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張琴 宋心怡
3月26日,在“親土種植富養天下——守護億畝良田,踐行鄉村振興”大型公益行動啟動儀式上,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白由路提出,化肥既提高了糧食產量,又穩定了生態環境,因而親土種植也離不開肥料的合理使用。他呼吁,要正確、客觀看待肥料生產和使用中的問題。

合理使用肥料,特別是合理使用化學肥料,是現代農業的必要措施。白由路分析說,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化肥功不可沒。土壤肥力是土壤持續不斷的供給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能力。其中養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土壤肥力不高,當時我國糧食生產綱要就規定,黃河以北是400斤,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畝產是500斤,長江以南畝產是800斤。正是由于化學肥料使用,目前在我國東北地區,畝產可以達到1500斤以上,噸糧田隨處可見。正是由于化學肥料的使用,使得土壤養分顯著增加。目前在很多地方,當季不施肥的情況下,畝產也達到800斤以上。正是化學肥料的使用促進了植物有機體的增加,可給土壤帶來更多的養分。目前,我國整個農田土壤有機水平,土壤的氮磷鉀含量都有顯著的提高。
同時,化肥穩定了生態環境。20世紀70年代以后,我國化肥工業的發展,極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通過歐洲和美國有機農業的實踐表明,僅僅使用有機肥料,而不使用化學肥料作物產量下降50%,這說明化肥對作物產量的貢獻大約是50%。正是由于有了化學肥料,糧食單產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土壤的生產壓力減小,才能有能力實現退耕還草還林。
他強調說,十九大報告提出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擴大輪作修耕試點,都需要在提高糧食單產為基礎的前提下,所以化學肥料使用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同時也穩定了生態環境。
白由路坦言,化肥對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近年來很多地方肥料的使用不合理,也給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有些地區由于大量使用氮肥,造成了地下水硝態氮超標、農田養分不平衡、農作物品質下降等。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目前肥料市場競爭激烈,許多生產廠家進行大量的不切合實際的宣傳,造成人們對化學肥料的恐懼心理。一些宣傳不切合我國實際,用簡單的數字對標我國化學肥料用量跟西方國家用量的差異,不僅造成了公眾對化學肥料的憂慮,也影響了黨和政府對化學肥料的決策,所以,正確、客觀地了解我國肥料的生產以及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對保證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在肥料使用方面,我們現在也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我國化肥用量是否合理,現在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就氮肥用量來講,我國氮肥用量是美國的1.94倍,但同期我國谷物大豆比為14.1∶1,而美國只有1.7∶1,除去大豆的面積,我國單位播種面積施肥量是15.1公斤,美國是12.7公斤,所以對比發現,我國的肥料使用量并不像一般所說的差很多倍。
目前沒有處理好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的關系:首先,只使用有機肥料可以維持土壤肥力和產量,但難以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所以,增產豐收仍需要化學肥料的合理使用。其次,很多人把化學肥料與不安全食品相聯系,認為用了有機肥料的農產品都是安全產品,加上有機肥料企業的不當宣傳,有機肥料的負面作用被掩蓋。但使用有機肥料是否就是安全的、是否就是可持續的,這一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討論。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把化學肥料推向了環保,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指出,農業源總氮排放是270萬噸,總煤排放是2.8萬噸,很多人認為是化肥引起的。實際上氮肥的排放,僅占到我們氮肥使用量的5.5%,磷肥的排放僅占磷肥使用量的0.88%。
化學肥料使用的初衷是給作物提供優質高效的植物營養,補充土壤養分的不足,其作用是促生。對農產品來講,它是無毒無害無殘留的。就農業化學肥料投入使用的目的來講,化肥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問題,所以化肥本身不是有害物質。至于使用化肥對農產品產生的影響,我們需要多方面考慮。
針對如何合理使用肥料,走出肥料使用誤區,白由路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加強肥料的宣傳,消除公共憂慮。第二,要正確肥料導向,平衡發展肥料,作為氮磷鉀化肥本身,高濃度是肥料特別是化學肥料的一個發展方向。不能把中微量元素與高濃度的氮磷鉀等同起來。對有機肥料應該提出就地就近使用,對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要用種養一體化的方式來處理,不應該對養殖業廢棄物進行精細化的加工。三要加強肥料的技術研究,提高肥料效益。應堅持“正確肥料、正確用量、正確時間和正確位置”4R施肥原則,大力推廣灌溉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有條件的地方精準施肥。四要科學管理肥料,堅持放管服的統一。五要加強肥料的創新,支持一帶一路的建設,加強肥料的創新研發,支持肥料技術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