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素萍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2-000-01
摘 要 文章首先闡述了文化共享工程對農家書屋建設的積極影響,然后從上級牽頭、同級互聯的角度,分析了農家書屋金字塔管理結構的特點和作用,最后從舉辦圖書宣傳活動、開展送書到戶服務、招募志愿服務人員三大方面提出了農家書屋的流動式服務模式。
關鍵詞 農家書屋 文化共享 管理 服務
一、農家書屋的建設背景
2002年,我國文化共享工程正式實施,這項工程旨在解決農村文化娛樂的匱乏,填補知識鴻溝,促進全民閱讀和知識文化的共享。為了加強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08年首批農家書屋開始投入使用,經過10年的發展,農家書屋在制度規范、圖書資源、硬件支持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經費、人員、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問題。如何拓展農家書屋的資金來源、提高農民對圖書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家書屋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成為了當前農家書屋發展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農家書屋可以依托現有的資源,結合農家書屋發展的實際,通過調整管理結構,采用創新性的服務模式,提高農家書屋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
二、農家書屋的金字塔管理結構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有關規定,農家書屋的建筑面積不能少于20平方米。可是,由于資金投入、地理環境等問題,一些農家書屋的建設并未達到國家的基本要求。另外,一些農家書屋的建設雖然能夠符合國家要求的建筑面積和藏書量,但仍然存在管理混亂、各自為政等問題。因此,農家書屋可以嘗試使用圖書館的總分館的管理模式,形成“大館帶小屋”的金字塔管理結構,提高農家書屋的管理水平。
具體來說,農家書屋可以與當地的縣級或區級圖書館建立聯系,讓上級圖書館提供圖書管理的技術和業務支持,優化農家書屋的藏書結構和人員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農家書屋可以利用上級圖書館的資源進行管理人才培訓、閱讀活動宣傳和新書采購,提高農家書屋管理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另外,同一地區的農家書屋還可以建立互聯構建“書屋網絡”,優化書屋之間的藏書結構,讓農家書屋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采購到更多有價值的圖書。
基于這種金字塔的管理結構體系,上級圖書館還可以成為農家書屋的“牽頭人”,搭建農家書屋的藏書檢索系統。為當地居民提供館際互借的服務,讓不同地區的圖書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農家書屋的流動式服務模式
目前很多農民并未意識到圖書對于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意義,因此普遍存在農家書屋利用率不高的現象。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農家書屋應該在改善管理結構的基礎上,采用流動式的服務模式。
第一,舉辦流動式的圖書宣傳活動。目前,流動書車是農家書屋服務發展的新模式。農家書屋可以利用流動書車定期對一些實用價值強、利用率高的圖書進行流動式的宣傳,讓讀者充分了解農家書屋的資源,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另外,通過這種宣傳方式還能從小培養農村家庭孩子的閱讀興趣,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長。
第二,開展流動式的送書到戶服務。雖然農家書屋的服務范圍較小,但一些農民并未意識到圖書的作用,因此農家書屋的圖書依然得不到利用。為此,農家書屋可以通過送書到戶的方式,免費給農民提供一些生態農業、循環養殖的圖書,讓農民了解一些新型的農業產生方式,從而提高農業產量,降低勞動強度,節省生產成本,改善當地環境,促進當地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當讀者嘗到了閱讀帶來的甜頭后就能發現圖書的利用價值,從而提高農家書屋的到館率和圖書借閱率,改善農家書屋的管理服務現狀。
第三,招募流動式的志愿服務人員。農家書屋的管理一般由村領導兼職擔任,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加上考核機制的缺失,領導者往往對農家書屋的重視程度不高,這就導致了農家書屋的管理和服務質量一直得不到改善。通過招募流動式的志愿服務人員,可以讓村民參與到農家書屋的服務當中,在減輕管理人員負擔的同時,提高農家書屋的親和力,讓志愿者身邊的人能夠主動借閱和利用圖書。農家書屋還可以通過提供志愿補貼、提高借閱權限、進行年度表彰等方式調動志愿服務人員的積極性,讓志愿服務成為農家書屋常態化發展的重要環節。
圖書館學之父阮岡納贊曾經說過,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 ],農家書屋正是這一理念的充分體現。但從目前來看,農家書屋在管理和服務上還存在諸多不足,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改善。采用金字塔的管理結構和流動式的服務模式,可以解決農家書屋在資金、人員管理和圖書利用等方面的問題,因此,農家書屋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采用類似的方法改善農家書屋的管理和服務質量,促進當地的文化共享。
參考文獻:
[1] (印)阮岡納贊著,夏云等譯.圖書館學五定律[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