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明遠樓前曾人如潮涌,②清代的老皇城成了貢院,石牌坊上的字也變成了“為國求賢”,③老皇城內致公堂前兩側修建的考棚(蔣光耘/供圖)
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一帶,曾經有一座金碧輝煌、可以和北京故宮媲美的老皇城,那就是“蜀王府”。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氣派和威嚴,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廣場,則被稱為“皇城壩”。
老皇城的興盛和衰亡,書寫了成都一段燦爛且悲壯的歷史。
包括天府廣場在內的一大片區域,過去都是成都老皇城的舊址。
公元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最寵愛的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3年后,朱元璋派人到成都為兒子修建“蜀王府”,并提出了具體要求:“營國五擔山(原蜀漢皇宮所在地)之陽,磚城周圍五里,高三丈九尺。城下蓄水為濠。外設蕭墻,周圍九里,高一丈五尺?!?/p>
《明史》卷68《輿服志》對明代諸王府的規制作了明確的記載:“其制中曰承運殿,十一間,后為圜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間,承運殿兩廡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運周回兩廡至承運門為屋百三十八間。殿后為前、中、后三宮各九間,宮門兩廂等室九十九間。王城之外周垣四門,堂庫等室在其間,凡為宮殿室房八百間有奇?!彪m然蜀王府完全按照上述規制修建,但朱元璋對負責修建的官員有特別吩咐:要盡量修好點。
歷時8年,至1390年,蜀王府才宣告竣工,建筑格式、布局基本上仿照了皇宮,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麗雄偉的一座,可謂縮小版的紫禁城,故百姓稱之為“皇城”。
蜀王府坐北朝南。北起東西御河,南到紅照壁,東至東華門,西達西華門,周長2500多米,面積38公頃,處處殿閣樓臺、金碧輝煌。中軸線上的建筑主要有承運門、承運殿、端禮殿、昭明殿等。正門點綴著樂亭、表柱、三橋、石獅等皇家建筑,處處體現出皇家威嚴之氣。
承運殿是蜀王府的心臟,為蜀王理政之處,用西南名貴的楠木制成。北面有用楠木制造的蜀王寶座。再后就是蜀王居住之處,建筑十分精巧華麗。
蜀王府南邊最遠處為一座石砌照壁,照壁通體金字,在太陽映照下,泛著紅色的光芒,故老百姓俗稱紅照壁。如今石壁早已不存,但這個地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紅照壁往南是一條筆直的石鋪甬道,兩旁各有民居二區,其間有四條東西向的街道分隔,街口各豎牌坊一座,分別名為“蓋懋厥德”“永慎終譽”“江漢乾宗”“井參拱極”。
甬道北端,東西兩邊各蹲著一座威武生動的巨大石獅,石獅外側,各有一座漢白玉華表。石獅身后,一道河水自西北逶迤流來,在宮城蕭墻前改為西東流向,成為宮城第一道護城河,即金水河,后世稱為金河。嘉靖《四川總志·藩封·蜀府》載:“端禮門前外東西道有過門,南臨金水河,并設三橋,橋洞各三。橋之南設石獅、石表柱各二。
