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琴 吳彤琳 霍家旭 蘇瑞祥
[1.河北金融學院會計系,河北 保定071051;2.西南交通大學茅以升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3.澳諾(中國)制藥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51]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保定設立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一石激起千層浪,黨中央的該項千年大計引起了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高度關注。黨的十九大強調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重點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雄安新區規劃和建設始終要貫徹高質量的發展要求,創造“雄安質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為全國的城鎮經濟發展的一個示范點。新區必須結合科技的不斷發展,同步規劃建設數字城市,努力打造智能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建設綠色低碳新區;按照國家部署建設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努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區。而新區以外的周邊區域如何借助新區發展之機遇,避免盲目發展,高效、高質量的加快自身城鎮化步伐,成為地方政府需要關注的問題。
雄安新區為國家級新區,是黨中央制定的千年大計。新區的建設要圍繞打造北京輔助功能的集中承載地,結合區域文化特點、自然景觀、經濟發展要求,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合理構建城市立體化布局,形成新區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新型科技城市風貌。新區的建設要按照國家部署,堅持以生態環境優先、環保發展為主,發展高端產業,聚焦要素資源,培育創新動能,努力打造A I新區;要建設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布局高效交通網絡,落實職住平衡要求,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綠色智慧新城。
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的城鎮化“起點低、速度快”,城鎮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了2017年的58.52%。與此同時,諸如盲目擴張、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各種問題也逐步凸顯。新區周邊區域保定市各區縣的城鎮化發展同樣面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為經濟增值速度低,經濟結構不合理。一方面,經濟以粗放式發展為主,以重污染、家庭作坊式為表象,城鎮化急劇擴張的同時,忽視了環境承載能力。另一方面城鎮化的發展加快了人員由農村向城市流動的步伐,但由于社會保障跟不上,引發了一定的社會矛盾。然而從政府監管角度分析,政府監管難度大,經濟發展盲目性強,環境污染嚴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嚴重不均衡。新區成立后,周邊地區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國家宏觀經濟規劃嚴重脫節。地方政府也快速響應了中央號召,開始著手對這種現象進行整治,然而收效甚微。因為盲目地抑制地區城鎮化的發展,必定使得地方經濟突降,城鎮勞動力大量閑置,區域經濟狀態低迷。因此急需構建并實施適合新區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在保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同時,形成周邊區域綠色生態的產業結構。
為了避免新區周邊地區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盲目發展、環境污染、人口與社會保障的矛盾等問題,雄安周邊區域應從以下幾方面研究入手,力求規范區域發展的主要問題,確保區域經濟良性循環。
第一,觀念引導。
地方政府通過強有力的調控手段,嚴格把控經濟發展方向。尤其是對產業結構、供需平衡、人員流動方面進行整治。
1、樹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意識
新型城鎮化發展,要徹底摒棄過去只追求發展速度,以侵害生態資源、擠占生態空間、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城鎮粗放式發展模式,要樹立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變化、保護自然環境的發展理念。要以生態文明思維指導城鎮化建設,把城鎮建設、經濟發展、人口保障等問題,始終置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在保護環境不受破壞的同時實現經濟的轉型,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我國經濟環境中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關乎我國經濟與環境能否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尤其是我市目前產業結構和環境破壞矛盾相當突出,地方區域產業結構能否順利轉型,既關系到區域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又關系到城鎮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是否能夠良性循環。由于歷史原因,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導致了保定市城鎮產業結構很不合理,重污染、作坊式企業遍地開花,導致政府進行產業布局調整任務非常繁重,難度也較大。隨著近幾年京津冀一體化的國家戰略制定,也給保定市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保定市城鎮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轉型升級并舉,要下大力氣淘汰落后、傳統工業,大力發展新型高科產業、服務業,還要積極推進與生態文明城鎮建設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政策控制。
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并推出強有力的政策,從稅收優惠、環境監管、政府支持等方面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1、對于污染企業,采用多方位、分階段性治理方式。具體為對污染企業進行強制季節性停產并逐步延長限產時間,鼓勵其自行向邊遠地區遷廠。地方政府結合國家2018年出臺的環保稅以及地方政府稅收自控范圍,對污染企業進行征收污染稅。降低其利潤空間,迫使污染企業自行轉型。
2、對于高科企業、服務行業、文化行業進行大力支持。結合新區發展定位,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起優惠政策,比如:高企稅收優惠、科技型中小型企業稅收優惠、政府貼息、政府補貼、政府服務等,提供良好的投資平臺,大量引進高科產業。鑒于新區未來大規模的發展,周邊地區可從大力發展服務行業,涵蓋交通、餐飲等方面入手,在新區大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支持的作用,同時借助新區發展機遇實現地方的經濟發展。另外結合地方特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地方政府需加大文化產業投資力度,進一步提高地方文化層次。
第三,人口與經濟發展規劃。新區發展過程中,勢必引起人員流動頻繁、人員數量劇增,由此引發的社會保障、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問題會不斷凸顯。
1、制定符合新區迅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保障體制,尤其對于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從社會保障無區域限制、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人員流動社會保障手續辦理簡捷等方面入手,解決外來人員的后顧之憂。
2、加強社會文化建設,一方面引進高素質人才,配合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的人員引進方案,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比如提高個稅免稅額度,提高國家千人計劃高科人才的待遇。另一方面是強調人文素質的提升,地方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出良好的社會人文風氣,保證人員素質符合新區發展的定位。
本論文在以往城鎮化建設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雄安新區建設這一新形勢,對新區周邊區域保定市各區縣的城鎮化道路進行分析,著重對目前該區域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并從觀念引導、政策控制和人口與經濟發展規劃三方面提出了區域城鎮化建設的思路,力求探索一條既遵循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又符合新區建設規劃,適應保定周邊鄉鎮區域實情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這既是對雄安新區建設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完善,也是推進保定市區域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地區綠色健康發展的重要探索。這對提升保定市城鎮化發展水平,促進縣城建設,帶動縣域經濟,實現城鄉一體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孫麗欣,牛曉耕,穆書濤,連季婷,曹楠楠.河北省科技創新與生態城鎮化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1(15).
[2]魏戰剛.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承德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6(36).
[3]馮靜.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