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展
目前,《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正在熱播,截至4月23日,該劇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為16.9億次。劇集播出后劇中的造型及審美風格獲得網友贊賞,尤其是劇中漢獻帝劉協(馬天宇 飾)的帝王服、戰時盔甲以及冕冠,被網友稱為“歷史神還原”。
同樣是古裝歷史題材,此前熒屏熱播的《鳳囚凰》卻因造型審美等問題引發爭議,一些網友認為《鳳囚凰》不尊重歷史,服飾、頭飾夸張。該劇一改“于正美學”的高飽和“阿寶色”特點,不僅畫面清淡素雅,就連劇中服飾也多以淺色紗質為主。對此制片人于正表示,《鳳囚凰》的美學設計,一方面源自對南北朝時期“沖淡風”的還原,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對美學有追求,開創新美學風格。
近兩年以水墨風為主的古裝劇不在少數,除《鳳囚凰》外,《瑯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擇天記》《孤芳不自賞》等劇的配色也都以素色為主。在阿寶色后,似乎水墨風正漸漸成為古裝劇的主流。到底是什么影響了古裝劇的美學風格?如何將商業與美學追求相融合?帶著這些疑問,本刊采訪了相關業界人士。
“審美流行趨勢變化跟大眾潮流的消費特點有關,所以才會出現影樓風、阿寶色、水墨風的交替流行。”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影視文學系副教授、電視劇創作教研室主任盧蓉表示,就大眾審美趣味而言,古裝劇近5年發生了較多變化。一是古裝劇題材發生變化。年輕化偶像化題材逐漸增多,這導致制作者必然重視娛樂性、趣味性,吸粉需求大于對藝術人文的追求。二是類型發生變化,修仙、玄幻類古裝劇流行,審美趣味必然也會呈現水墨風的特點,為成為流量爆款打下視覺基礎。三是制播大環境的變化,互聯網受眾與電視受眾有所不同,古裝偶像劇是伴隨著網劇同步興起的。四是流行文化消費的迭代,二次元文化流行、帶有濾鏡功能的相機App的流行、爆款水墨風游戲(例如《陰陽師》)的流行都對大眾審美趣味有影響。
以阿寶色古裝劇為例,該風格最早被廣泛用于相機App的濾鏡中,年輕女性拍照后會用阿寶色濾鏡進行處理,以顯得氣色更佳。這種色彩由攝影師阿寶創立,主要以橘色皮膚、唇色和偏青色背景色調為主,對色彩飽和度要求較高,顏色較為明艷,《陸貞傳奇》《美人制造》《武媚娘傳奇》等劇在色調、妝容上都呈現出阿寶色的特點。以《武媚娘傳奇》為例,該劇播出時網友甚至會發帖討論范冰冰飾演的武媚娘在劇中的橘色口紅品牌。
然而,這還稱不上美學上的變化,盧蓉認為上述變化只屬于審美趣味和大眾流行口味上的變化,“美學變化沒有那么猛烈和快速。”
盧蓉告訴《綜藝報》,“影視劇創作者整體的美學修養、審美追求、具體作品的敘事主題和作品整體的風格定位將決定一部作品的美學價值。”
盧蓉認為一般的古裝商業劇無法與歷史正劇的美學價值相提并論,“歷史正劇會花費更多時間在歷史考據上,因為創作者更希望靠近歷史真實,使整個劇情顯得更有分量。”
曾為87版《紅樓夢》和劉曉慶版《武則天》造型設計的楊樹云,曾針對古裝劇缺乏古典味的問題直言,“我看了多少古代繪畫,臨摹了多少作品,翻閱了多少史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藝術的造型精髓。現在大部分影視劇從業者,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這是對中國五千年的民族傳統欠缺熱愛。”
水墨風的流行也導致一些古裝劇不經歷史考據,一味追求水墨、淡雅元素。比如,《秦時麗人明月心》的背景是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朝尚黑,秦王嬴政認為黑色代表吉祥,在一統天下那年,嬴政宣布“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可劇中秦王經常身穿白袍,這明顯和歷史不符。
相較前者,《大秦帝國之崛起》則更貼近歷史。該劇制片人焦陽告訴《綜藝報》,“為還原歷史,該劇服裝主要采用麻布面料,寬大的袖袍增加重量,加上配件,使人走路時四平八穩。如果用絲綢或者仿麻布,質量太輕,劇里的人走路就會跟現代人一樣輕飄飄。秦國貴族特別講究穿著和儀態。”
《鳳囚凰》中飾演山陰公主的演員關曉彤因劇中發飾獨特登上微博熱搜,被網友調侃“像頂著一架縫紉機”。《鳳囚凰》的制片人、編劇于正隨后發微博,科普發飾的發展歷史,稱該頭飾造型是嚴格按照南北朝的文化特色制作的。為何有明確歷史可考的古裝商業劇依然給人一種不真實、四不像之感?
盧蓉表示,有獨立美學風格的古裝劇,無論色調、配飾、著裝、造型都是要為電視劇本身敘事服務。在她看來,《大明宮詞》是古裝歷史劇美學風格上較為成功的作品,該劇側重表現女性心理,使美術指導葉錦添有更多發揮余地,太平公主在大殿時,用風刮起的紅色帷幔表現其孤寂、悲涼的內心情緒,達到了結構敘事的作用。“古裝劇需要尊重歷史,但不是100%復制,因為當時的審美與現在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電視劇作為大眾藝術,需要讓觀眾感受到作品整體的表達。”
對于當下古裝劇的美學風格,盧蓉判斷,“相比之前有退步傾向,現在很多劇組對于效率和流量的追求過高,沒有時間仔細打磨。并非在道具上花的錢多就能產生美學精品,而是需要通過藝術語言的完成度來判斷美學上的突破。”
盧蓉舉例,《海上牧云記》模仿了《權力的游戲》的美術和造型,但是故事展現、敘事結構、劇情節奏卻較差。相比前者,“大軍師司馬懿”系列是將商業與美學融合較好的作品。盧蓉認為其做到了將造型美學與環境氛圍相融合,“造型不能成為單獨的個體,必須與敘事呈現相統一,成為鏡頭語言的一部分。”
“大軍師司馬懿”系列作品的造型指導陳同勛告訴《綜藝報》,在對該劇進行造型設計時希望將三國時期的莊重古樸與當下簡約美學相結合,并且通過造型服飾展現人物內心。“司馬懿掌權后,有一場走進大殿的戲,那時的他已經如入無人之境。為表現他有恃無恐的狀態,我們用了在他身上極其少見的一襲紅衣。但這種張揚是隱忍、血性的男子的張揚,與楊修身上帶有的絢麗的張揚不同,所以服飾上沒有任何繡花。當時我們用了很粗的布。一般的布料,一平米的經緯是二十乘二十,但我們把三道線的經緯都抽掉。這樣,當鏡頭推上來時,畫面會更有質感,觀眾也會獲得更豐富的視覺體驗。”
盧蓉表示,當一部電視劇的美術造型、色彩調性能夠獨立講故事,甚至當做對白來使用時,我們就認為這部劇在美學上是有追求的。影視美學與敘事是“道”與“技”,只有找到一條光明大道才能將“技藝”發揮到極致,從而達到“道”“技”融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