今天,你從人民公園正門進入,剛進大門需先經過一座石拱橋,而橋下這段小小的河溝,就是老皇城原來金水河的一段,這也是當年占據成都城三分之一的蜀王宮留到今天唯一的地表遺存。
蜀王宮城的豪華壯麗影響深遠,明代的高僧、官員、學者,甚至外國傳教士等都曾留下贊美的詩篇。
萬歷初,明代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其文中寫道:“宮闕、鹵簿,視我朝廷不啻半之?!币鉃椋裢醺ㄖ膲邀悮馀勺阌兄醒氤⒌囊话?。
蜀王宮是明代所有藩王府中最豪華、最氣派的一座宮殿,其規模和精致程度遠遠超過其他王府。如果論功行賞,工程監工康公公自然是頭功,遺憾的是,他卻成了冤死鬼。
朱椿封為蜀王時剛7歲,仍留在南京,朱元璋派了一個康姓太監先到成都,又特地任命國子監助教陳南賓為蜀府長史,負責監工督理,為朱椿營造蜀王府。
康太監奉了圣旨,急赴成都開始大興土木,并按皇上要求,以京城的模樣,最高的規格,極盡豪華來修建。但工期一拖再拖,花了國庫的大量錢財。
康太監自恃圣旨在手,常到戶部軟索硬要,引起戶部不滿,便上奏皇上說康太監借機中飽私囊,把國庫挖空了。朱元璋大怒,認定康太監貪污而敕其自盡。待朱椿長大后來成都就藩,發現歷時八年修建的蜀王府竟然如此富麗雄偉,認為康太監是被父皇誤判而死,是冤枉的。
朱椿念康太監對自己的忠誠,便修了一座祠堂來悼念他,取名叫“康公祠”,祠堂所在的街道改名為康公廟街,也就是今天的康莊街。
康太監的確死得很冤。當初,朱元璋派他到成都督建蜀王府,曾特別吩咐“修好點”。而康太監又深知朱元璋特別寵愛朱椿。所以,康太監領旨之后,日夜兼程,趕赴成都,備工選料,大興土木,建筑工程極盡豪華堂皇,真正地應驗了明太祖的詔諭:“非壯麗無以示威儀”!
只說建造中的一件小事足見康公公的忠心。他發現成都土質疏松,為了使蜀王府四周的兩道城墻更為堅固,千里迢迢把筑城的基土從漢中專驛運來成都,磚石之間則以糯米漿粘接固化。
據《明史》記載,蜀王朱椿自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精通典籍,因而朱元璋曾戲稱他為“蜀秀才”。朱椿在蜀期間,帶動了蜀地的禮儀風尚,倡導文化教育。蜀人安居樂業,日益富庶,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2017年3月,成都體育中心進行整體翻修,在過去綠草茵茵的草地下,發現了明代蜀王府的苑囿和前后蜀時期王宮“宣華苑”的遺址,同時,還出土了很多蜀王宮建筑構件,目前部分遺址區域仍在發掘之中。

現在毛主席塑像矗立的地方就是清末民初時皇城城門正中門洞(蔣光耘/攝)
蜀王府建成之后的200年間,雖然曾經出現兩次宮墻頹壞再維修,歷經了1608年、1613年、1615年的三場火災,但從整體上看,蜀王府并無重大損壞。
明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張獻忠率農民軍攻入成都,明朝末代蜀王朱至澍跳井而死,張獻忠在成都自稱大西皇帝,并將蜀王府改為西王府。《錦里新編》記載:“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蜀王府為皇宮,改承運門為承天門,承運殿為承天殿。以門外屋為朝房?!?/p>
據史料記載,當年冬至時節,張獻忠在蜀王府大宴賓客:“列筵豐美,堪比王家,賓客眾多,難以盡計”。宴會設在“宮內正廳,此廳廣闊,有七十二柱分兩行對立,足壯觀瞻”。這表明,此時蜀王府雖然經歷了政權更替,但依然是蔚為大觀,宏麗雄偉!
