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夢還

發源于云貴高原的沅江,橫跨黔、川、湘、鄂四省,其上游段被稱為“清水江”,兩岸群峰疊翠,山水之間掩映著一個美麗的古鎮,那就是貴州凱里的下司古鎮。因曾經作為明清兩代地方土司管轄的治所,古鎮之名由此而來。而更重要的是,自清嘉慶年間起,下司就憑借地處“古苗疆走廊”水陸主干道的位置優勢,成為黃金水道上的“末端良港”;到了民國,它又一躍而成了清水江畔最大的商業碼頭和商埠重鎮。
當時,鎮上商賈云集,馬幫成群結隊,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布街巷,徹夜營業,因此,下司古鎮有了“黔東南小上海”的別稱。“人煙輻輳地,歌吹不夜城”,形容的正是下司的市井繁華。
作為商業重鎮,下司既包容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商旅,也接納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僅從建筑上便可見一斑:民國、徽派、嶺南和少數民族等風格,多彩斑斕,不一而足。不僅如此,這座山銜水繞的古鎮還孕育出“中華名獵”白龍犬和多種獨特的美食,也生養了種種奇異的民俗:那風情萬千的蘆笙節,那千人狂歡的長街宴,那“高山流水”的敬酒禮儀,無一不讓人流連忘返。
下司古鎮是一座有著600年歷史的小鎮,多以苗族人聚居。進入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下司牌坊。這座牌坊建于清代,形制為八柱三開間,上面鐫有“下司古鎮”四字,是小鎮的標志性建筑。仰頭正望,在牌坊正反兩面的抬梁穿枋上,均雕有寓意幸福長壽的動植物和歷史故事。牌坊頂部則刻著活靈活現的道教八仙,并飾有華麗、精美的花紋。對古鎮大門的牌坊如此精雕細琢,可以想見當時下司的興盛繁榮。
從下司牌坊一路深入,在古鎮的西南部,佇立著兩座石級碼頭:大碼頭和小碼頭。碼頭由條石鋪砌而成,呈扇形展開。早在清嘉慶年間,這兩座碼頭便已開始運轉,在數百年的光陰里,四方輻輳,容納過南來北往的船只和馬隊,吞吐過數不盡的貨物。
從碼頭拾級而上,就來到了碼頭老街。因這條街全由鵝卵石鋪就,所以又被稱為“鵝卵石花街”。街道兩旁,明清風格的商號、貨棧、酒家和茶館鱗次櫛比,一家連著一家。有趣的是,這些店家的柜臺比我們常見的柜臺要高出許多。這是因為在民國初年,途經下司的馬幫商人空前鼎盛。大街馬隊成群,為了方便商人們購買物資,下司人便將沿街商鋪的柜臺修建得出奇地高,這樣一來,商旅只需坐在馬背上,直接往“高八度”的柜臺上扔幾個銅板,吆喝一聲,店家就將他們需要的東西遞給他們,買賣也就做成了。
下司大碼頭屬于民用碼頭,呈扇形,最寬處19.2米,設99級石階。這里容納過南來北往的船只和馬隊,吞吐過數不盡的貨物。古鎮的人們常說:“大碼頭上走一走,包您活到九十九”。

在碼頭老街的西北面,是蘆笙廣場,因為這里遍布銅鼓式樣的紋飾,因此又得名“銅鼓廣場”。廣場是古鎮的核心,每逢節日,下司人都要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在廣場南部,有一座飛檐翹角、裝飾華貴的古戲臺。清朝時期,遠行至此的漢族商人為寄托對家鄉的思念,建造了這座戲臺。也許是因為商人漢族的身份,戲臺以漢族元素為主,但同時也融合了苗、侗兩族的特點。在戲臺屋檐的左右方,分別雕刻著文曲星和關二爺,而位于正中的橫梁上,鑲嵌著木刻版畫《郭子儀祝壽圖》:郭子儀夫婦七十壽誕時,七子八婿身著官袍,跪拜堂前,為雙老慶壽。


