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
【摘要】目的 探析在腦癱患兒心理康復中采取沙盤游戲療法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腦癱患兒納入研究中,通過數字表法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同時采取沙盤游戲治療,3個月后Conner父母用癥狀問卷(PSQ)評測患兒心理康復情況。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PSQ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 將沙盤療法應用到腦癱兒童心理康復治療中,可有效改善患兒不良心理,促進心理良好康復,有著重要臨床價值。
【關鍵詞】沙盤游戲;腦癱兒童;心理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6..02
腦癱是小兒常見病癥,是在宮內發育中胎兒或出生后1個月內非進展性腦損傷導致的,主要表現為持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通常伴智力低下、感知異常、癲癇等癥狀,嚴重影響到患兒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患兒往往易出現多種心理問題,這對患兒康復有著不利影響[1]。因而,在臨床治療中,不僅要重視機體運動功能康復,還需注重患兒心理康復。本文主要我院接治對92例腦癱患兒的心理康復治療進行研究,探討沙盤游戲療法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兒童康復中心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92例腦癱患兒作為觀察對象,均通過臨床癥狀、腦電圖等檢查確診,符合《神經內科學》有關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2]。排除精神系病癥、癲癇、發育遲滯、先天心臟病等患兒,均由家屬陪護,且家屬對項研究知情并同意。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6例。其中,觀察組:男女患兒比為25∶21;3~7歲,平均(5.3±0.2)歲;腦癱分型:痙攣型15例,手足徐動型17例,共濟失調型9例,強直型5例。對照組:男女患兒比為27∶19;4~7歲,平均(5.5±0.2)歲;腦癱分型:痙攣型16例,手足徐動型18例,共濟失調型6例,強直型6例。在基本信息、病情、分型等方面,2組患兒差異不具統計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均進行常規康復治療,基于患兒病情和既有能力,進行功能障礙評估,制定針對性康復方法,并配備專業訓練設施;由專業康復醫生指導并協助患兒進行,主要包括運動康復治療、神經發育治療、作業治療、語言功能治療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取沙盤游戲療法治療,具體如下:
游戲設置:配備標準游戲空間,并配置沙盤、游戲工具等。沙盤外觀為紅色,內層為天藍色,沙盤內裝白色細沙,規格為65.0 cm×80.0 cm×10.0 cm;游戲工具有房屋模型、動物、各類任務所需工具。嚴格依照沙盤游戲療法原理指導患兒進行治療,1~2次/周,1~2 h/次。每次只允許1名患兒進到游戲室,室內配1名護士記錄,同時配1~2名康復醫生。
游戲程序:在首次開展沙盤游戲時,康復醫生需先帶患兒觀察其它玩具,逐步把患兒注意力引到沙盤和相應沙具,并適時進行語言或者動作引導,比如:“寶貝,用手去感受沙子,我們可把沙子做成沙灘,也可做成山丘……可以做成你想要的任何樣子”。
(3)制作指導。患兒按康復醫生引導進行沙盤制作之后,康復醫生需在旁陪伴,但在整個過程中應保持沉默,如患兒發出求助信號,則要及時給予相應幫助。記錄護士嚴格依照順序,準確、詳細記錄下患兒制作沙盤的整個過程,并記錄患兒所有動作與表情。在患兒制作完成之后,康復醫生需和患兒交流,以掌握患兒制作出的作品含義,以便掌握患兒的潛意識狀況。康復醫生除做好這些工作外,還需適時給予患兒言語鼓勵,確保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更多主觀體驗。在治療完成后,需對患兒制作的作品進行拍照,為相關研究提供必要資料。
1.3 觀察指標
應用PSQ評測治療后兩組患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主要包括品行問題、學習問題、焦慮、多動指數、沖動-多動、身心障礙等方面,評分越低表明康復效果越佳[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在治療后評測,觀察組患兒PSQ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 論
臨床研究報道,腦癱有較高致殘率,能致患兒運動功能受嚴重損傷。同時,調查表明,90%以上腦癱兒童會出現嚴重心理問題,而這對治療效果和預后有著很大的不利影響。所以,必須重視腦癱患兒心理干預。
腦癱患兒與正常小兒一樣,具有兒童天性,需在趣味、游戲、輕松氛圍中進行以引導、誘發,讓患兒不斷進行感知、感受、學習和實踐,進而促進身心康復和發育。近年來,沙盤游戲療法在腦癱兒童心理康復中逐步應用開來,其康復作用主要從兩方面探討:一是對整體數據考察,二是個案進展。通過系列性治療后,患兒可以在結束沙盤游戲主題中,有效改進混亂邏輯、傾斜思維、限制行為等,且可提高腦癱治愈整合性。沙盤能在較大程度上反映出患兒內心,在沙盤游戲中,充分發揮自我治療效用。通過沙盤游戲象征性、創造性及模擬性,對患兒思維給予啟發與誘導。而沙盤游戲開展中,康復醫生進行針對性引導,患兒在所創設的環境和氛圍下,快速地發現和找到自我,并在游戲中表達出內心。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進行3個月的沙盤游戲治療,患兒的心理狀態得到顯著改善,PSQ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與余文玉等人的研究報道基本一致[4]。
綜上而言,沙盤有效療法在腦癱兒童心理康復中有著良好效果,可有效促進患兒心理康復,改善預后,且操作便捷,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風舉,趙 云,李 競,等.沙盤游戲(箱庭)治療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15,37(06):912-914.
[2] 劉 鳴.神經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11.
[3] 郭小偉.沙盤游戲療法在腦癱兒童心理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30):172-173.
[4] 余文玉,肖 農,李邦會,等.沙盤游戲療法在腦性癱瘓兒童家長心理健康促進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09): 1095-1098.