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陳洋 本報記者 倪浩 ●顯揚
中美兩國貿易摩擦近來頻頻出現,如今兩國企業為一宗維生素C“價格操縱案”24日在美國最高法院對簿公堂。北京律協競爭與反壟斷專業委員會主任魏士廩律師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該案自美國企業于2005年對中國企業提起訴訟開始,歷經一審、二審一直申訴至最高法院,已有13年歷史。這是中國企業遭受的第一起與“國際禮讓原則”有關的美國發起的反壟斷訴訟,引起律師界的廣泛關注。
官司打了13年
“美國之音”稱,今年1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同意受理此案。據悉,最高法院將在6月底前做出裁決。
報道稱,2005年,美國得克薩斯州和新澤西州的企業起訴了中國維生素C制造商和出口商,指控中國公司涉嫌共謀操縱對美出口的維生素C價格,違反美國聯邦法律《謝爾曼法》的反壟斷協議。中國公司反駁稱,他們必須遵照中國法律要求對產品的生產和價格進行協調。2013年,紐約東區聯邦地方法院雖然收到中國政府支持本國公司的法律陳述書,但仍判決中企行為構成壟斷,要求賠償美國公司1.47億美元。而2016年,美國聯邦第二巡回上訴法院依據中國商務部的一份法律意見書,推翻了紐約東區聯邦地方法院的判決,并將該案提交至聯邦最高法院。
一直以來,維生素C曾因生產工藝繁復,導致成本高企,國際市場維生素C被瑞士羅氏制藥、日本武田制藥等幾家巨頭壟斷,并控制價格。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研究出“兩段發酵法”,將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據統計,目前中國生產的維生素C占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美國進口維生素C原料的80%來自中國。美國《紐約時報》稱,維生素C是食品、軟飲料、動物飼料乃至化妝品等眾多產品的重要成分。中國生產的維生素C還是可口可樂等知名品牌旗下產品的配方成分。
“國際禮讓原則”
“美國之音”稱,法律專家表示,本案關鍵在于“國際禮讓原則”。根據美國的反壟斷法,“國際禮讓原則”是指一個國家司法機關不能對另一主權國家的政府行使管轄權。為尊重外國的國家主權和司法主權,該原則鼓勵美國法院在某些特定案件的審判上適用外國的法律或者限制國內司法管轄權的適用。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在24日長達1小時的口頭辯論中,美國最高法院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美國法庭對外國政府解釋其本國法律應該給予多大尊重。中國政府“不同尋常地”向美國法庭提交文件,表示中國公司行為是依據中國法律法規行事,所以不應受到處罰。彭博社稱,中方代表律師卡特爾·菲利普斯表示,中國公司只是在遵循中國的出口法律。美國法院通常必須遵守外國對其法律的解釋。
魏士廩認為該案本質上是一起并不復雜的反壟斷訴訟案,但焦點在于“國際禮讓原則”在該案中到底多大程度上被采信,這也導致這起案件久拖不決。在反壟斷調查中,橫向價格協議被嚴格禁止,這也是美企認為中國維生素C生產商結成“價格同盟”的證據。但2005年中國公司被起訴時,中國藥企的藥品定價還掌握在政府手中,藥品定價完全受限于國內法律和政策的管理,這跟企業為追求壟斷利潤達成價格協議性質有很大不同。
“國際禮讓原則”支持美國法院在案件審理上,考慮中國國內當時對于藥品定價的法律政策規定。“一審美國法院并沒有考慮這一原則,因此中企敗訴,但二審法院則采信了‘國際禮讓原則,使得中國企業勝訴。”魏士廩告訴記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最后判決結果,仍然將取決于他們采信“國際禮讓原則”的程度。
維C判決影響幾何
歐洲和日本一些維生素企業如羅氏制藥等,因聯合壟斷維生素C曾被美國法院處罰,不僅付出巨額賠償,公司相關負責人還被判刑。有媒體稱,如果中企在美敗訴,極有可能導致大量針對中國其他行業企業的反壟斷訴訟被提起。
“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背景下,這起案子的未來走向不是特別樂觀,如果沒有這個背景,也許中企勝訴概率要大一些。”魏士廩分析說,“如果敗訴,中企在利益上肯定會受到損失,另外,由于美國是判例國家,這次判決對以后類似案件將產生重要影響。”魏士廩提醒中企海外發展時應該做好充分準備,積極利用法律保護權利,未雨綢繆才能為企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環球時報2018-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