位于大戲臺對面的下司鼓樓,是侗族重要的聚會議事場所。因為“奇”和“吉”諧音,所以侗族所建的鼓樓一般都是9、11或13的奇數層,表達了他們祈求萬事吉順的心愿。
在戲臺中央的太師壁上,畫著蘆笙樂器和牛頭圖騰。壁畫頂端的抬橫穿枋上,雕刻著飛舞的蝴蝶圖案,描繪的正是苗族神話——“蝴蝶媽媽”的故事。據說,有一只蝴蝶從楓樹中孕育而出,與一顆水泡“游方”相愛了,后來,蝴蝶懷孕生下 12個蛋,孵出龍、虎、水牛、蛇、蜈蚣、雷和姜央等,而姜央正是《苗族古歌》中苗族的祖先,于是苗族人便將“蝴蝶”視作始祖,并稱之為“蝴蝶媽媽”。

說到中華名犬,人們的第一印象便是“東方神犬”藏獒。但鮮為人知的是,自下司古鎮孕育出的白龍犬(又名“下司犬”),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級獵犬品種、世界名犬排名第三的“中華名獵”。白龍犬得名于其兇猛的身形——頭形如龍,額寬且平,眼鼻紅潤,口方唇齊,唇下多生如龍須般的硬毛,渾身覆以白毛,潔白如玉,在茫茫林海間如同白色游龍穿梭自如。該犬善通人性,能按主人的指令行事,加上嗅覺靈敏,四肢強健,奔跑如疾,追捕獵物時極為兇猛,因此被譽為“狩獵犬中的全能大師”。
相傳,白龍犬成名于清朝乾隆年間。當時,云貴總督正要回京述職,他從下司挑選了4只勇猛善獵的白龍犬,用以進獻。但在乾隆身邊,各種中外猛犬不計其數,白龍犬出身卑微,因此毫不起眼。但是,在當年秋季的圍獵中,白龍犬卻一戰成名。木蘭圍場中,興致勃勃的乾隆領著各種獵犬,一馬當先,將一眾侍衛甩在身后,不料在經過一處密林時,巨熊突現。在這危急時刻,一眾獵犬竟紛紛四散而逃,唯有白龍犬毫無畏懼地與巨熊廝殺在一起。最終,侍衛趕過來,與白龍犬合力將巨熊殺死。乾隆雖受驚但毫發無傷,因此他重重地嘉獎了白龍犬,還為其賜名“下司犬”,令之常伴左右。自此,白龍犬名揚四海。

除了“中華名獵”,下司還有豐富多樣的美食,這些美食充滿苗侗風情,讓人垂涎欲滴,其中以下司酸湯魚和下司面為代表。
作為“黔東南四大名菜”之一,下司酸湯魚是以酸湯為汁烹制的魚類菜肴:魚取自清水江下司段的野生河魚(角角魚、黃辣丁、鰱魚、滾子魚等),酸湯是用淘米水發酵或西紅柿汁為主料,加入姜、蒜、花椒、味精、香菜等調配而成,酸湯鮮美、魚肉細嫩,口感極佳。
酸湯是下司酸湯魚的靈魂。在苗族中流傳著一句諺語:“一天不吃酸,哈欠連連干;兩天不吃酸,飯菜不想拈;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鬧圈。一天一碗酸,體壯爬高山;一天兩碗酸,長壽比南山。”苗族人對酸湯尤其鐘愛,加之對酸湯制作工序不斷改良提高,苗家酸湯達到了味美純香的境界,而以其作為主料的下司酸湯魚,更是成為聲名遠揚的地方特色名菜。
同下司酸湯魚一樣,下司面也是下司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下司面制作精細,面質柔軟且富有韌性,尤其是一種名為“黑腳桿”的土面條,倍受人們的青睞。“黑腳桿”是用當地自種的小麥加工而成,沒有添加任何色素、香精,煮在鍋中,面湯不會變渾,撈出的面條也味道清香,因而是下司面中的一絕。下司古鎮上,還有一條專門的“面條街”:街邊店前掛面成行,如同細絲垂柳。走在其間,微風陣陣,面條的香味四溢飄來,讓人仿若置身于金黃飽滿的麥田中。
九月的下莊古鎮,一派豐收盛景。太陽紅彤彤的,蒼穹藍熒熒的,高高的麥垛宛如一個個金獅子般臥在田地間。側耳傾聽,鳥兒的啁啾,蟲兒的鳴唱,牲畜踩過干草發出的窸窣聲……這千萬種自然之音,伴著豐收的喜悅一起化為了蘆笙動人的樂曲。

