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統計局總統計師 張 燁

強關中:加快關中城市群建設和發展。優陜北: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興陜南:進一步提升經濟產出效率。
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長期以來指導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新時代影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因素。從我省實際發展來看,因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自然區位、資源稟賦、生產要素、產業結構以及經濟基礎等差異,導致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區域內市(區)間發展程度也存在差距,發展質效參差不齊。我們從經濟綜合實力、發展質量等方面對三大區域狀況進行評價、比較分析、梳理短板、提出建議,期望對全省追趕超越有所助益。
近年來,全省堅持推進“關中創新發展,陜北持續發展,陜南循環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間相對差距有所縮小。關中、陜北、陜南經濟總量占比由2012年的61.1∶27.3∶11.6變化為2017年的64.8∶21.0∶14.2,區域間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關中:2017年,關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36.8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47.4%,較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高2.1個百分點,以服務業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初見雛形。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2691.4億元,增長15.2%,實現利潤總額959.6億元,增長19.7%,發展質效穩步提升。全年進出口總額達2662.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達57.4億美元,是我省對外貿易的重要力量。
陜北:2017年,陜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84.8億元,增長7.8%,較上年加快3個百分點;人均地方財政收入5335元,是關中的1.41倍、陜南的3.17倍。因2017年煤炭價格上漲,優質產能釋放加快,工業增加值增長6.1%,較上年加快4.5個百分點,扭轉了前兩年發展頹勢。
陜南:2017年,陜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08.72億元,增長9.8%,較全省同期水平高1.8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增長14.4%,較全省同期水平高6.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1%,較全省同期水平高7.7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較全省同期水平高1.7個百分點。陜南經濟發展成為全省最突出的亮點區域。

關中: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近年來,我省加速推進大西安建設,西安作為關中城市群的核心,其經濟綜合實力遠遠高于其他市(區)。從人口規???,西安分別是銅川的11.5倍、寶雞的2.5倍、咸陽的2.2倍、渭南的1.8倍,可以看出西安人口聚集效應較強,帶動咸陽、渭南人口提升作用較為明顯。從GDP總量看,西安分別是銅川的21.4倍、寶雞的3.4倍、咸陽的3.2倍、渭南的4.5倍,說明西安與關中其他市(區)經濟規模差距較大,西安的經濟外溢帶動效力較低,區域內城市分化較為明顯。
陜北:經濟結構亟待轉型升級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結構看,陜北地區消費品零售總額僅為經濟總量小的陜南的83%,增速也較陜南低2.2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較小。此外,陜北地區進出口總額不及陜南的一半,對外貿易依存度僅為0.31%,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很小。從需求角度看,陜北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動力十分單一,經濟增長的基礎較為薄弱。
陜南:生產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陜南地區“三個錢袋子”收入都不甚理想。從政府看,陜南地區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僅是關中的44.5%、陜北的31.6%。從居民看,陜南三市城鎮、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在全省末三位,且末位商洛與首位西安的差距分別較上年擴大727元和557元。從企業看,陜南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7.2%,較陜北低10個百分點。究其根本,在于陜南地區生產效率較低、傳統服務業比重高、工業化程度不夠。
強關中:加快關中城市群建設和發展。
——加強關中城市群建設。關中城市群自1997年被定位為全國16個重點建設的地區之一。過去的二十年間,相比傳統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其發展也相對慢于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長城市群等。建議將關中城市群的培育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快關中城市群的建設與發展,有利于深度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形成支撐和帶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強化核心城市西安的樞紐地位。作為關中城市群的核心區,西安經濟實力在省內遙遙領先,除了要持續推進“大西安”建設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外,還需要通過產業更新升級和產品流通,有效發揮產業的帶動輻射作用,將產業鏈向其他市(區)進行疏導。
——加強市(區)協作,培育次中心城市。從關中城市群的整體結構看,西安經濟實力獨大,與寶雞、咸陽、渭南等市的規模差距甚大,城市群內規模結構存在斷層,作為副中心城市的寶雞尚未發揮出連接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紐帶作用。因此,應推動區域間“抱團”發展模式,加強市(區)間互相聯動,加強與西安市經濟合作,承接西安的產業轉移,帶動促進全省融合發展。
優陜北: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加大技術進步和創新,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陜北發展常年來依靠煤炭和原油開采,由于仍處在能源化工產業鏈的底層,經濟受煤炭和原油價格影響波動較大,呈現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局面。為徹底改觀此局面,必須增加能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將產業鏈延伸到中高層,推進能源化工高端化發展。
——提升消費供給水平,促進外貿經濟發展。陜北尤其是榆林市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具有強大的消費潛力,但其最終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卻較低。同時,對外貿易也差強人意,與經濟發展規模水平不符。陜北經濟增長對投資的高度依賴性,是當前經濟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建議在依賴投資拉動的同時,必須提升消費供給水平,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加強外貿經濟發展,實現從投資拉動型向均衡拉動型的轉變。
——調整產業結構,構建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在做大做強能源化工產業的同時,要緊抓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歷史機遇,充分發揮風力、光照等資源優勢和產業衍生機遇,加大對陜北風電、光伏、重大能源裝備產業的投資力度,構建發展新的產業格局。
興陜南:進一步提升經濟產出效率。
——堅定不移推進陜南綠色循環發展。推進陜南綠色循環發展,是我省三大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也是新常態下陜南追趕超越的必由之路。陜南經濟增速連續七年保持領先,但經濟總量僅為全省的14.2%,綠色循環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加快構建陜南區域中心城市。西成高鐵的開通,將漢中市納入西安、成都經濟輻射圈內,為漢中市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漢中市經濟綜合實力、發展質量評價均在陜南區域中居第一,工業基礎相對較強,產業結構也相對完善。建議著力推進漢中循環經濟建設,加大政府引導性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構建陜南區域中心城市,以期輻射帶動陜南地區發展。
——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基于陜南地區尚處在特色農業和工業化起步階段的實際,建議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著力完善產業體系和配套設施,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