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振華 陳光輝
中圖分類號:TM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2-000-01
摘 要 分析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原因有利于提升核電機組運行的穩定性,對促進電廠的更好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對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原因進行綜合闡述的基礎上,論述了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應對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核電機組 廠外電源 電源擾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核電機組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旦發生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會導致電網電壓下降、安全動作復位等現象,甚至會導致反應堆停堆,會對核電機組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分析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原因并制定完善的應對策略,對促進核電機組的穩定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原因分析
(一)電網設備維修
電網設備維修時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變電站發生故障或者輸電線路出現故障,會加劇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現象的發生概率。同時,配電系統和電氣開關站出現故障也會導致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現象出現。導致電網設備故障的主要因素為技術人員未能實現對電氣開關站、高壓配電設備和主變設備的預防性維修。例如,在A變壓站,發電機的母線出現故障導致了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現象發生,在B核電站,主變與變壓器相連的電阻器絕緣套故障也導致了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現象出現。由于未能對上述設備進行預防性維修,使得核電機組附近的潮氣累積,加大了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現象的發生概率,增加了電廠的經濟損失。
(二)電網調度不協調
電網調度不協調是引發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現象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電網調度人員在調度前未能就電網設備維修和試驗活動等內容與其他部門協調一致,使得核電站失去安全停堆,進而引發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現象出現。通常情況下,電網編制的輸變電設備維修周期與核電站的換料周期具有一致性,母線維修與試驗活動具有一致性,若不能充分協調電網調度,就會出現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現象。例如,A變電站的電網調度人員未事先通知管理員就切斷了220kV線路故障保護電源,使得電站因缺少安全系統的保護無法為220kV開關站提供安全保護電源,電網調度人員認為,在電網調度計劃通過審查的情況下,在切斷故障保護電源前無需通知管理員。由于電網調度的不協調,釀成了嚴重后果,給電站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二、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應對策略
(一)完善規程指導
完善規程指導是防范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發展的重要途徑。由于部分電廠尚未針對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響應規程,使得電站反應堆停堆和系統復位現象頻繁,給電廠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電廠管理人員應提升對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重視程度,建立完善的相應規程,為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處理提供科學的參與依據,降低停堆和系統復位的發生概率。
例如,B核電廠2017年5月檢修電網設備時發生了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該電站的工作人員采用了針對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300MW EOP規程對事故進行處理,有效降低了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對核電站造成的經濟損失。
(二)采用應急設備
提升應急設備的可用性是應對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重要舉措。在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過程中,由于管理人員未能提升對應急設備缺陷的重視程度,使得發生失去廠外電源事故時,不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恢復措施,加劇了事故的嚴重程度。因此,電站應加強對應急電源的重視程度,制定完善的預防性維修和事后檢修計劃,確保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應急設備存在的缺陷,提升應急設備的可用性,促進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迅速解決。
(三)防范電源擾動
通過對核電站近幾年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進行分析可知,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大多失去的是部分廠外電源,若能采用多路電源對核電機組進行供電,則能夠有效防止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出現,促進核電機組的穩定運行。
例如,A核電站發生了400kV線路失去廠外電源事故,使得兩臺汽輪發電機組失去油泵電源,導致了電廠的停堆。于是,技術人員通過總結此次400kV線路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發生的原因,采用了多路電源母線對汽輪發電機油泵設備進行供電,有效防止了停堆現象的再次出現。
三、結語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電網設備維修和電網調度不協調是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的兩個主要原因。因此,應完善規程指導,為核電機組失去廠外電源事故的處理提供科學的參與依據,提升應急設備的可用性,制定完善的預防性維修和事后檢修計劃,采用多路電源進行用電,實現對電源擾動的有效防范,從而實現促進核電機組穩定運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志貴,朱志飛.核電機組220kV安全電源設計[J].中國核電,2015,8(03):196-201.
[2] 喬雪鋒.三門核電1號機組非1E級直流電和不間斷電源系統設計改進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1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