(上圖)下司古鎮的禹王宮,又名兩湖會館,是古鎮眾多會館建筑中的代表之作。石墻青瓦、飛檐翹角的江南建筑,見證了幾百年來兩湖客商的風風雨雨和古鎮的繁華興衰。

蘆笙,是苗族人的傳統樂器,其大小不一,一般由6根竹管組成。傳說,苗族的祖神“告且”和“告當”造出了日月,又從天公那里偷來谷種撒到地里,可惜谷子的收成很差,為了解憂,他們從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捆成一束,放在口中吹奏,神奇的是,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奇妙樂音中,竟越來越茂盛。從此以后,苗家每逢豐收喜慶的日子,就會吹蘆笙、跳蘆笙舞。不僅如此,苗族人每年還會舉行蘆笙節。

在黔東南地區,蘆笙節的舉行日期各不相同,下司古鎮一般在農歷正月舉行蘆笙節,為期2~3天。節日第一天,男子們紛紛穿上大襟短衣、長褲,頭纏青布巾,手持蘆笙、嗩吶或銅鼓,涌向會場。姑娘們也佩戴著閃閃發亮的銀飾,穿上繡有各色花紋的衣裙,一路說說笑笑,款步而來。會場上笙歌鼎沸,人們興高采烈地圍成圓圈,小伙子們在中間捧著蘆笙邊吹邊跳,姑娘們就踏著笙歌的節奏翩翩起舞。氣氛越來越熱烈,舞動的圈子越來越大。長短不一的蘆笙一起和鳴,有的甚至有一二丈長,一時間,這里就成了萬人高歌共舞、千把蘆笙齊奏的盛大狂歡!在蘆笙節最后一日,節慶轉為“游方”,“游方”舊稱“搖馬郎”,是當地青年談情、擇偶的特色活動,在村寨后面或側面的山坡上舉行。姑娘和小伙們在此集體對唱,若是遇到意中人,就吹響口哨、木葉或蘆笙,邀請對方出來攀談、唱歌,若是有緣就會彼此交換信物,之后再定下婚約。

苗語中的“娶親”稱為“崽抓”,是千百年來保存下來的苗族風俗。如今的古鎮上,仍可以看到一襲紅衣、撐著紅傘的新娘,同俊美的新郎官喝交杯酒、相擁嬉戲的婚俗演繹活動。

節日期間,下司人還會在老橋街上大擺長桌宴——一張張桌子首尾相接,一直排到老街的盡頭,這便是苗家著名的千人長街宴,是苗族規格最高的宴席。下司酸湯魚、下司野鴨、陽明滄浪圓、下司當香肉、下司面、白香草、夜息香干……在綿延數百米的宴席上,擺滿了下司的傳統佳肴,香飄四方。長桌的左邊是主人位,右邊是客人位。主客相對,敬酒勸飲、對酒高歌,好不熱鬧。

苗族人待客熱情,素有“無酒不成席”之說。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名為“高山流水”的敬酒禮儀。通常由一位苗族姑娘手捧一碗米酒,遞到客人嘴邊,客人不能用手觸碰酒碗,而是由苗家姑娘喂著喝;若碰到酒碗,則視為犯規,客人須一口將整碗酒喝完,然后再來第二碗。客人喝酒時,多名苗族姑娘站在客人一側或兩側,分別將酒罐呈階梯狀往酒碗里加酒。這樣就如同高山上汩汩流下的泉水一般,客人可以品嘗到源源不斷的甘甜。苗鄉米酒一般為自家釀造,口感綿柔,氣味清香,入口醇甜。對于苗族人來說,客人喝得越多,就代表著自己辛苦一年的成果得到了贊同,上蒼也會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會有更多、更好的谷物來釀制更美味的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