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監管環境及市場條件不成熟,個人理財業務還面臨諸多法律風險。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并提出了相應防控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8-0153-02
作者簡介:王燕玲(1983-),女,漢族,河北臨城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2016級在職法律碩士。
個人理財業務是指銀行專家在綜合分析客戶個人(家庭)財產的基礎上,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預期目標和風險偏好程度,對客戶資產進行科學的、有計劃的、系統的全方位管理,以實現個人(家庭)財產的合理安排和增值保值。
這是由商業銀行借助其資金、專業人員、操作技術、經驗及信用等優勢,為個人推出的一項資產管理業務。由于市場競爭、銀行間競爭和銀行內部等因素,風險是始終存在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5年9月頒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對此項業務進行了系統的法律界定和規范,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個不容忽視的課題受到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
從民法上來看,商業銀行和客戶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他們之間所能形成的法律關系包含債的關系、提供勞務的關系、委托代理關系。
(一)債的關系。商業銀行和客戶之間債的關系是以儲蓄存款為代表的,這也是個人理財的一種方式。后來還出現了保證收益理財計劃、保本收益理財計劃等新型理財方式,這些都是儲蓄功能的變形。
(二)勞務關系。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服務性活動,即中間業務,包括理財咨詢、理財分析、代收代付等。與債權債務關系相比,商業銀行幾乎不存在風險,最終的決策由客戶完成,風險也由客戶承擔。
(三)委托代理關系。這種關系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從一般的操作過程來看,商業銀行根據客戶的資金、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投資偏好來接受委托,以自己的名義對客戶的資金進行投資、管理、處分。商業銀行是以被委托人的身份參與到這個關系中來的,其行為已經具有了信托的性質,個人理財業務具有了交叉業務的特征。而《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開展證券、信托等金融業務。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個人理財業務對上面提到的法律關系都有所涉及,具有交叉性,所以它并不是一個單一性質的法律關系,這樣的結果是不規范的,必然會產生問題。
(一)法律風險。在我國個人理財業務還不是一項成熟的金融產品,金融法律規范中存在著盲點。首先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準入的法律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商業銀行市場準入作了規范,將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準入分為審批制和報告制。如果商業銀行未對理財產品進行報批或報告,將導致程序瑕疵,一旦與客戶發生糾紛,將會加重民事責任。其次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宣傳和銷售中的法律風險。在實踐中,許多商業銀行將客戶的儲蓄存款業務與理財產品進行搭售,在宣傳中刻意模糊個人理財產品的名稱、性質,混淆個人理財產品和定期存款的區別或界限,導致客戶誤以為個人理財產品是儲蓄存款。一旦銀行與客戶發生糾紛,商業銀行將難免涉嫌欺詐,而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第三,目前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現狀使得商業銀行開展這項業務時把握不準確,使之具有了信托的性質,這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面臨金融監管部門的處罰。另外,很多不具備條件的分行、支行盲目開展此項業務,為法律風險程度的加深埋下了隱患。
(二)市場風險。金融產品的運作是與整個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的變動、經濟周期的影響、金融市場的震蕩都會對理財產品的收益產生影響。目前我國個人理財業務中,一種是投資國債和央行票據。雖然這兩者是以強大的國家信用作為支撐的,但是作為一種債券產品,物價指數、利率、匯率等都會導致市場風險的產生。另一種就是貨幣類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展空間本身是有限的,再加上利率風險對人民幣理財的基礎性作用,而且目前我國存在利率不穩定因素,且銀行對人民幣理財又多含有儲蓄性質,保證收益且一般高于存款利率,加大了人民幣理財的風險系數。在這樣的情況下外幣理財逐漸成為一種受重視的個人理財項目,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嵌套在個人理財產品上的利率或匯率衍生產品的風險還缺乏規避手段,風險系數較大。
(三)操作風險。主要來源于從業人員水平高低不等和商業銀行系統的缺陷。首先,從業人員水平高低直接對商業銀行各項業務運作產生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從商業銀行系統的經營上看,由于目前個人理財產品具有較大的同質性,商業銀行普遍采用提高產品收益率,打“價格戰”方式爭奪市場,提高了成本的同時也加大了風險。另外,保本型或承諾最低收益型個人理財一旦達不到預期收益,商業銀行將不得不動用現金頭寸彌虧,甚至還要進行再貸款彌虧,將會聚積經營風險。從管理上看,商業銀行在客戶信息缺乏的系統環境下,對目標群體信息把握不充分以及對理財資金的管理不規范,都將導致商業銀行在操作上的風險加劇。
(四)其他風險。這里主要指的是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時盲目保證收益率,對銀行信用透支,這是風險產生的一個隱患。另外就是因操作引發危機而使客戶對銀行產生不信任進而要求回購投資,或者投資者要求提前償付或投資對象到期變現時可能引起的價格波動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銀行加強風險監管,不斷開創進取和時時的風險防范是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要在事前進行全面風險評估,確定客戶所能承受的總體風險程度;在管理過程中,對自身可承受的風險程度進行指標量化,針對不同的風險限額進行管理。
(二)積極創新金融理財產品。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財富水平、風險偏好、收入支出結構等因素對市場進行細化,明確各種理財業務和理財計劃的目標客戶群,向不同客戶層提供差異化理財服務,實現個人理財業務由大眾化、同質化向個性化、品牌化的轉變。
(三)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制度。一是在推出新的個人理財產品時,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有針對性的發售,并確保操作符合規定。二是規范與客戶簽訂的個人理財業務合同,銀行要明確體現自己的權利并詳細說明其實現方式,對風險調節作出約定,并做出風險提示。三是完善銀行內部的隔離措施以降低風險。
(四)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宣傳過程中要突出理財性質,宣傳用語使用要恰當,風險提示要充分,使投資者對理財業務有全面的了解,并及時披露理財資金管理及運用情況、投資組合及風險收益變化情況,以及其他對收益將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等信息。
(五)培養優秀的理財從業人員。商業銀行應當建立一支長期穩定的、能力全面的個人理財業務團隊,積極與境外的機構合作,引進先進經驗,創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從業人員資格認證體系。
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機構的重心,在改革創新的同時積極預防風險是非常重要也是及其必要的。對于個人理財業務而言,商業銀行要逐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水平,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與盈利能力,不斷發展壯大。
[1]陸澤峰.金融創新與法律變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樂嘉春.人民幣理財業務面臨新定位[N].上海證券報,2005-10-11.
[3]尹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與監管[J].中國金融,2005(5).
[4]孫曉紅.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性質、風險與監管探悉[J].金融縱橫,2005(9).
[5]李毳.我國金融機構委托理財業務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06(14).
[6]金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J].中國金融,2005(4).
[7]顓孫玉.我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法律風險的防范[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