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娟 吳 艷
水上消防隊伍是港航安全的捍衛者,守護著船舶、港口碼頭及沿岸的公共財產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他們以水面為戰場,甚至伴著蕩漾的江水入眠,他們在水與火之間逆行,直面任何困難,不管是冰冷刺骨、水流湍急,還是月黑風高、險象環生。
新中國成立至今,伴隨著我國港航事業發展,水上消防隊伍愈發壯大,水上消防設備不斷更新換代。尤其近些年,隨著海洋強國、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提出,港航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水上消防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如何應對挑戰值得深思。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百廢待興,水上消防力量較為薄弱。而到上世紀70年代,我國大力建設新碼頭,努力提高港口吞吐能力,與之相對應的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水上消防相比之前有了較快發展,交通公安機關開始加強水上消防力量建設,大力發展專用消防船,在大連、秦皇島、青島、湛江、上海和長江南京港,相繼裝備380 t專用消防船,并建立了水上消防隊。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航運業迅速發展,船舶、貨物種類增多,危險貨物運量持續增加,再加上船舶設備老化、消防管理滯后等諸多因素,船舶火災、爆炸事故多次發生。“大慶53號”、“惠泉”輪、“大慶245”輪等接連發生火災事故。
火災事故的頻發,暴露出水上消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港航公安消防力量不足、機構體制不順、整體素質不高,以及隊伍的職業化、老齡化等方面,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水上消防隊伍戰斗力的提升和職能的發揮。交通部、公安部對此高度重視,積極采取多項應對措施,推動了水上消防的發展。
針對港航公安消防機構,交通部進行了多次改革,各級港航公安機關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組建和完善消防機構。期間,港航公安消防支隊大多升為副處級建制。并通過加強培訓、開展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制定相關的規范和標準等措施,加強消防隊伍的規范化、職業化建設。
除此之外,頒發《消防艇戰斗員基本功訓練規定》《船舶修理防火防爆管理規定》《港口消防規劃建設管理規定》《運輸船舶消防管理規定》等多個消防規章制度,使港航消防法規建設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通過加強港口、船舶消防監督,開展港航消防安全宣傳,組織召開系列消防專業工作會議等措施,進一步強化水上消防監督與事故預防。

冉隆澤烈士
這個時期,港航消防基礎設施也得到持續推進、加快建設。各港航公安局建設了消防基地,包括消防訓練塔、消防技術室等設施設備,港航水陸消防基礎裝備得到進一步加強。1985年從日本引進2艘專用消防船,分別由上海港和青島港使用。1991年起,交通部投資3 978萬元建設長江干線水上消防站工程,先后在重慶、宜昌、武漢、九江、蕪湖、南京、南通港建設7個水上消防站和一個消防指揮中心,成功撲救了1993年“揚子江樂園”號、1997年“大慶243號”、“江漢60號”、1999年“蘇建油18號”、2004年“海王星”號等多起重、特大船舶火災。上世紀90年代末,港航公安已經初步擁有330個消防隊、4 500多名消防戰斗員、35艘專用消防船艇、300余輛消防執勤車,共撲救各類火災事故1 405起,保護了人命安全,避免了數以百億計的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1994年5月23日21:30時,停靠上海港匯山客運碼頭的長征輪機艙發生火災,上海港公安局水上消防支隊所屬港消1、2、5號輪先后到場施救。采取“內攻機艙、打擊火勢、冷卻油柜”等措施,從機艙左通道深入滅火,避免了裝有290余噸柴油的油柜爆炸,為安全撤出861名旅客和船員贏得了寶貴時間。但深入機艙救火的港消5號消防班長李寧和港消2號消防員冉隆澤不幸壯烈犧牲,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李寧烈士
鄧洪,一名水上消防的老兵,是水上消防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26年前,他進入廣州市消防支隊水上中隊,便一直守護著船只往來頻繁的珠江水域,并留下一串值得驕傲的數字:歷經重大水上戰役300余次,挽回財產損失6 000萬元,巡航珠江2 000余次,創造了60 000多海里的安全航行紀錄。他曾在高達60 ℃的船艙內操縱,用船頭死死頂住載滿重油的失火船只,冒著隨時都可能被炸飛的危險,一頂就是30多個小時。也曾長時間呆在船艙,身上透著一股濃濃的、洗不掉的機油味,他卻自豪地說:“我這是船員的味道。”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8年,廣州水上消防裝備更新了4代,鄧洪擔任了4代消防船船長,見證了水上消防發展和裝備的升級。
水上消防就像影子一樣,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伴隨著港航業的發展而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港航業發展迅猛,港航公安消防工作進入一個更加規范化的發展時期,得到全面、快速的發展。
港航公安消防隊伍持續壯大。2003年10月,長江航運公安局成立了消防總隊,設16個消防支隊,7個中隊,1個指揮中心。2006年5月,上海港公安局水上消防支隊下轄5個中隊。2007年,天津港公安局消防科升格為消防支隊,下轄3個科室和5個中隊、1個消防站……國內港航公安機關的消防機構在編織設置上進一步調整和規范。
與此同時,2007年,我國西部地區第一支水上消防中隊——沙坡頭水上消防中隊成立;2011年,陜西省第一支水上消防救援隊成立;2013年,福建省首個水上特勤消防中隊組建完成;2015年,深圳首支水陸兩棲合同制消防中隊——武警蛇口水上消防中隊正式成立……各地水上消防隊伍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水上消防隊伍變得越來越強大。
