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珍,劉奇付
(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河南 漯河 462300)
為了使高職教育更好地適應漯河本地食品產業發展對高學歷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漯河食品職業學院嚴格依照職業教育規律、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加強服務及就業創業工作,著力培養學生能力,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職業道德和教育教學手段的改革創新,提高學生全面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
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
(1)圍繞就業,面向經濟社會、面向企業市場需求,圍繞職業崗位的技能需求和職業道德要求確定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設置課程及授課內容,實現專業對接產業、教學對接生產、課程內容對接職業要求。
(2)全面實施校企深度合作,在專業建設、課程授課、教材選編、師資培訓、實驗實訓共享共用,人才共同培訓等方面全面無縫合作。
(3)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民族信仰、時代精神、傳統國學和愛崗敬業等職業道德教育。
(4)加強上機教學和實施環節,突出計算機實踐特色,著力培養每名學生的上機操作能力。
(5)強化就業創業教育,在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入校企共同標準,共同主導專業基礎課、公共基礎課和核心專業課之間的關系,確定理念論課學時及實踐課學時,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在設計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時,設計者一致認為要加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將其放在核心位置對待,在教學全過程中強化實踐教學,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同時具備扎實、夠用的理論知識,重視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
漯河食品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堅持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大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建立計算機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雙方共同研討、制定、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每半年在校方、企業各舉行至少一次座談會,交流信息,深入企業了解實際人才需求,并滾動修訂人才培養模式、開課計劃、教學方法、手段以及實驗實訓設施等;并及時溝通、研究學生基礎、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特點,在計算機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領導下,通過座談、洽談、調研、溝通交流,共同確定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案。
圖1 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漯河食品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堅持校企業深度合作,堅持學生“技能本位”的培養原則,深入開展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進多種教學資源庫及國內外兄弟院校的優質課資源,增強信息化水平和應用能力,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重視學生技能達標和學習效果評估[2]。
(2)引入企業職業能力考核和關鍵業績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績效評估方法,將課堂視為辦公室,將機房視為廠房,與合作企業深度無縫對接,以企業的職業能力要求作為教學的考核標準,以此考核學生和任課老師。
(3)專業核心課程由企業導師和學校老師共同講授,并加強過程監控和評估,量化過程、標準及成績定期向學生公布公示,使學生了解課程要求、職業要求、素質要求,并加強緊迫感,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
(4)根據計算機專業特點,在人才培養模式考核方面,采用靈活的方式和手段,加強教學過程量化及實踐能力考核,引入學分制、以賽代考、學分置換等方式創新,取得顯著的效果。
對計算機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考核方式仍以筆試為主,但加強實操技能操作題目,并將平時成績按比例計入總成績,注重過程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選修課、實踐性強的專業課,采用筆試+實作+平時表現相結合的評價形式。加強教學過程量化及實踐能力考核,引入學分制、以賽代考、學分置換等方式創新,取得顯著的效果。
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教學實習、工學結合,勤工儉學、軍訓、上機、畢業實習,講座、培訓、社團等等,都量化并折合為相應學分。
教指委由校方副教授以上職稱、企業工程師以上職稱人員組成,專家委員會根據自身專業特長、行業發展方向、經濟社會需求、發展規劃及產業發展趨勢、市場需求[3],通過多種形式的調研、分析、研討等活動,制定切實可行、符合校企要求及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需要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文件,并監督、貫徹執行,對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提供有力的指導和推薦[4]。
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共同開發專業和企業需要的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建立具有明確針對性和實用性、特色的人才培養教材體系,根據學情、校情和企業需求,打破傳統教材框架,將企業生產實踐融入教材,融入教學全過程,開發、修訂、出版與計算機專業聯系緊密的校本論著。在校本論著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科特點、課程特點和職業要求,多方位整合,形成靈活、實用的教材,并圍繞教材開展教學。
在計算機專業教學過程中,引廠入校,并在企業主導建設的真實工作環境下開展教學,學校、企業共同主學生學習提供盡量好的環境和條件,努力實現現代職業教育要求的校企深度融合。
采用校內計算機專業學歷教育與企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的模式,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計算機專業資格認證,多拿技能證書,學生可以將相應資格證書置換為學分。
鼓勵教師走出課堂,深入企業,在“雙師型”能力方面實現突破,并開展“雙師”認定,建立技能型計算機專業教師人才庫,在晉升晉級、工資待遇、考核考評等方面向人才庫教師傾斜。
加快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先進、高效和實用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加快推進網絡課程、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推動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之間的資源共建共享;組織師生建立和使用網絡學習空間,推動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自主學習、知識構建和交流協作;建設覆蓋教育教學、實習實訓、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集團化辦學和學生資助等領域的公共管理信息系統[5-6],建立以教師、學生、校產為重點的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開展全省職業教育示范性數字校園創建活動,全面提升教學、實訓、科研、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以信息化帶動職業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王敏,顧紅艷,劉奇付.新形勢下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以漯河食品職業學院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12):2805-2806.
[2]董春啟,劉奇付,馬宏恩.“教”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對漯河食品職業學院貫徹標準課程體系開發成果的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26):5948-5950.
[3]劉奇付,李紫艷,馬宏恩,等.面向就業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7):1598-1600.
[4]劉奇付,馬宏恩.網絡環境下不良行為防治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26):6232-6234.
[5]劉奇付.基于B/S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研究[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0(2):52-53,82.
[6]劉奇付.關于《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的探索[J].光盤技術,2009(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