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超(醫務工作者)
兒童用藥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
其一,缺乏統一的兒童用藥指南。目前的兒童用藥,多是以專家共識形成針對疾病的治療指南作為臨床用藥的主要依據,而這些專家共識多參考國外的治療指南,且形成年代較早,內容缺乏更新。在臨床中,醫生還會結合藥物說明書中的兒童推薦劑量進行調節,標準不夠嚴謹統一。
其二,兒童用藥依然面臨著生產廠家少、品種少、適宜劑型少的“三少”局面。在全國6000多家制藥企業中,專業的兒童用藥制造商僅10多家。常規藥品中,與3600多個成人處方藥相對應的是,兒童專用藥僅有60多種。專為兒童設計的藥物從數量、品種、劑型甚至口味都較少。臨床常用藥品95%以上沒有兒童劑型。即便在兒童藥物中,小嬰兒所需的藥物劑型和口味都與稍大兒童不一樣,但是有嬰兒和兒童細分產品的可謂少之又少。
第三,某些藥物可能對兒童治療疾病并無明顯益處,卻被廠家、醫生等廣泛應用,存在濫用情況。比如匹多莫德,一年銷售額高達數十億元,卻缺乏相關臨床證據證明對兒童有效,且安全性也不明確,還有一些其他藥物也存在類似問題。
第四,抗生素和激素濫用已成為兒童用藥安全的重大隱患。一些家長愛子心切,見不得孩子生病受罪,急切要求醫生用“好藥”,一些堅守原則不濫用抗生素與激素的醫生成了家長眼中的差醫生,而那些通過濫用抗生素和激素掩蓋癥狀獲得“良好治療效果”的醫生則被奉為“神醫”。
這四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的醫藥監管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就每個專門問題擬訂專門的解決措施,雖然問題很多情況很復雜,但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都能造福無數兒童,可謂善莫大焉。
柴建農(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
盡管近年來針對兒童用藥國家已經出臺了很多利好政策,但真正從事兒童藥的企業并不多。全國藥品生產企業有8000多家,其中專門生產兒童用藥的企業僅占0.1%。在藥品臨床試驗注冊項目中,國產藥品注冊信息超過16萬條,但其中兒童藥品信息僅2000多條。
兒童用藥的研發,是所有藥品研發中投入最大、耗時最長、臨床試驗最復雜的領域之一,兒童藥品研發的成本接近成人藥品研發的兩倍,且研發風險更大,研發成本難以收回。
另外,兒童用藥臨床試驗難度較大。不同階段的兒童發育狀況不一致,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等都不相同,難以獲取精確的研究數據,而且絕大多數父母不愿讓孩子成為臨床受試者。
正是由于投入大、產出低,造成兒童用藥研發缺乏后勁,企業缺乏動力。要從根本上解決兒童專用藥品短缺,實現用藥規范管理,以及對受藥物傷害的少兒提供及時干預和救濟,首先需要通過從立法層面對兒童用藥給予定位,我國最重要的兩部藥品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和《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中,均未對兒童藥品提出特殊規定。
其次需要在人才保障、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方面出臺激勵政策,鼓勵藥企研發生產兒童藥。再次,要在整個社會加強兒童用藥安全宣傳,加強研發機構、藥品企業與醫療機構、兒童家庭之間的聯系。
2017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李甦雁等31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關于加快兒童用藥立法、保障兒童健康的議案。目前,國家正在研究藥品管理法修訂草案,擬在法律層面規定優先審評審批、有條件審批、市場獨占期等鼓勵政策,將兒童用藥明確列入鼓勵范圍。
葉秋(主任藥師)
在當前國內60來種兒童藥品中,劑型最多的是注射劑和片劑,而粉末吸入劑、栓劑和糖漿等適合兒童的劑型很有限。
由于缺少專業的兒童藥物劑型,醫生只能直接根據兒童的身高、體重等狀況,將成人藥酌情減量給兒童服用。這在不少專業的兒童醫院已成為普遍現象。
方便、科學的兒童藥劑型什么樣?劑型首先要配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處方組成。越小的孩子,生長差異越大,分類應該越細致,十歲以上的孩子則可以統一處方。而0~24個月的孩子,身體發育是突破性的變化,處方絕對不應該將“2周歲以下”劃歸在一個范圍里。
其次是劑量可控,使用方便。家長不是專業護士,往往缺乏用藥常識,因此兒童藥更應該明確標注貯存方式、計算方法,最好用圖示的方法告知怎么看量杯等操作細節。口服液體制劑能不能做成定量單劑量包裝?這樣可以隨時外帶,也不擔心塑料量杯反復使用不衛生了。
再次是兒童藥的外觀要科學。有一種進口固體藥品做成圈圈的形狀,這不是為了好看好玩,而是為了防止兒童吞咽時發生意外窒息。片劑、膠囊的大小要考慮是否適合吞咽,會不會粘附在食管內下不去等等。外包裝方面,兒童藥不能設計得太過可愛、太像食品,不能讓兒童輕易打開,同時也應該考慮到多次打開的衛生性,方便消毒清潔。
冀連梅(自媒體“問藥師”創始人)
與成人相比,兒童并不只是個子小、體重輕,兩者的本質區別在于兒童許多臟器功能都沒有發育完善,肝、腎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作用也不健全,對藥品的適應性要求更加苛刻,對藥品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不合理用藥、用藥錯誤會造成比成人更嚴重的藥物性損害。
成年人的大腦有一層“血腦屏障”可以阻隔藥物,但兒童的血腦屏障還沒有發育成熟,很多藥物,比如一些抗生素可以通過屏障影響兒童的大腦。有些藥大人們吃了只是有點犯困,可是孩子們吃了可能會導致呼吸抑制而死亡。
按照醫生處方給兒童用藥,也要看清楚劑量。比如,兒童最常使用的藥物泰諾林,有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和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滴劑。兩個包裝瓶看上去好像只是大小不同,實際上濃度也不同,小瓶含100毫克/毫升有效藥量,大瓶含32毫克/毫升有效藥量。二者在劑量上相差3倍。還有不少常見藥物如果是不同廠家生產的,每個單位的有效藥量也不同,這些地方都需要家長仔細看清楚。
另外,很多家長對“無毒無副作用”這樣的詞語特別有好感,一看到說明書上寫了副作用就擔心得不行。其實不良反應都是臨床研究的成果,說明書寫得越詳細,代表臨床研究得越全面。相反,如果說明書里寫著“尚不明確”這幾個字,反而要小心了。通常,如果無毒無副作用,也很可能就等于沒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