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玉 楊玉
【摘要】目的 研究心電圖診斷急性肺栓塞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肺動脈造影檢查,觀察組采用心電圖檢查,對比兩組診斷準確率、依從性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91.43%與對照組94.28%并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檢查依從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應用心電圖診斷急性肺栓塞,診斷準確率高,簡單快速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肺栓塞;心電圖;肺血管造影;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6..02
肺栓塞是指外源性或內源性栓子進入肺動脈及其分支后阻斷肺部組織的血供而引起的病理改變或臨床癥狀,是一種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致死性疾病[1]。由于該病沒有特異性癥狀或體征且臨床癥狀具有多變性的特點,加上基層醫院醫師的診斷意識或診斷能力有所欠缺,導致該病的誤診、漏診率較高。肺動脈影像學檢查是診斷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夜間急診難于及時實施等缺陷,而心電圖檢查可靈活操作,能進行動態監察,對于急性肺栓塞診斷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2]。本研究對3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心電圖檢查后,取得較為理想的成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呼吸道科收治的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4.17±4.26)歲,住院時間5~30d,平均住院時間(15.62±1.27)d,其中胸悶、胸痛10例,呼吸困難13例,咳嗽8例,心悸4例;觀察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43~69歲,平均年齡(54.28±4.62)歲,住院時間5~28d,平均住院時間(15.71±1.32)d,其中胸悶、胸痛9例,呼吸困難14例,咳嗽7例,心悸5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急性肺栓塞,將兩組年齡、性別、住院時間等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肺動脈造影檢查,行局部麻醉后進行股靜脈穿刺,經右心室、房將豬尾導管頂端置于肺動脈主干;注射對比劑20~40 mL/1次,注射速度為13~16 ml/s;造影體位為側位、正位,必要時可加斜位;造影程序15~50幀/s,完畢后將導管拔出,壓迫穿刺部位10~15min后進行加壓包扎。觀察組進行心電圖檢查,采用標準12導聯心電圖機對所有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走紙速度設定為25 mm/s,電壓為10Mv,所有心電圖均經2名經驗豐富的心血管疾病醫師進行分析后作出判斷。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診斷結果進行分析,對比兩組診斷準確率;記錄兩組患者檢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檢查依從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1)對照組檢查結果異常33例;觀察組檢查結果異常32例,其中16例竇性心動過速,7例Tv1~Tv3倒置,6例右束支阻滯,3例典型的SIQⅢTⅢ心電圖。觀察組診斷準確率為91.43%(32/35)與對照組94.28%(33/35)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215,P=0.643>0.05)。
(2)觀察組出現頭暈1例,對照組出現頭暈4例,惡心3例,頭痛2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6%(1/35)顯著低于對照組25.71%(9/35),(x2=7.467,P=0.006<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對照組檢查依從29例,不依從6例;觀察組檢查依從34例,不依從1例。觀察組檢查依從率為97.14%(34/35)顯著高于對照組82.86%(29/35),(x2=3.968,P=0.046<0.05),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肺栓塞是由脫落的血栓或其他物質阻塞肺動脈及其分支的一個病理過程,通常為一種合并癥,而血管阻塞后引起肺組織壞死就稱為肺梗塞[3]。肺栓塞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劇烈胸痛、呼吸困難、發熱、咯血、濕啰音、休克、胸腔積液、發紺等。而急性肺栓塞則是指嵌塞物質阻塞肺動脈主干或分支后導致肺循環障礙的病理及臨床生理綜合征,其發病率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壓,且病死率僅次于心肌梗死和腫瘤位列第三。由于許多基層醫院醫師的診斷能力及經驗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常常發生漏診、誤診的現象。
肺動脈造影檢查是臨床上診斷急性肺栓塞的金標準,但這種檢查方式需要進行穿刺以及造影劑的使用,患者很容易出現頭暈、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患者檢查依從率較低,同時該檢查方法對醫師的要求較高,需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進行檢查。此外,肺血管造影檢查在夜間并不能做到時刻進行檢查,心電圖檢查在廣大基層醫院中被廣泛應用于診斷急性肺栓塞。心電圖檢查屬于無創檢查,不會給患者帶來痛苦以及不良反應,而且心電圖檢查具有快速、安全、操作簡單、經濟等特點,相比肺血管造影而言人們更愿意進行心電圖檢查。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醫療設備以及檢查儀器也越來越先進,心電圖檢查具有了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診斷準確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此外心電圖檢查操作十分簡單,對醫師的經驗及能力要求并不高,成本相對較低,在基層醫院也可廣泛應用。本研究中觀察組診斷準確率與對照組并無顯著差異(P>0.05);而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檢查依從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我們認為與心電圖檢查具有簡單快速、無創、廉價、診斷準確率高等特點有關。
綜上所述,肺動脈造影雖是急性肺栓塞診斷的金標準,但其檢查對醫師要求較高且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及并發癥;采用心電圖檢查對急性肺栓塞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率,操作簡單對醫師要求相對較低,安全性高,臨床中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向芝青,田君華.心電圖在急性肺栓塞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江蘇實用心電學雜志,2015, 24(3):188-189.
[2] 許 燕.心電圖在急性肺栓塞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15,28(3):1419-1420.
[3] 劉 山,張 晨,張尉華.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在急性肺栓塞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2015,v.35(10):2675-2676.
[4] 游 梅.心電圖在急性肺栓塞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4):6858-6858.
[5] 楊 力.心電圖在急性肺栓塞診斷中的意義及臨床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2):23-25.
[6] 翟曉華.心電圖在急性肺栓塞診斷的應用價值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2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