消防裝備不斷增加、更新換代,發展加快。天津港、日照港、連云港港、煙臺港、青島港、寧波港等單位先后投入購置了一批先進的大型消防車和各式高噴射消防車等裝備,此外還購置引進先進的消防通訊指揮系統、消防檢測探測系統等大批科技含量高的裝備和器具,消防專用器材不斷更新。例如,耗資近億元的東莞“莞消二號”消防船于2011年正式服役,最高航速17 kn(約35 km/h),續航能力達96 h,可以去遠海工作,水炮射程達220 m,每秒供水最高能達到3 t,即使八級海況(10級臺風)仍可以正常出航,成為虎門港消防安全的強力保障。2013年,裝備先進、功能齊全的消拖兩用拖輪——“湛港消拖601”號正式入列湛江港集團。該輪總長達43 m、型寬11 m、型深5 m,為國內消拖兩用拖輪中最長;其功率達4 413 kW(6 000馬力),航速14.9 kn,續航能力不少于1 000 n mile,也居于同類船舶前列。
再加上強化消防安全監管與宣傳,水上消防基本形成以大型港口、“四區一線”水域、“四客一危”船舶為重點的消防監督與檢查機制。而通過消防監督、救援實踐和水上應急聯合演習等,各地水上消防隊伍在應急救援預案建設、應急救援聯合機制、應急救援力量布局等方面同樣取得巨大進步,探索、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消防應急救援體系。此外,針對火災事故發生的原因,一些港航公安消防隊伍采取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例如大連港、青島港等都有危險品監護,大連港的危險貨物集裝箱堆場有專人監護,對危險品堆放嚴加控制,并且保持每3年進行一次第三方安全機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整改和落實。
水上消防隊伍壯大,消防裝備升級,多措并舉,使我國水上消防隊伍應對火災事故的救援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近年來,建設海洋強國、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先后提出,我國港航業發展日新月異,船舶種類越來越多樣化,船舶數量越來越多,船舶大型化趨勢明顯,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更是連續1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而我國是危化品生產與消費大國。據中物聯危化品物流分會統計,2017年我國各類危化品企業已達31萬家,危化品全行業貨物運輸量將繼續保持在16億t以上。這都給水上消防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此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加快推進,并且在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人民日報》撰文稱,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對于促進開放型經濟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可以預見,未來各地航運中心建設、自由貿易港探索建設將成為趨勢,這對水上消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圍繞水上消防如何更好地應對未來日益嚴峻的挑戰,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思考。
1)沉下心思,與時俱進,提升專業技能。現代船舶火災情況更加復雜、形式多樣,提升了火災撲救的難度。面對不斷變化的水上消防安全形勢,船舶越來越大,危險品種類越來越多,港口吞吐量越來越大,火災救援的難度也相應提升,再加上水上消防設備的升級,操作、使用等方面也對水上消防人員提出更高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水上消防員更要抵擋住外界的各種誘惑,沉下心思,與時俱進,掌握大量消防救援知識,要不斷地學習新技術、接觸新產品,在提高專業技戰術水平的基礎上,還需要創造性地運用到水上消防實際救助中,保護好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2)強化防范,未雨綢繆。“做好預防就是最好的保護”,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水上消防工作。一方面,應熟悉水域停泊的各類船舶,做到了如指掌,另外對各類危險品、各個水段等相關信息同樣要詳加了解,根據不同的船舶類型、不同的危險品,分別制定出與之相應的消防救援應急預案,通過實地演練和救援實際案例總結分析,持續豐富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案例進行全面分析,發現船舶在消防管理工作方面的薄弱環節,在進行消防監督檢查的基礎上,盡可能在源頭上減少火災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3)培訓制度化,注重實效,與演練相結合。前段時間,《新兵投手榴彈滑落,班長3秒救人》的新聞成為熱點。正是靠著充分的預案和無數次的演練,那位班長才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靠著自己的冷靜和勇氣,避免了一場原本馬上就要發生的悲劇。水上消防同樣如此。雖然以往相關培訓并不算少,但有的培訓太過形式化,一旦遭遇船舶火災事故,可能會因為錯誤操作和處理,產生嚴重后果,這些例子也在以往發生的一些船舶火災事故中被驗證。因此,在培訓方面要以實效為導向,反復演練、磨礪,唯有千錘百煉,才能練出真本事,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
4)聯合多方資源,形成最大合力。2017年9月,我國首次在長江干線和通江大型湖泊交界水域舉行大型應急演習,其中就包括消防救援,參加演習的涉及海事、公安、航道、港口等27家單位。而在水上消防工作中,很多時候也涉及到多方的協作,只有合理地通過整體聯動,形成最大合力,才能在水上消防工作中取得最佳效果,事半功倍。
5)注重科技助力水上消防發展。科技的力量,在當今社會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無人超市、無人酒店、無人機、無人汽車,甚至無人船,都不再是天方夜譚。高科技的水上消防飛機、更先進的水上消防設備,抑或著是將新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等,更多地、更及時地應用到水上消防實戰中,都將在極大程度上提高水上消防管理與技術水平,保護生態環境,保障水上運輸作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