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吳江 黃敏
中國化肥行業近年來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增速轉變的壓力、結構調整的陣痛和動力轉換的困難給行業發展帶來新的課題和新的挑戰。面對中國市場迎來的產業整合和行情變化,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企業將如何發展?《中國農資》記者近日采訪了歐化農業貿易(深圳)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丁振軍,聽聽他對目前市場的思考與見解。

2013年年底,歐化農業貿易(深圳)有限公司啟動運營拉開了歐化農業進軍中國市場的序幕。5年以來,歐化農業貿易(深圳)以“恩泰克”和“獅馬”這兩個在高端肥料行業頗具影響力的品牌入手,合理布局、穩扎穩打,奠定了歐化農業公司在中國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面對紛亂的市場,丁振軍表示,在當前國產肥限產的大背景下,部分進口品牌的肥料數量略有增長,在局部市場給國產肥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礦物肥料及化肥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2月中國礦物肥料及化肥進口量為120.7萬噸,同比增長3.2%。1-2月中國礦物肥料及化肥累計進口量為232.9萬噸,累計增長4.1%。從進口金額來看,2月中國礦物肥料及化肥進口金額313.6百萬美元,同比增長10.9%。1-2月中國礦物肥料及化肥累計進口金額611.2百萬美元,累計增長13.6%。
另外,為保證春耕用肥,各地海關對進口肥廣開“綠燈”,一系列措施使得今年進口肥能快速投放到春耕市場。“由于一些大宗肥料品種出口價格優勢不再,企業勢必集中精力主攻國內市場,這也將在春耕市場給更多進口肥‘表現’的機會。”丁振軍認為,“從目前形勢來看,進口肥在國內市場還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也依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南方市場對進口品牌的歷史信任度以及國家綠色發展方面的政策都是進口肥料在中國市場立足的利好因素,我相信進口肥未來還將維持一定的市場份額。”
大船之航,品牌為帆。我國加快品牌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發展品牌經濟正當其時。無論是制造業、服務業、還是農業,“中國品牌”越來越需要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目前,我國農業已然進入部分農產品過剩、全球競爭力不夠、質量不穩定因而賣不上好價錢、質量好也不一定賣上好價錢的新常態。加之,在農民要增產增收與美麗鄉村、消費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食品安全、生態可持續、自由貿易與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等等一系列大背景下,未來中國農業的出路一定是“品牌建設”。
化肥行業是資源性行業,是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市場上化肥品牌眾多,往往是備受民眾信賴的產品最易受到造假者的青睞。假化肥對農作物危害極大,給農民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但普通農民對化肥的鑒別力不佳,很難直觀辨別出來,等到發現農作物產量低下為時已晚。不僅國內市場如此,國際市場上也存在著魚龍混雜的情況。老品牌之所以在市場上存在優勢,基于農戶對老品牌的信任。這就要求具有老品牌的廠家,保持匠人之心,珍惜現有的資源,把自身優勢發揮好,尤其要發揮好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務這篇大文章。在品牌立業的今天,維護好老品牌的形象,突出自己的特色。靠自己優質的產品質量,獲得消費者和市場認可,不斷增加市場黏性,讓老品牌真正開出新枝,才是企業長久發展之計。
丁振軍表示,盡管近年來市場經歷著一些改變,但是歐化農業堅持不變的是產品的品牌、生產線、生產團隊、生產控制,特別是產品的品質不會改變。“歐化農業保證每一粒化肥產品完全符合中國客戶的標準,同時堅持良好的售后服務和產品分銷網絡保持不變。”丁振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