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兵
(哈爾濱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趙季平是中國著名的作曲家,被譽為“最具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他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音樂體裁包括藝術歌曲、交響曲、協奏曲、電影和電視劇配樂等。其中耳熟能詳的電影電視劇音樂有《梅蘭芳》、《霸王別姬》;交響音樂作品有《第一交響曲》、《和平頌》、《喬家大院》等。
《喬家大院》是趙季平先生為同名電視劇《喬家大院》創作的一部交響組曲。整部作品由《序曲》、《立志》、《愛情》、《商路》、《煉獄》和《遠情》六個樂章組成。作品以音樂的方式,從政治、家庭、事業為角度,描繪了清朝末年山西商人喬致庸的愛情與經商經歷。交響組曲《喬家大院》以山西民間音樂素材為基礎進行創作,音樂素材多為取自于民間采風的音樂資料。作曲家通過巧妙的運用作曲技法將山西民歌、晉劇、小戲等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作為音樂邏輯發展基礎的曲式結構,在樂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樂章《序曲》的曲式結構為并列的五部曲式,由附屬結構的前奏和A、B、C、D、E五個部分組成,樂曲從G宮調開始最后在bB徵調結束;第二樂章《立志》的曲式結構為帶有再現的并列六部曲式,由A、B、C、A1、D、A組成,主要調式為G自然大調;第三樂章《愛情》的曲式結構為倒裝再現的五部曲式,由A、B、C、B1、A1五個部分組成,調式為同主音的D角、D羽調;第四樂章《商路》的曲式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由A、B、A1三個部分組成,調式為E徵調;第五樂章《煉獄》的曲式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主要調式為c自然小調;第六樂章《遠情》是帶有引子和尾聲的復二部曲式,調式為D徵調。
樂曲主題的發展采用“核心動機”的發展手法,貫穿全曲。全曲的“核心動機”由G、A、D三音構成,三個音以間隔純五度的形式產生。第一、第六樂章材料a(G、#F、A、D)為核心動機加入一個音,并在一個五度內縱向排列;其他樂章的音樂材料b、e、f、d、g、h、i、j也由核心動機發展而來。其中音樂材料f(sol、sol、sol、sol、#fa、sol、la)以同音重復、級進的方式、跳音的運用;音樂材料i以A調I、II、V音(la、si、mi)出現核心動機,同一音高以短連長的形式出現。

在整個交響組曲的配器中,作曲家巧妙的加入晉胡、二股弦,表現出濃重的民族韻味及晉中地區的民間特色。這種加入色彩性樂器的配器手法,將人帶入到音樂的情景,并表現出歷史滄桑的畫面。在二股弦與管弦樂隊的配器方面,作曲家巧妙的將兩者結合處理,二股弦以強力度的中景形式在管弦樂隊弱力度遠景的陪襯下出現,兩者動靜結合,使得音樂更為流動。
在交響組曲《喬家大院》的創作方面,作曲家對作品的曲式結構、旋律發展手法、配器等內容進行了新的創新,并將現代的作曲技法與傳統技法相融合,完美的詮釋了作品的內容,賦予了作品的新的邏輯性、思想性;在藝術風格方面,作曲家巧妙的將民族因素運用其中,充分的表現出作品的民族性。
在音樂發展手法方面,作曲家運用三音組(G、A、D)的核心動機貫穿全曲,以移調、模進、重組等的方式,將核心動機充分的發展;在調式調性方面,作曲家沒有運用傳統共同和弦的轉調的手法,而是采用導音級進式的轉調手法;在曲式結構方面,以多段式的發展手法組成三部曲式,整體呈現出“起承轉合”的形式;在和聲方面,廣泛的運用三度、五度疊置的特點,橫向進行上弱化了和聲的功能進行,強調了和聲的色彩性;在配器方面,合理的運用民族色彩性樂器,渲染了音樂的情感。
交響組曲《喬家大院》的音樂素材取材與山西民間音樂,作曲家以嫻熟的創作手法、豐富的創作經驗,巧妙地運用色彩性樂器、人聲、管弦樂隊,營造出新的“交響樂民族化”的效果,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和諧美、樸素美”。同時,色彩性樂器的晉胡和二股弦與交響樂隊的結合,也使得作品的民族性與藝術性完美融合。整部作品中不同性格的主題在交響套曲中強烈的對比,也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作曲家采用中西融合的創作方式,巧妙地用音樂表現了作品的內容,為我們展現了如何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創作交響曲這一體裁,為藝術的創作提供了經驗和參考的價值。同時,作品一經上演所獲得的極大成功,也充分地體現了采用本民族的歷史素材創作的恰當性和民族民間音樂素材是中國音樂創作的土壤和基石。
[參考文獻]
[1] 梵祖萌.傳統大小調、五聲性調式和聲寫作音樂作品曲式分析[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馬波.趙季平電影音樂創作論[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