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加強,大家逐漸重視養生保健,與此同時,互聯網及新媒體終端里,涉及醫學養生保健的話題最為常見,養生保健帖子比比皆是。加之各種微信養生公眾號和健康管理APP的大范圍傳播,似是而非的養生保健方法讓人真假難辨、無所適從。所以我們要擦亮眼睛,學會識別真偽,別讓那些包裝了高大上理論的偽方法、謠言坑了。
“眼藥水不治白內障”,“奶茶里面那些糖,胖得讓人心慌慌”,“對喝醋軟化血管的人需要耐心游說……”今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粉絲量3000萬的微信公眾號“丁香醫生”,用一首嘻哈風的《不上當,不上當》掀起醫療、養生消費打假風潮。
以往,人們對央視“3·15 晚會”總歸有些偏見:這些問題早發現了為什么不解決?還要等晚會那天再曝光,多坑一些消費者?晚會曝光之后問題也未必就及時解決了,那晚會的意義就是嚇唬嚇唬我們,告訴觀眾吃啥啥有毒,用啥啥危險?
今年,這些以往的刻板印象被改變了。“3·15 晚會”聯合國家質檢總局、中國消費者協會一起,早在晚會開始之前就已經把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最差的也是發了聲明正在整改中。就是平常天天在微信朋友圈里轉發的那些養生保健謠言,那些你不知道怎么解釋才更令人相信的謠言,也被今年的“3·15 晚會”解決了。雖然他們沒有讓騰訊禁封那些公眾號,卻在一臺2小時的晚會里把常見的朋友圈養生謠言都解釋清楚了,還是請了專家、做了科學實驗的。
簡單總結一下,今年“3·15 晚會”上關于養生保健吃東西的辟謠宣傳,大概有下面這些:
1.食物相宜相克是假的
什么西紅柿和螃蟹一起吃會變成砒霜,菠菜和豆腐一起吃會生成結石,牛奶和榴蓮一起吃毒過眼鏡蛇……全都是假的。相關機構委托大學實驗室把市面上賣的書、發的公眾號文章里食物相克的說法都做了一遍實驗,認定全都是假的。專家說了,過于迷信食物相克的說法,不僅會減少食物多樣性造成營養不均衡,還可能被誤導偏離健康飲食的大方向。
2.“XX食材是假的”很多都是假的
塑料紫菜、塑料大米、塑料包菜這些傳說中的東西,商販是不會賣給你的。用塑料做這些東西比種菜貴多了。不良商販往西瓜里打紅色素也是假的,瓜瓤很脆弱,西瓜打了針根本就放不到一天。花生泡在水里會掉色,是植物本身含有的植物色素,就像桑葚一樣。面條薯片等主食一點就著很正常,食物里碳水化合物、脂肪都可以點燃。冬瓜、藍莓、葡萄等上面的白霜是天然蠟質,無毒無害,不是農藥殘留。
3.關于雞蛋的一些謠言
雞蛋里確實有膽固醇,但人身體內的膽固醇大多數是自己合成的,從外界吸收的很少。蛋黃中有卵磷脂,也可以阻止膽固醇在血管壁上堆積。柴雞蛋和普通雞蛋營養有一些差別,但對于人體吸收來說都差不多。蛋殼的顏色取決于母雞種類,跟有沒有營養沒啥關系。
這些在你看來可能很簡單,甚至有些過時,但絕對都是中老年養生保健公眾號里隔三差五就會出現的內容。
《2017年度食品藥品辟謠分析報告》顯示,對于食品藥品類謠言,女性比男性易感程度更高。女性在家庭中通常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對食品藥品類問題更為關注,在食品藥品類謠言易感人群中,女性占比36.1%,而男性占比23.9%。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對食品藥品類謠言更易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健康,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但“偽養生”大行其道,卻很可能適得其反,讓公眾丟掉健康,甚至是因此喪命。比如一名26歲的安徽籍碩士研究生,迷信吃何首烏治脫發,最終因肝臟迅速衰竭,丟掉了寶貴的生命;養生館隨意給人扣上“氣血兩虛、脾胃不和”的帽子,不加甄別地進行艾灸、火罐,讓人傷財更傷身。那么,偽養生信息何以能大行其道?