僅僅兩年后,張獻忠被迫撤離成都,撤離前,張獻忠焚燒了蜀王府,只剩下部分宮城、三道門洞,以及門外橫跨在御河上的三座石拱橋。清代詩人葛峻起在《詠明蜀王宮城》中寫道:“蜀王宮殿已成荒,一帶修篁傍女墻。惆悵當年御溝水,蟬聲猶自噪斜陽。”
沈荀蔚所著《蜀難敘略》載:“賊自出屯以后,日惟焚毀城內外民居及各府署、寺觀,火連月不絕。惟蜀府數殿,累日不能焚,后以諸發火具充實之,乃就燼。其宮牆甚堅,欲壞之,工力輿砌筑等不能待,乃止。盤龍石柱二,孟蜀時物;裹紗羅數十層,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本褪钦f,張獻忠的軍隊在蜀王府的宮殿柱頭上裹緊數十層棉紗,再浸油三日,才用火燒,使得柱折殿傾,徹底焚毀了蜀王府。
《圣教入川記》也載:“張獻忠由川往陜,離成都時下令將皇宮焚毀。在城外見隆煙騰起,火光燭地,大為狂喜。復令全城四面縱火,一時各方火起,公所私地,樓臺亭閣,一片通紅,有似火海。大明歷代各王所居之宮殿,以及民間之房屋財產均遭焚如。轉瞬間,川中首城已成焦土,實屬可惜!”對此,清代史學家、文人學者和中外親歷者均有類似的詳盡記述。
一座有200多年歷史、金碧輝煌的宮殿被付之一炬,一座繁盛了兩千多年的成都城也被燒得只剩下一片焦土。
張獻忠毀城后的數十年里,包括蜀王府在內的成都城“人煙斷絕,唯余荒煙茂草、頹垣敗礫”,成群的老虎、豺狼等野獸在“城”中游弋,蜀王府遺址儼然成為“老虎的樂園”。
清代康熙初年,四川省會由保寧(今閬中)遷還成都,清政府在原蜀王府承運殿前劃出一部分,改為三年一考的貢院。貢院中主體建筑“明遠樓”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軸線建造在“蜀王府”宮殿舊址上。東西兩邊則為上萬間的考棚,是全川學子參加鄉試、考取舉人的地方,規模最大時可讓13900多人同時進考。貢院前一條長300米的皇城壩街,也改名為貢院街。
貢院中至公堂前豎立了一牌坊,正中有“御書”木匾,下面有乾隆御書“旁求俊義”四字。
1911年11月27日,辛亥革命后四川軍政府宣布獨立,昔日宮墻因此被拆,部分磚瓦用于修建至今矗立在人民公園內的保路紀念碑。
據清宣統元年出版的《成都通覽》記載:“蜀王宮今之皇城,明洪武中,為太祖第十一子獻王封蜀時建,磚石一切皆明物。”這說明,在清代末期,蜀王府遺址地表尚存有一些明代的殘磚碎瓦和相對完整的建筑構件、雕塑等物。
1917年護國戰爭后,駐守成都的川軍劉存厚、滇軍羅佩金和黔軍戴戡為爭奪四川的軍政大權在成都展開了激戰,老皇城不可避免地成為戰場之一。
十多年后,1932年又爆發了近代四川最大的一次軍閥戰爭,劉文輝劉湘叔侄逐鹿四川。蜀王府內的煤山是全城的制高點,成為雙方拼死爭奪的重地,一個多月的大炮轟炸和槍戰,雙方死亡人數達一萬四千五百多,煤山成為了墳山。至此,皇城壩成為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鬼地”。
兩次軍閥大戰使蜀王府遭到極大破壞,老皇城也逐漸被廢棄,但明遠樓、至公堂等建筑還一息尚存,并未被完全毀滅。
1939年,日本飛機轟炸,毀壞了老皇城和附近的上千家民宅,導致一萬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同時,逃難到成都的難民又增加了十幾萬。嚴重房荒促使當局出臺皇城壩私造公助政策,動員無房戶在蜀王府遺址上搭建房屋,誰修歸誰。于是,蜀王府遺址所剩明代殘磚舊瓦便成為大量難民的搭建材料。爾后,皇城壩成為三教九流人群的集聚地,成為了以城市貧民為主體的貧民窟。
1949年后,成都開始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在市政設施、道路的多次改造中,蜀王府殘存在地表上的遺物逐漸消失,只剩下與北京故宮老地名相同的地名:金水河、玉帶橋、東華門、西華門。
1968年12月,成都老皇城地表上的最后一點遺跡,也在爆炸巨響中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展覽館,現為四川省科技館。
隨后的幾十年里,在這一區域,不斷有各種文物出土,都明顯打上了蜀王宮的烙印,述說著當年蜀王府的宏偉輝煌。
一座老皇城永遠消失在了成都的地平線上,但它曾經的輝煌和衰落都融化進了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中。老皇城、摩訶池、唐宋街坊等,都是古老成都積淀了幾千年文明進步的階梯,它維系著這座城市,從過去走到今天,直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