.論勞動關系的異化——兼論事實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qū)別[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4-8(54).
[3]張孟民.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之比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2).
[4]李坤剛.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區(qū)別的再思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