大眾網特約評論員薛家明認為,首先緣于空巢之痛。許多老年人頻頻出入保健品店,其實并不是對保健品的功效有多信任,而是迷戀在保健體驗店與“店友”一起談心得、聽體會,享受其樂融融的溫馨感。對于長期忍受空巢之痛的老年人來說,這種溫馨感無異于久旱逢甘露。正是看到這一點,養生體驗館借著舒解空巢之痛的契機,取得老年人信任,進而兜售保健品。
其次是知識荒蕪惹的禍。據相關部門統計,中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48%,養生知識荒蕪程度可見一斑。而這樣的匱乏,也是偽養生信息橫行的重要誘因。另外,偽養生信息泛濫更緣于植入式養生廣告的橫行。無論是微信公眾號的養生文章,還是電視廣播的養生節目,其實都大量植入養生廣告。比如“破壁養生料理機”能夠將水果等打成極細的果汁果泥混合物,充分釋放食物營養;喝青麥苗汁可防癌,等等。但由于對植入性廣告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管標準,導致“偽養生”長期處于被“無視”狀態,野蠻生長、大行其道。
數據顯示,全國報紙有2000家,雜志1萬家,但是今天微信公眾號數量超過2000萬,而且每天還在增長。這說明大部分的微信公眾號都是私人注冊管理的,這一部分人發布的信息是否可信值得商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互聯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最高人民法院特聘司法信息傳播專家祝華新指出,“微信降低了網絡表達的門檻,誰都可以在這上面發布信息,所以網絡傳播的保健信息不能全信。”
知名醫學專家、衛生部衛生文化委員會副會長袁鐘鄭重提出,老百姓對常見的“養生講座”“養生書籍”“養生大師”一定要慎重理性對待,切勿上了“偽科學”“偽養生”的當。
警惕1:以食物代替藥物
袁鐘表示,由于中國傳統有藥食同源的觀念,加上一些保健品和民間大師都提倡以食物替代藥物治療,很多人都誤以為食物能夠代替藥物作為治療之用,于是便產生一些吃生茄子代替高血壓藥物和食用生泥鰍來治療糖尿病等的說法。他指出,這些做法不僅沒有科學的根據,而且會耽誤治療,威脅健康。他強調,任何時候,食物只能起到一種輔助性的作用,不能代替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作為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是經過嚴格的基礎實驗和臨床實驗驗證的,其療效毋庸置疑。
警惕2:以運動替代治療
近年來隨著群眾體育的普及,人們都越來越意識到運動能強健體魄。尤其中國的傳統功夫種類繁多,在群眾中甚為流行,民間也流傳著不少“氣功”可治愈疾病之說。但是運動能否治病,袁鐘認為,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一個病例,一名40多歲患有高血壓的患者,聽某養生大師說運動可以治療他的病,不用吃藥,于是不服用治療高血壓的藥物,而堅持以運動為主,每天踢球、跑步……結果,卻在一次劇烈運動后倒在了路邊,再也沒有起來。”袁鐘表示,雖然這個例子看上去很極端、很荒謬,但事實上,現在,有很多人就正在做著這樣本末倒置、違背常理的事。
“一定要相信規范化的治療,因為,大多數疾病的治療方法都是經由世界各國專家研究得出的科學結果,是規范化的。”他指出,不論運動還是功夫都只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以運動代替治療的想法顯然不可取,氣功也是一樣。“所以,患了疾病,正確的做法是到醫院接受診治,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或進行其他規范化的治療,可以把適當的運動作為增強體質的手段。”
警惕3:號稱“民間大師”
所謂“民間大師”通常是指一些沒有正經學過中醫,沒有經過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卻被大家所認可的“大師”。“不能完全否認,說民間大師都一無是處,他可能也懂得一些治療疾病的方法,治病是個專業活,包括診和治兩個方面,涉及很多專業知識,包括西醫的知識,因此專業資格還是很必要的。至少要能確保其懂得基本的醫學知識,才有資格為病人診治,才能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不會受到威脅,這也是國家設定專業醫師門檻的因由。”袁鐘表示,醫學需要花很長時間學習,深厚的基礎知識和演進的知識都需要系統培養,并非閱讀一兩本醫書就能成為醫生。
警惕4:含混醫學新名詞
