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振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
201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商總局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禁止ICO。為什么要明確禁止?因為ICO破壞金融管理秩序。
所謂ICO就是區塊鏈公司發行類似于比特幣的代幣,用戶付錢購買后擁有代幣,區塊鏈公司獲得資金。很多區塊鏈初創公司通過ICO來募資。這種募資方式避開了目前所有的金融監管政策,比如合格投資人身份審查制度、有限公司股東制度、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制度等等。ICO募集對象直接面向無數沒有相應風險意識和承受能力的普通投資大眾,涉嫌非法集資。這些普通投資者僅僅是被比特幣的暴漲示范作用所吸引,就盲目投入到ICO中,他們對于區塊鏈公司所采用的技術、含義、用途、盈利前景、收益率等等,基本一無所知。
每一個ICO都開辟了一條金融監管之外的資金流動渠道,而眾多的ICO“合力”,會對金融管理秩序造成嚴重破壞。當區塊鏈公司并不注入利潤,而將ICO玩成一個零和游戲時,就形成了龐氏騙局。然而,ICO可能比龐氏騙局還要狡猾,因為其背后是正式公司在運作,實行有限責任制,當大廈崩塌時,區塊鏈公司進入破產即可自我止損。2014年2月28日,東京比特幣交易所Mt Gox申請破產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申請破產時,該公司總資產為3760萬美元,而流動負債為6360萬美元。
如果讓ICO合法,可以想象,無數公司會野蠻生長、遍地開花,一兩年后,又大批量出現倒閉、跑路、清算的情況。大量融資困難的公司,甚至會另行注冊一個區塊鏈公司,或者開一個區塊鏈子公司,借道這種方式募集資金,實際卻用于公司其他業務。因此,基于維護金融管理秩序的需要,叫停ICO無疑是正確的。
肖颯(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近日,北京海淀警方破獲一起比特幣盜竊案。嫌疑人仲某利用管理員權限,修改公司電腦應用程序,盜取公司100個比特幣。目前,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
從報道中可以看到,對于嫌疑人偷竊比特幣的行為,警方認為其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上述罪名出現在我國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之中,換言之,以該罪名懲處比特幣盜竊行為,實際上否認了數字貨幣的財產價值,而是將數字貨幣作為一種計算機系統數據或系統功能來看待。
比特幣具有沒有集中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個主要特點。我國2013年發布的《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提到,比特幣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這可能也是上述案件中警方將盜竊比特幣認定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原因。然而,比特幣在全球范圍內,畢竟已經有了諸多交易場所,其財產價值不可忽視。
事實上,中國法律對如何保護虛擬財產已經有相關規定。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明確: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從此前涉及比特幣的案例中也能夠看到,司法實踐中對于虛擬幣的財產屬性已經認可。比如,2013年4月,劉某等在經營區塊鏈網絡平臺期間,吸引客戶通過其平臺購買比特幣,同時私自轉走客戶資金并變賣客戶的120個比特幣并獲利。法院以詐騙罪對被告人予以定罪處刑,被告人所轉走的比特幣也被納入受害人的財產損失。
隨著區塊鏈成為投資風口,虛擬幣品種和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樣化,法律對虛擬幣的財產屬性給予更為明確的規定,已經成為一種現實需要。
麻策(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
2018年2月,廣州仲裁委、微眾銀行、杭州亦筆科技三方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的平臺“仲裁鏈”,出具了業內首個裁決書,這標志著區塊鏈應用在司法領域的真正落地并完成價值驗證,對于司法存證和仲裁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對交易數據的保管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嚴格要求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電子數據存證。“仲裁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廣州仲裁委出具的裁決書中有一個細節值得玩味——我國司法關于證據采信一直秉承“真實、合法、關聯”三性原則,而這份裁決書對相關電子證據僅認定為“合法有效”,對最為核心的“真實性”未作分析論證。
略看似有瑕疵,但其實這恰和互聯網時代的電子存證,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相符,因為從技術原理上看,區塊鏈技術下的電子存證,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證明“證據的真實性”(也無法證明),而在于讓證據無法被篡改。
目前百分百的第三方電子數據存證平臺都必須應用加密技術,否則不能獲得司法效力認可。如果說第三方電子數據存證的技術已能基本保證證據自形成之時就不被篡改,那么區塊鏈技術的加入可謂是把普通門鎖升級到一個超級保險庫的安全量級。
區塊鏈存證較之于普通加密電子存證的進步在哪?
“仲裁鏈”基于區塊鏈多中心化、防篡改、可信任特征,利用分布式數據存儲、加密算法等技術對交易數據共識簽名后上鏈,實時保全的數據通過智能合約形成證據鏈。在區塊鏈存證中,除加密外,還有共識機制以及去中心化存儲兩大核心底層技術。區塊鏈存證去除了電子存證機構這個中心服務商,通過特定的共識機制廣播存證于全鏈,避免了當未來某一加密算法被新的算力撞破時,證據會被篡改的情況。
夏智華(天元律師事務所律師)
針對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具名性等特征,以及最近一年蓬勃發展的諸多場景應用,未來在區塊鏈監管法規建設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不同場景下的區塊鏈應用進行分類監管。
除底層平臺外,區塊鏈與包括數字認證技術、機械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并應用于越來越多的場景,如數字貨幣交易、銀行業務、清算結算、證券交易、產權交易和保險業務等。監管部門應加強與行業機構的合作,開展對區塊鏈場景應用的研究,實時掌握行業應用動態并同步建立監管規則和技術應用標準,明確監管態度和規范。
其二,通過靈活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適應性。
各監管機構之間應加強協作以提高監管效率,例如在聯盟鏈上部署一個能夠實現跨行業、跨市場的監管節點,使監管機構能夠對交易風險進行全面的檢測并加強各行業監管機構的協同性。監管機構可以在智能合約中編入限制性代碼,通過智能合約本身限制特定類型的違規交易,實現有效的事前監管。同時,針對區塊鏈體系去中心化的特征,監管機構應當適當將監管重點轉移至區塊鏈技術服務商等技術提供者,以適應新技術背景下的責任主體的變更。
其三,借鑒“監管沙盒”機制,構建彈性監管空間。
“監管沙盒”的概念由英國政府于2015年首次提出,其實質是監管機構為金融科技創新企業構建一個“安全空間”,在這個空間內,金融科技創新企業在確保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按照監管機構的特定審批程序,提交相關申請,得到授權之后,在適用范圍內進行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創新測試,監管機構對整個過程進行全程監控,保證測試的合法、安全并對出現的情況進行評估,由此判斷是否給予正式授權,以及是否在“沙盒”之外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