第四醫學、信息茶、人體科學、全息論……您是否覺得這些詞語雖陌生,又看似有一些道理,頗像醫學用詞呢?有些“大師”就是利用這種手法,創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名詞,作出模糊的解釋,再偷換進自己的概念。袁鐘指出,專業的醫學術語和名詞是很嚴謹的,“如休克、免疫等都有很嚴格的概念,而且這些概念的邊界都是很清楚明確的。而這些假醫學名詞,定義往往比較含混,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也可以。”所以他建議,在接觸到概念含糊不清的所謂醫學新名詞時,大家一定要多一點警惕,也可多到網上查證,或向醫生求證,辨別真偽。
為了幫助公眾從海量信息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權威信息,國家衛計委相關專家通過文獻檢索,結合現場調研,并組織研討,形成了《公眾識別與利用網絡健康信息建議》。希望公眾利用這樣一套工具,對網絡養生信息進行初步的識別和判斷。具體辨別方法用6個字概括,就是:可靠、可信、可用。
可靠:判斷傳播平臺是否可靠
這種判斷有4個維度:
一看信譽度。查看網站和社交媒體所屬的機構是否有信譽。比如可以在網站下面查到網站的版權所有方,也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中查到帳號的簡介。
二看專業度。查看網站信息是否有專業人士進行審核把關。比如網站是否有與他們合作的權威的醫療機構,再一個是他們是否聘請了權威的專業醫療衛生人員提供一些技術支持。
三看常理度。查看一些網站和社交媒體中的健康信息有沒有違背常理,比如能夠包治百病,這就明顯違背了醫學常識。
四看商業度。判斷網站和社交媒體有沒有推銷產品的傾向。
可信:判斷網絡健康信息是否可信
也可從4個維度進行判斷:
一看標注度。開發和傳播健康信息的時候應該標明出處,讓查詢的人知道信息的來源和出處,也看出來源是否權威,機構是否是專業,從而知道可信度。
二看符合度。看信息發表的內容是否與作者所從事的專業領域相符合,如果符合,信息可信度就更高。
三是時限度。看信息發布的時間,我們對健康、疾病以及對醫學的認識是有一個不斷提升和完善的過程。10年前的觀點到今天可能不一定正確。醫學的發展會發現新的理論、新的方法或者新的知識,但是因為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這個東西也可能存在不全面,或者某方面有缺陷。
四是認同度。看信息表達的觀點是否有一定的認同度,也就是說信息所涉及的觀點是否就這個領域專家或權威機構的普遍共識。
可用:查到信息以后應該怎么理解和利用
有兩點要注意:
一是指導性。網絡健康信息可以幫助大家掌握基于疾病防控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指導形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知曉與自己健康和疾病相關的衛生政策。
二是或然性。網絡健康信息不確定性很多,不適宜、也不能用于自身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是非專業人員,自己進行的治療可能是錯誤的,會延誤醫生對你正確的處置。不恰當的藥物治療還有一些副作用,影響健康,重病患者還可能危及生命。
值得關注的5個健康類公眾號
1.丁香醫生
丁香醫生是丁香園(是中國最大的醫療領域連接者以及數字化領域專業服務提供商)旗下的健康管理平臺,這里有專業醫生寫的健康科普文章。
2.冀連梅藥師
冀連梅是執業藥師,暢銷書《冀連梅談: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作者,網絡上人稱“中國第一藥師”。憑醫者的良心和嚴謹理性的態度撰寫有溫度、接地氣、通俗易懂的用藥科普文章。
3.好大夫在線
靠譜的健康知識儲備庫,謠言的強力粉碎機。每篇文章都由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的醫生審核,放心!
4.營養師顧中一
顧中一是北京友誼醫院營養師,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清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華西醫學營養專業畢業,著有《顧中一說: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吃》,專注營養十年,傳播靠譜又實用的健康知識。
5.健康老人幫
重慶中科云康養老產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家庭健康管理平臺,與《家庭醫藥》雜志社深度合作,專注為中老年人提供科學、優質的健康養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